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视阈下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思考*

2016-02-04周邦春

黄河之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合唱团声部考核

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转型视阈下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思考*

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合唱与指挥技能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基层音乐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必须立足地方高校实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

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迅猛,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合唱团约十几万支,合唱艺术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大量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然而,合唱指挥人才的数量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高校作为合唱与指挥人才培养的基地,虽说有着一定的基础,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

一、当前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关于地方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合唱与指挥课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地方高校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与定位从事课程教学,虽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普及与推动合唱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不少合唱指挥专业教师也逐渐锁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指挥风格,有了自己的学术群体,构建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地方高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培养的人才质量还不够高,实践动手能力还比较差,岗位适应能力还不是太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的设置还不够科科学,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领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过去的合唱与指挥课大多都是分成两门课来开设,或者说是一门课分两个阶段上,第一阶段上合唱课,第二阶段上指挥课。合唱课上教师先是分声部教唱,然后进行合排,等全部熟练之后再进行乐曲处理。由于学生的视谱填词能力有限,每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先视唱旋律,等熟练了之后再进行填词,一学期下来只能简单排练有限的几首合唱作品,学生被固定在某一个声部不动,除了自己的声部,其他的什么也不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渐淡化,甚至不愿意配合教师上课。指挥课上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讲解之后便开始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教师照猫画虎,机械模仿,再由教师指出不足。由于是大班课,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往往是一部分在学,另一部分再玩,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只是到了快考试的时候,临时突击。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有人曾经把合唱课比喻为“视唱课”,把指挥课比喻为“形体课”,这足以说明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了。

(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合唱课事实上成了合唱排练课,一般都只是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或专业合唱团演唱的传统合唱曲目,其他诸如一些流行音乐、民歌、现代音乐改编的合唱曲目、业余群众合唱曲目、少儿合唱曲目、合唱发展简史、合唱团的组建、合唱团的训练(尤其是群众合唱团和童声合唱团)、合唱作品的艺术处理、合唱团的表演等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指挥课事实上成了技能模仿课,教师示范一些简单的指挥动作(如常用的指挥图势、预备拍、起拍、收拍等),学生跟着模仿,很少讲解指挥发展简史、指挥艺术理论、指挥基本技法、总谱读法、合唱作品编创、合唱与伴奏的关系、合唱指挥动作设计、合唱表演过程中指挥应注意的事项等相关内容几乎无人问津。学生除了学会了几个常用的指挥图势之外,其他的一概不知,等到步入社会突然接到一个比赛任务,或是面对一个现实的合唱队时顿时傻眼了,一下子感觉无从下手,课堂所学知识根本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学知识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不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欠缺。

(四)考核方式过于陈旧,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传统的合唱与指挥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形式,且大多采用随堂考查的方式进行,合唱课上教师根据合唱的声部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声部1-2人,共同演唱教师指定的或是随机抽取的合唱作品,绝大多数同学几年下来就只会演唱合唱作品中的某一个声部,除了自己演唱以外的其他声部知之甚少,也不愿意额外花时间去接触。另外关于合唱理论、合唱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一般不属于考试范围,学生掌握的怎样无从谈起。指挥课上,同样也是采用抽签或指定的方式决定考试曲目,教师把指挥相同曲目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安排8-10人指挥同一首作品。由于人数较多,又是随堂考,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去独立指挥合唱作品,加之没有配备专门的伴奏教师,无法现场演奏双钢琴来模拟合唱队。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够体现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处理、控制意图,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合唱队或录音再走,机械地打打拍子,比划几个简单的指挥图势,合唱队也无法按照哪一个学生的意图去演唱合唱作品。这种过于陈旧、单一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一方面,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不光要懂套路,还要能够按照一定的套路去组织实施。学习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学生合唱队,以及群众业余合唱队的组织、训练、指挥、演出等工作。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能力、掌握合唱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方法和指挥技能,具有组织、训练、指挥合唱队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根据实际需要编创专业及业余群众合唱曲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针对合唱与指挥职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有效整合资源,将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课来设置,从大二开始开课,为期两年,共计144学时。同时还要考虑到合唱与指挥课与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音乐史等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效协同。

(二)改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要把合唱与指挥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提前将下一次排练的任务告诉学生,但不确定具体的曲目,由学生自己去根据任务或主题去选择合适的曲目,并设计好相应的排练方案。通过转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从指挥的角度去体会合唱训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选曲、合唱队员的挑选、声部的划分、音准、节奏、音色的训练等,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感受合唱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去灌输,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去按部就班地照做,进而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指挥课上,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指挥技能外,教师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专业结构、个人特长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大致规定一些选曲范围,其他从合唱的选曲、合唱的训练、指挥方案的设计、钢琴伴奏、合唱队员、合唱表演等整个过程全部由这个小组的学生自己来组织、设计、操作,以此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艺术实践能力

合唱与指挥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地方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一定要突出实用性与实践性,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之后不论是从事音乐教学还是其他行当,总会遇到一些专业合唱比赛、主题性群众歌咏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文艺晚会活动的开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要面临合唱曲目的选择、合唱团的组建、声部的划分、合唱团的训练、合唱作品的处理、合唱团的表演等一些列任务。因此,在地方高校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紧紧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必须要有针对性,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避免授课内容的单一、片面性。在进行指挥教学时,要与合唱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加强指挥技法的训练,同时也要把总谱读法、合唱曲目编创、指挥总体设计、指挥舞台表演、合唱与伴奏等内容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指挥的工作职责,从指挥工作的实际出发,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突出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合唱队员和指挥的不同角度去综合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驾驭能力。

(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采用启发式教学,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既要注重理论讲解,也要注重实践操作,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或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课堂上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际考核中,既要进行考查,也要进行考试,可以考虑第一个学期用考查的方式,主要考核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理论,第二个学期用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多声部演唱与指挥技能。既要注重考核结果,也要注重考核过程,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上课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愿上台与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每次展示都由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一定次数的展示才能算考核通过。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对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予以肯定;既要兼顾到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进步比较慢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平时可以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他们能够胜任的曲目加以训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协同教学,又要严把出口关,日常教学可以采用分阶段教学,让多个教师共同上同一门课程,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感受合唱与指挥的魅力所在,丰富知识结构,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量,结业考试必须通过多个教师的共同考核方可毕业,严把考试关。

三、结语

合唱与指挥课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基层音乐文化工作必须要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唱与指挥专业教师,立足地方高校实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周邦春(1973-),男,甘肃民勤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扬琴、合唱指挥、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合唱团声部考核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内部考核
青蛙合唱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