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教坊与宋教坊之关系研究

2016-02-04胡倩陈林

黄河之声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坊宫廷音乐

胡倩陈林

(1.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唐教坊与宋教坊之关系研究

胡倩1陈林2

(1.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教坊作为唐代宫廷俗乐机构,初设于唐代。由于唐代安史之乱迸发,宫廷音乐机构规模被迫缩减,内教坊功能逐渐衰竭。随着宋朝建立,宋教坊遵循旧制建立起来,但宋教坊与唐教坊的内容却相差甚远。本文从研究对象教坊的产生入手,进而引出教坊从唐代到宋代如何发展变迁,并结合朝代背景和教坊的具体内容及本质进行研究。从中挖掘宋教坊在唐教坊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并论述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唐教坊;宋教坊;传承;发展;历史作用

教坊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武德年间(618-626)初设内教坊。玄宗开元二年(714)设置左右两个教坊,并将武德内教坊迁至蓬莱宫侧,乐人“右多善歌,左多工舞”①。安禄山事件后,宫廷力量受到极大打击,唐至五代随着宫廷实力弱化,内教坊功能衰竭。

北宋初年(960),就设立教坊。后随着各地征战胜利,继续又从各地收集拢来许多优秀乐工,在艺术质量上有着显著提高②。直至靖康三年(1127)金人攻陷了汴梁,北宋教坊随北宋政权而结束。之后,教坊履设履废。南宋初年(1127),政权重新建立,教坊被废止。绍兴十四年(1144)又设置教坊③。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又大举侵宋。至此,宫廷就不得不又废止教坊④。

教坊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历经初唐至五代直至宋末这一长时段内宫廷音乐制度的阶段性沿革。教坊在唐代和宋代分别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在历经朝代更替,都城迁移的过程中,唐教坊与宋教坊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本文试图依据教坊在唐宋之间变迁轨迹,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使我们对“唐宋音乐变层说⑤”、“唐宋音乐转型说⑥”等前人的研究有更深一层理解。

一、唐教坊的来源及变迁

据《宋书》载:“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⑦。表明早在秦汉时期,雅乐就由太常寺的太乐管理。乐府、黄门鼓吹、清商署等则掌管俗乐。汉成帝时期,乐府被裁,其中表演俗乐的乐工都被罢免。魏晋时期,太乐、清商署分立。据《魏略》载:“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自贵人以下至尚保,乃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树,使博士马均作司南车,水转百戏。岁授建巨兽,鱼龙曼延,弄马倒骑,备如汉西京之制。”说明这一时期宫廷中除教习歌舞外,也出现百戏。曹魏时,太乐乐工就“别居一坊”,专用来演练歌舞,制定乐律,这就是唐教坊的前身。

(一)萌芽时期——初唐

内教坊初建于唐武德年间。《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内教坊,武德以来,置于晋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后汉书·张禹传》载:“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于禁内,乃召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因此看出,内教坊制度非常受统治阶层重视,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帝王贵族歌舞享乐。《晋书》卷四十,杨骏传:“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内教也。”指出了内教为妇女受教育的一种,表演音乐舞蹈成为女性获得教养的一种途径。

(二)兴盛时期——中唐

玄宗期间政治清明,经济蓬勃,宫廷音乐文化也得到高度发展。唐代刘肃的笔记小说集《唐新语》卷十厘革项载:“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之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曼衍之戏。酸枣尉袁楚客以为天子方壮,宜节之以雅,从禽好郑卫,将荡上心。”由此表明,蓬莱宫侧的教坊成为玄宗治理朝政之余,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娱乐场所。

玄宗不仅将武德年间将内教坊迁移到蓬莱宫侧,也分别在西京和东京设立左右教坊。左右教坊不仅在“左歌右舞”方面极具特色,而且庞大的俗乐体系“居新声、散乐、倡优之伎”也在教坊的相关活动之内。教坊将这些俗乐展开并且融于一体,瓦解宫廷乐只是以太常寺乐工为中心的一元化结构。这种现象表明音乐开始走向贵族化。唐玄宗是艺术修养非常高的一位帝王,他亲自对乐工的演奏指导成为一代佳话。

(三)由盛转衰——晚唐

安史之乱后,教坊功能衰竭。其中音乐机构范畴以及表演次数不断削减,教坊表演制度已经没有办法再现玄宗时表演的繁荣景象。

肃宗时,礼乐音声基本恢复操练,肃宗至德二载所颁之《推恩祈泽诏》载:“太常寺音声,除礼用雅乐外,并教坊音声人等,并仰所司疏理,使敦生业。非祠祭大祀及宴蕃客,更不得辄有追呼。”由此表明,“非祠祭大祀及宴蕃客”之外的他雇之举皆受到法令诫止。代宗时,教坊已恢复大半,可以提供整日的演出,不过此时的政权已由宦官掌控。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坊受到君王和权宦的双重支配。君王可将教坊职位赐予他人,如代宗将“教坊乐”赐予郭子仪。权宦可以随意支配教坊的演出活动,如宦官鱼朝恩“始诣学”、“京兆设食”。

德宗时教坊依旧存在,把安史之乱中流散的乐师召回。顺宗时,教坊表演时机不如以前,教坊乐师数量也大幅度下降。韩愈《顺宗实录》:“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后宫并教坊女妓六百人,听其亲戚迎于九仙门,召其亲族归之⑧。”宪宗和昭宗时,由于政局动荡,流散的乐人融入世俗生活,很多乐人乐师受生活所迫,开始在地方上自主经营,教坊商业性达到顶峰时期。直至唐朝灭亡,商业化的教坊也顺势演变成地方声乐,象征着宫廷荣耀的教坊乐人乐师,也从被动外雇于民间,逐渐演变为主动献技于市井,这也无奈标志一个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

二、唐宋之际教坊机构的沿革

唐代宫廷音乐发展最为兴盛时,受安史之乱影响,各个音乐机构都遭受巨大打击与破坏。教坊在战乱与朝代更替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一)教坊规模的缩减

唐玄宗期间,由于统治者自己喜欢俗乐,倡优杂技之类的散乐表演(散乐实际为百戏⑨)在长安左右教坊进行演出与管理。由于教坊机构规模趋于完备,乐人表演内容越加广泛。教坊成为了宫廷音乐机构活动中枢⑩。这一时期唐代宫廷音乐规模也达到顶峰阶段。然而,终究没能逃脱盛极必衰的命运。安禄山事件爆发后,不仅朝贺表演和节日庆贺削减,肃宗、代宗时期教坊乐师乐人,也被大幅度撤消职位。盛唐之后,教坊乐师数量已经显示出急剧下滑之势。这种形势对教坊音乐表演影响非常明显。由于政局动荡,教坊机构整体缩减,几处教坊合并为一处。

(二)教坊职能的集中

开元年间,左右教坊设立以来,教坊范畴领域处于逐渐统一形式中。而安史之乱后的教坊,不仅能够管辖民间宴集妓女行牒,也在太常寺得到管辖表演内容的职权。造成这一变化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社会娱乐风气,二是由于政局动荡。王昆吾认为:“安史之乱是音乐中心由教坊转移至民间,亦即歌伎主体由宫廷而返回民间的转折点⑪。”伴随音乐表演与演出内容的展开与确立,表演活动从市民阶层传至乐师,贵族再传至宫廷,演变出一条由民众到宫廷的演出途径。这种特点逐渐变成宫廷内外都欣赏喜爱的音乐特征,唐宋交接之际的混乱局面中,俨然变为风靡朝野的形式。

(三)教坊乐官设置的变化

伴随教坊规模不断缩减以及职能不断集中,乐官设置也发生明显变化。早在南北朝期间,西域胡乐便大范围进入中原地区,皇帝已经极其看重宫廷乐工。乐工因此被加官进爵。玄宗时期,政治清明,宫廷王室注重歌舞享乐,乐人地位也更加特殊,形成一个时代的风气,被称为“以奢纵败度⑫”。据《南部新书》记载:“(僖宗)咸通中……乃命李可及为“都都知”⑬。由此可知,乐官李可在僖宗时期地位显赫,已经超过从三品。属于中晚唐时期被授予的最高官职。官员还曾由于懿宗过于宠幸乐师而上朝弹劾。僖宗时期,教坊乐工已经极为缩减,但乐工被封为乐官的范围却呈现上升趋势,至少有三十名乐工被封为乐官,由此得知当时的乐官封赏制度范围极广。

三、宋教坊的特征及作用

宋教坊作为一个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并不是宋朝时期开始建立,而是遵循唐教坊旧制建立起来⑭。宋教坊从机构设置到取消再到重置,命运多舛,内部管理也多次变化以及规模扩大或缩减,在宋代三百余年间发生着许多次变化。

(一)宋初至元丰改制——宋教坊功能的扩展

宋太祖建隆年间,宋教坊沿袭唐代旧制设立。宫廷重大宴会节日,教坊作为宫廷音乐机构都要进行表演。北宋中后期,教坊又有新职能,教坊乐人可以到王室宗亲府上进行教习活动。教坊作为宫廷音乐机构,能到民间教习歌舞,在制度开放性方面,体现出历史性进步。

宋初教坊成立以及职能拓展,在制度建设上有两个显著效果,其一是在制度上为民间俗乐进入宫廷演出提供有力保障,使宫廷王室贵族对民间俗乐有一定的理解和兴趣;其二是为宫廷音乐日后走向民间,与民间音乐互取所长奠定基础。

(二)元丰改制至绍兴时期——宋教坊属性的转折点

宋仁宗时,北宋政权已经经过半个多世纪,神宗继位之后,财政日显拮据。神宗通过“元丰改制”来消除这些财政危机。

在元丰改制影响下,教坊也发生变化。徽宗政和三年(1113),“大晟乐”被颁布应用于教坊,大晟燕乐开始在教坊演出,乐人也开始在教坊学习燕乐。教坊从隶属太常寺转向隶属大晟乐。乐工原先在大晟乐中学习燕乐,后都转向教坊学习。据《文献通考》记载:“元丰官制行,以教坊隶太常寺。同天节、宝慈、庆寿官生辰,皇子、公主生,凡国之庆事,皆进歌乐词。”由此可见,因为改隶太常寺,教坊职能范围也得到一定调整,相比较于北宋前期有一定拓展,不仅在宫廷宴会等节日场所有表演活动,也在生辰朝仪等场合中表演,以登歌乐悬、鼓吹十二案等演出方式表演。表明教坊音乐活动职能得到充实。

(三)绍兴之后——宋教坊的主导性作用

南宋初期,宋室战败与金人而从北方牵至临安。当时,金人掳走大批宫廷乐人及乐器,音乐文化随着战乱呈现出一片凋零景象。

据《梦梁录》载,此时乐官设置有教坊使、副使、钤辖教坊、都管、色长、部头等⑮。基本与宋初的设置一致。此后教坊在绍兴年间虽被再度罢撤,但在名义上,教坊仍然存在,实际上,教坊的性质与职能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南宋绍兴末年,缩减宫廷音乐机构盛行,在这个背景下,教坊也精简了规模。教坊被裁撤后,教乐所由于所属关系的简单灵活取代教坊的职能。教坊实际职能已经消亡,只是其名号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教乐所作为主要管理宫廷音乐的部门,有时也会被称作为“教坊”。在南宋教坊裁撤后,教乐所已经成为新的音乐活动管理机关,可以独当一面。

四、结语

音乐发展都会有自身规律,但音乐处在社会中,就属于社会的一部分,音乐无法脱离社会背景进行自我发展。从音乐整体发展看,唐宋教坊区别在于唐朝与宋朝在对礼制仪式与用乐管理机构的定位有所不同。宋教坊在演出内容上与唐代宫廷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使音乐发展方向有很大变化,由唐教坊的贵族化向宋教坊的平民化转变。

唐宋两朝统治者对于教坊态度与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坊发展方向。正因如此,才有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音乐形式。唐朝初建教坊标志我国宫廷俗乐在形式上的变化,有组织的从幕后走向台前。宋朝时,国家对于音乐机构调整,对于音乐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了宋朝民间音乐的发展。

注释:

① [唐]崔令钦.教坊记(外四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② [元]脱脱.《宋史》卷一四二:“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③ [元]脱脱.《宋史》卷一二九:“靖康二年(1127)金人取汴……教坊乐器、乐书……皆亡矣。”

④ [元]脱脱.《宋史》卷一四二:“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

⑤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04:8.

⑥ 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音乐研究,1991,01:25.

⑦ [宋]沈约.《宋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上》载宋太常署官,有:“太常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

⑧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406.

⑨ 赵维平.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中央音乐学院报,2006,01:129.

⑩ [日]岸边成雄.梁在平,黄志炯 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乐制篇).台湾中华书局,1973:333.

⑪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472.

⑫ 钱穆.国史大纲(下).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556.

⑬ [宋]钱易.《南部新书》,收于《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1.

⑭ [元]脱脱.《宋史》卷一四二:“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⑮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妓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01.

[1] [唐]崔令钦.教坊记(外四种)[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99.

[3] [宋]吴自牧.梦梁录(外四种)[M].文艺社会出版社,1998.

[4] [元]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99.

[5] 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 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黄钟,2008,03.

[7] 赵维平.内教坊,梨园在唐代音乐中扮演的角色及历史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

[8] 张国强.宋初教坊四部与云韶部关系考述[J].中国音乐学,2004,03.

胡倩,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2012级本科生。

陈林(1979-),男,安徽六安人,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和声学;音乐传播学。

猜你喜欢

教坊宫廷音乐
盛唐时期教坊音乐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宫廷古法白米饭
音乐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