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时报》呈现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形象分析

2016-02-03杨启飞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彭丽媛纽约时报

【摘 要】 文章选取《纽约时报》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这一时间段内出现“彭丽媛”一词的所有文字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旨在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媒介形象:《纽约时报》有关彭丽媛的报道大多数含有感情色彩,用褒义词表达对彭丽媛赞许的正面报道最多,不掺杂感情地陈述事实的中性报道其次,负面报道极少且谨慎。《纽约时报》报道中彭丽媛的媒介形象良好,表现了对彭丽媛的赞许和肯定。这种高频率的报道体现出美国媒体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极大关注;体现了《纽约时报》的客观性及其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 彭丽媛;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纽约时报

在众多国外媒体中,《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国际、国内大事报道客观,详尽且迅速,是高级报纸和严肃刊物的代表。选取《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可大致管窥西方主流媒体所呈现的中国第一夫人形象。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文字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这一时间段内出现“彭丽媛”一词的所有文字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将我国第一夫人的外媒形象量化,具体化。

在《纽约时报》官网上以“Peng Liyuan”为关键词,将时间限制在2013年3月1日-2015年3月1日,共得到61条结果,[1]去除视频和重复报道,得到有效样本51个。其中时间段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2013年3月22日彭丽媛随习近平出访,第一次亮相引起轰动,之后外媒才开始显著关注我国第一夫人,而以两年为期限,到今年3月1日止,不仅得到的数据是最新鲜的,还能窥探两年间《纽约时报》报道的变化情况,排除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2、类目建构

为充分考察《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报道情况,本研究主要建构了以下七大类目:

一是板面分布。根据样本所处的版面得出《纽约时报》对彭丽媛报道的分布情况,研究样本的版面分布可看出《纽约时报》将彭丽媛的相关报道归于哪一领域。

二是报道量走势。计算两年来每个时间段《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报道数量,制成报道量走势图,再与当时背景所结合,分析《纽约时报》的报道规律和报道动机。

三是报道题材。不同报道题材由于要求不同,信息量、时新性、深度各有不同,发挥的功能也不同,社会效果自然也不同。研究《纽约时报》对不同报道题材的运用,便于发现《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关注程度。

四是报道主题。根据《纽约时报》51个样本报道的主要内容来划分报道主题,主要是为了考察《纽约时报》对彭丽媛不同角度的关注度,从而找出《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关注侧重点。[2]

五是图片类型。通过对《纽约时报》刊登的彭丽媛的照片的分析,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对图片的选择标准,进而研究其所希望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彭丽媛的视觉形象。

六是文章倾向性。通过对样本内容中情感词的使用、所借用的他人观点和公开表达的媒体本身观点等的分析,可提炼出《纽约时报》对彭丽媛所持的大体态度。

七是相关词话语分析。相关词的使用不仅能表现出《纽约时报》对彭丽媛形象塑造的侧重点,同时媒体自身的态度和观点也一览无余。因此,对彭丽媛报道相关词的话语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现与分析

1、板面分布

《纽约时报》2013 年3月1日至 2015年3月1日关于彭丽媛的51 篇文字报道中,37篇被放置于“WORLD”(世界)版,其中“ASIA PACIFIC”(亚太)栏18篇,“ EUROPE ”(欧洲)栏2篇,“SINOSPHERE”(汉字文化圈)栏10篇,“THE OPINION PAGES”(言论版)栏1篇,“ CHINA”(中国)栏1篇,“PAGE TWO”(第二页)栏1篇,“IHT RENDEZVOUS”(国际先锋汇合)栏1篇,“SUNDAY REVIWE”(周日重温)栏1篇,“VIEW FROM AISA”(亚洲观点)栏2篇;8篇被放置于“U.S.”(美国)版,其中“POLITICS”(政治)栏6篇;3篇被放置于“BUSINESS DAY”(商业)版,其中 “CHINA INSIDER”(中国内幕)栏2篇;另有3篇被放置于“FASHION&STYLE”(时尚&风格)版。

由此可看出,对彭丽媛的报道主要集中于“WORLD”(世界)板块,这一板块侧重于世界各国的时事、政治等的报道,突出了其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第一夫人”的政治角色塑造,其次集中在“U.S.”(美国)板块,这一板块主要报道美国本土的新闻,对彭丽媛进行报道也只是因为她与美国领导人或夫人有相关活动,其他板块的报道则呈均匀分布。

2、报道量走势

以月为单位对51个样本进行归类,2013年3月共有报道6篇,4月1篇,5月2篇,6月6篇,12月2篇,2014年2月共有报道1篇,3月23篇,5月1篇,6月1篇,9月1篇,12月1篇,2015年2月共有报道1篇,其余月份均为0篇。制作报道量走势图如下:

图1报道量走势图

由图1可以发现,报道量最高峰时在2014年3月,共有报道23篇,占总数的45.1%,该月出现如此大的报道量并非偶然,这与该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对中国进行访问这一事件有密切联系。23篇报道里19篇都是以米歇尔访华为主题,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对其本土新闻事件及本国第一夫人的极大关注。

3、报道题材

对51个样本进行分析,同时借鉴报道题材的一般原则,将《纽约时报》关于彭丽媛的报道题材分为五大类: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述评。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报道题材数量表

报道题材 消息 通讯 评论 深度报道 述评

数量 11 24 3 1 12

由表1可见,在报道题材方面,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手法并用的通讯题材最多,占总报道量的47.6%;其次是具有评论性质的述评和评论,共占29.4%;以简短、即时为优势的消息报道量较少,占21.6%;而信息量大、较深入的深度报道最少,只有一篇。这是因为通讯相较于消息能较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而相较于评论、深度报道又比较省时。而《纽约时报》对“别人的第一夫人” 彭丽媛的了解有限也是造成深度报道匮乏的一个原因。

4、报道主题

根据报道主题的不同对51个样本进行分类,分为政治类、生活类、时尚娱乐类和其他类。政治类指对彭丽媛随访、出访、接待外宾等活动的直接或间接报道,此类报道最多,有36 篇,占总数的70.6%,这些报道在提到彭丽媛时有用“Mr. Xis wife”,或“Chinas First Lady ”一笔带过的,也有对其人生经历做一简要梳理的。

生活类是指对彭丽媛的日常生活的直接或间接报道,此类报道有7篇,占总数的13.7%。其中5篇较为简略地涉及到彭丽媛,分别讲述了彭丽媛庆华盛顿熊猫“宝宝”百日,给熊猫宝宝发祝福短信;歌曲《习大大爱着彭麻麻》走红;彭丽媛演唱的音频随中国无人航天器在绕月飞行后返回地球;红二代合唱团;彭丽媛陪习近平回延安这几件事。另有2篇是以彭丽媛为主角,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的人物特写。

时尚娱乐类指对彭丽媛的衣着服装以及八卦信息的直接或间接报道,此类报道有5篇,占总数的9.8%。报道内容分别是中国设计师、中美第一夫人风格比较,普京为彭丽媛披衣(2篇),西班牙的时尚产业。

还有三篇报道不属于以上范围,一篇是在介绍中国军队的公开表演时提到了彭丽媛的将领身份,一篇是提倡抵制象牙贸易时呼吁时尚的第一夫人彭丽媛起带头作用,还有一篇则是介绍《彭丽媛传记》这本书,把它们归于其他类,占总数的5.9%。

可见,政治类报道是《纽约时报》报道主题的重点所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彭丽媛作为“形象好,在中国享有盛名” 的第一夫人,打破了中国历任第一夫人在出访时通常是“默默无闻”的这一传统,外媒对其的关注归根结底起源于其在政治舞台上的亮相,因此政治类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主角,其他类报道都成了对彭丽媛作进一步补充的配角。另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在世界范围发行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的重点自然要放在政治大事上,不可能对一个外国的第一夫人作撒网式的追踪。

5、图片类型

统计《纽约时报》报道中有彭丽媛出镜的图片,51个样本中共出现11张图片。其中8张选用的是彭丽媛随访其他国家或接待米歇尔访华时被拍摄的政治形象图,占总量的73%,这其中有3张是专门用来对彭丽媛的衣着、装扮作一反映的。另外还有生活照(指报道彭丽媛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合照,如师生照、朋友照、家庭照)1张,文艺演出图1张,转载的书籍封面图1张,分别占总数的9%。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图片报道重点突出了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的政治形象,淡化了彭丽媛作为文艺演员、公益大使及普通人的形象。

6、文章倾向性

根据《纽约时报》具体报道中所出现相关评价或带有感情色彩形容词的使用来划分文章倾向性。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51个样本中出现相关评价或使用带有感情色彩形容词的报道有35篇,占报道总量的68.6%,这些报道按照感情色彩的好坏分为正面倾向性和负面倾向性两种,其中正面倾向报道篇数33篇,占报道总量的64.7%;负面倾向报道篇数2篇,占3.9%;有一篇报道较为详细,正面倾向和负面倾向共存;未出现相关评价的报道篇数17 篇,占总体的33.3%,我们把它们划归为中性一类。

分析所有这些报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纽约时报》有关彭丽媛的报道大多数含有感情色彩,用褒义词表达对彭丽媛赞许的正面报道最多,不掺杂感情地陈述事实的中性报道其次,负面报道极少。仅存的两次负面报道一次是对历史的挖掘与猜测,态度很是谨慎;另一次则是对彭丽媛使用的苹果手机吐槽,都是基于西方特有的幽默讽刺的表达方式,并无恶意。

7、相关词话语分析

笔者梳理了样本中塑造彭丽媛形象时使用的相关词语,筛选出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词语。其中,“glamorous”出现 13次,“First

Lady”出现 24次,“wife”出现 40次,包括“Mr. Xis wife”“the presidents wife”“the wife of President Xi Jinping”“the wife of

Chinas leader,Xi Jinping”“his wife”等措辞;“singer” 出现 19次,

包括“a professional singer”“best-known singer”“talented singer”“famed singer”“a famous singer”“folk singer” 等;“famous” 出现 8次,“talent”

出现2次,“fashionable” 2次,“intrigued by fashion”、“fashion taste”、

“fashion choices”、“taste for fashion”各一次,“modern”3次,“best

-known” 2次。可见,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介绍彭丽媛首选形容词即“习近平的妻子”“中国第一夫人”,这也是她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最主要的身份。而在对彭丽媛作过最礼貌的介绍后,“歌唱家”一词也以高频出现,且不止一篇报道提到她比习近平成名要早,早在成为第一夫人之前就己经家喻户晓。而对于彭丽媛的慈善大使身份,有4篇文章中提及。

此外,“优雅”“著名”“时尚”“有才华”也以较高频率出现,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在着重于塑造彭丽媛得体、不同以往、有影响力的政治形象之后,其次打造的是她完美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中国历任第一夫人在出访时通常是默默无闻的,很少发表演讲。而彭丽媛形象姣好,在中国享有盛名,绝对有实力打破这一传统”,还是“从美学角度看,这是一次仪态万方的成功亮相,与在美国时代广场投放巨额的宣传广告相比,一个外形姣好、气质上佳、热衷公益事业的第一夫人,更能直接展现中国形象”,都具有极强的人情味,反映了《纽约时报》对彭丽媛所持的积极、肯定的态度。

三、《纽约时报》报道中“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西方媒体以较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担任的角色愈加重要。2012年中国领导人换届,2013年3月新任第一夫人彭丽媛出场,打破了中国第一夫人默默无闻的传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自然十分关注。

《纽约时报》以极大的热情对“米歇尔访华”这一议题进行报道。2014年3月米歇尔访华期间,《纽约时报》有关彭丽媛的报道呈现峰值,23篇报道对两位第一夫人的活动、衣着都事无巨细。如果一个新闻媒介对某个话题进行日复一日、乐此不疲的重复报道,说明其对这个话题非常重视,这种高频率的报道体现出美国媒体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极大关注。

《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报道采用了多种体裁,通讯、消息、述评、深度报道一应俱全。不同的报道体裁有利于完善各方发表言论的平台,能够利用冲突与矛盾,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各方观点看法的全貌。体现了《纽约时报》的客观性及其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有关彭丽媛的报道种类丰富,涉及政治、外交、生活、经济、军事、时尚娱乐等多个层面。除对政治层面着重关注外,围绕其他报道主题进行的报道量比较平衡,各个报道角度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对彭丽媛的各方面报道布局基本合理。

《纽约时报》对彭丽媛的报道主要是在国家主席进行出访、会谈等外交活动时以“中国第一夫人”“习近平的妻子”角度出发对其作一简要介绍,极少等几篇类似于人物专访似的对其进行详尽的报道与介绍。更为深度的报道则以彭丽媛为出发点谈中国的女性问题,如男女权利、性别歧视,中国的红歌、外交软实力等。

《纽约时报》报道中彭丽媛的媒介形象良好。其通过图片刊登、形容词的使用等,塑造了彭丽媛“优雅”“时尚”“受欢迎”的正面形象,表现了对彭丽媛的赞许和肯定。有极少报道提到彭丽媛的负面形象,但也保持谨慎,客观性很强。

《纽约时报》强化了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的政治角色和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放最时尚”的第一夫人的形象,对其在国际上、外交上发挥的政治作用,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对中国品牌的促进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其“文艺演员”“军人”“公益大使”的角色只是一带而过或在报道相关领域事件时顺带一提,并无详细报道。

《纽约时报》善于挖掘有关彭丽媛的八卦,并由此引发对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较深度问题的思考,具有西方特有的开放性、幽默感和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注 释】

[1] 此处选择《纽约时报》官网而不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因为官网上所出现的是最原始的报道,中文网上很多报道是不存在或是经编辑修改过的,无法还原报道的原始模样.

[2] 这种分类方式是从样本报道内容中提炼后进行划分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篇报道涉及多个角度的现象,这也是该分类方法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2] 许燕.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辨析[J].新闻大学·新闻理论.2007.4.3.

【作者简介】

杨启飞,女,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外交与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彭丽媛纽约时报
青年彭丽媛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丽媛style
韩国热议如何接待彭丽媛
彭丽媛选手机,国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