钢琴教学中教师的人格效应*
2016-02-04付晶王彤
付晶 王彤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人格效应*
付晶 王彤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钢琴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以及个性特点都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会给学生产生好的人格效应,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科学地处理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琴教学;人格修养;专业能力;个性特点
钢琴是一门技巧性、艺术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方法丰富而复杂,教学过程艰苦而漫长,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都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科学方法的引导,一起畅游于音乐的海洋。钢琴教学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钢琴技能和音乐素养的提升,既需要智力的理解,更需要思维的全面感悟,教学中教师可能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的学习条件和性格特点,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全面的专业素养。本文探讨钢琴教学中教师人格修养的重要性,教师注重自身学识修养、道德水准的提升,对钢琴教学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德是教师立人之根本
所谓“人格效应”是由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个性气质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效果。主要分内在心理效应和外在心理效应,内在效应主要对学生产生审美效应,比如教师完美的演奏示范,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严格的专业要求,这些都产生于学生内在心理感受,会极大地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评价。而外在效应则产生于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着装风度等等,主要影响其审美表现、艺术气质。具数据分析,绝大部分少儿钢琴学生接触钢琴都在于首先喜欢上钢琴老师,老师完美的钢琴演奏,风趣幽默的讲课,质朴率真的性格等等,教师给学生的第一次亮相或第一次示范,承载着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和期待,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极大吸引学生,对教师的仰慕之情,真正对教师心悦诚服。钢琴教师的这种个性影响,是其它学科中少有的,它是教师在学识、个性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在长期的教学接触中对学生生发出的影响和感召力。教师每天都能以最灿烂的笑脸面对学生,感染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会给钢琴教学带来巨大的教育效应。
二、娴熟的专业能力是教学的可靠保证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首先表现在教师娴熟的专业能力展现。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只有近百年历史,经过我国历代钢琴家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钢琴在中国已积累有众多的优秀作品,娴熟的演奏技巧,丰富的教学文献和教学方法,钢琴已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一批批中国青年钢琴家登上了世界钢琴领奖台。钢琴教学由于其技巧的特殊性,它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作为领路人的角色,自身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钢琴艺术在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可信的帮助。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敬佩感,它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会形成内在的感召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大脑是弹琴运动的控制系统,弹琴的手指、手臂、手腕,都是靠大脑神经的指挥而动,弹琴中的连贯、流动、强弱等都是靠大脑的控制和反馈的结果。大脑中信息的储存、指令的传输,都需建立在一个流畅的过程中,学生靠意识体验和理解的过程,都需要大脑和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技巧的提升需要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而教师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是教学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教师的专业能力具体表现在娴熟的演奏技巧,对艺术作品的诠释能力,形象风趣的教学语言,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广博而专深的专业修养和艺术品位,学生能从教师朴实的外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中,感受到教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被教师卓越的艺术才能所折服,又被钢琴丰富的艺术表现所陶醉,这就为钢琴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钢琴教学中教师准确的示范,完美的艺术表现会在教学中形成一种非语言的交流,会对学生形成极好的感召,能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出自然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影响力,由此而达到“不求而成,不为而成”的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为吸引的肯定性特质。
三、积极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成功的核心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当是言传身教的模范。音乐大师贝多芬曾对学生讲“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即可熄灭,也可燃烧,而使它燃烧的方法,就是劳动再劳动。”列夫托尔斯泰也告诫我们“天才就是十分之一的灵感,十分之九的努力”。由于钢琴技巧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极为艰苦、漫长的过程,复杂的技巧,枯燥的练琴,无数的问题和矛盾,随时都可能击垮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最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不仅仅是技巧上的指点,更关键是精神的鼓舞。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它能体现出教师师道的精神美和教师独特个性的风格美,也是教师自身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心和荣誉感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学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等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由此能在学生心里建立起积极、肯定的互信关系,正如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师道》所讲:“要言之‘师’不是用片断的知识和手头的技术,而是用全人格的“志”来感化人”。其中所讲之“志”,就是一种“精神”,人生中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教师的“言”与“行”都能体现出自身的精神素质,也使学生能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力量之美”和“意志之美”,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难以忘怀的积极印象,也在钢琴教学中融入积极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克服钢琴学习和练习中的困难。
四、期待与鼓励是迈向成功的内在动力
尊师爱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播种情感的园丁,学生是这种情感的体现者,也是情感的受益者,学生就是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发,逐渐掌握钢琴的技能技巧,不断将艺术知识与之内化。教师愿为学生的进步、成长倾注满腔挚爱,这种挚爱之情是现代教育珍贵的资源,情感也就成为钢琴教学的内驱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由于技巧弹奏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呆滞,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评判学生,采取的是埋怨或无情的训导,使学生内心得到打击,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进度。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不顺心的学生不是从技巧或心理上去诱导、帮助,而是无端指责、呵斥,这只能说明教师对学生困难的束手无策,会影响学生对学琴产生畏惧、厌烦,从而拉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信任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善于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利用其心灵的闪光点,来推动学习的进步和技能的转化,极大地满足学生渴望获得成功和自尊的要求,通过积极的心灵沟通,将期待与鼓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也使学生认识教师是严谨豁达、善解人意的良师,使情感成为钢琴教学中联系师生的纽带。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不墨守成规,教师的积极上进和教学热情会带给学生信心,教师的耐心也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而积极、和谐的教学状态,会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的学习动力,也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激情。
传统钢琴教学中教师较多是居高临下、灌输式教学,没有将学生审美感受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较多是单纯、机械的技巧发展,教师针对各不相同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极探索教学的情趣性,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音乐奥秘,善于运用音乐多彩的变化,保持和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和激情,比如音乐律动中,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有节的速度等等都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可通过示范、比较、倾听、分析等体验引导,提升音乐的细微的表现能力。对传统钢琴经典作品,需要教师对各个历史时期风格流派的阐释,扩大其艺术视野,还可以通过艺术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发挥其艺术通感的作用,提升艺术的领悟能力。
五、结语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内在潜能发展。心理素质能力培养的核心,钢琴教学既是文化、艺术教育,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钢琴教学中丰富的中外经典作品的熏陶,鲜活而生动的音乐文化的滋养,都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学生演奏技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科学方法的教诲,也需要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使学生能尽快将钢琴的专业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艺术智慧。钢琴教师若能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 杨雄.法言学行篇.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苏]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献给孩子们[M].苏维埃学校出版社,1986.
[4] 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求[J].教育研究,1999,9.
[5] [德]亚斯贝尔斯基 著,周进 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付晶,男,绵阳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王彤,女,绵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表演与教学理论。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CJSD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