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2016-02-03赵刚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摘 要】 文章探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是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支柱;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有力支撑;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是陕甘边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史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陕甘两省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和兵运相继失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逐渐将力量转入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通过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在陕甘两省交界地区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十几块根据地之一,它的建立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中共陕西省委和陕甘地区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陕甘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实践中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生动体现,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这条道路才是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领导下,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在相继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后,使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是陕甘边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

没有根据地,革命斗争就没有依托,革命游击战争就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这是陕甘共产党人在历经多次斗争失败后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这一切使我们领会到只有建立根据地,把党和红军与群众进一步联系起来,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从而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根据地的重要性。”[1]正如刘志丹曾对习仲勋所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根据地。”[2] 1929年4月16日和6月22日,中共中央两次给陕西临时省委发出指示信,并作出《陕西问题决议案》,其中特别强调要将党的工作任务的重心放在农村,开展农民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据此精神,陕甘共产党人在两省交界处开始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陕甘边根据地经历了寺村原、照金和南梁三个发展阶段。在寺村原、照金苏区相继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沦陷后,陕甘边特委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总结了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分析了斗争失败的原因,认为根据地失守的重要原因是靠近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加之地区狭小,没有回旋余地,遂决定以南梁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南梁地处陕甘交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加之地势险要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按照刘志丹提出的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的建议,先后开辟了安定、南梁、照金等3个游击区,逐步把陇东、关中和陕北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陕甘边特委恢复,张秀山任书记,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同年11月,在南梁的荔园堡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争取和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政府主席,刘志丹为军委书记,由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临时性政权到陕甘边苏维埃政权的转变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最终建立。

二、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陕甘边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支柱

“陕甘边根据地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武装斗争史。”早在大革命失败后,陕甘两地的共产党人就开展了一系列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和暴动,这些起义虽在国民党的武力镇压下惨遭失败,但为后来共产党创建工农革命武装奠定了基础。从1929年至1932年,根据中共“六大”关于开展兵运工作方针和策略的指示精神,中共陕西省委派出一大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通过在军队中建立秘密党组织,利用军阀混战以及官兵之间的矛盾,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积蓄力量,等待条件成熟时,发动兵变。但由于“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个别党员在兵运中的右倾错误以及缺乏必要的斗争经验和时机,致使这些兵变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实践证明,陕甘两省的党组织虽然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想要通过大城市中的武装起义和“借水养鱼”这种方式建立自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一支真正由自己独立领导和掌握的工农武装。

陕甘边根据地是在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中,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创建的正式工农武装,它的建立与发展是陕甘边根据地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大革命失败后陕甘共产党人对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3] 1931年9月,刘志丹在南梁将赵连璧等3支武装集合起来,建立了南梁游击队。与此同时,由阎红彦等领导的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来到陕北,与陕北地方武装合编成陕北游击队。1931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两支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之后,根据省委指示,在三家湾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这支军队的建立标志着党领导下的陕甘工农武装的正式诞生。

三、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和解决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只有实行符合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陕甘边根据地的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非常重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设有土地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通过没收地主及富农封建剥削部分的土地分给贫雇农和少地的中农。“1934年6月,庆阳游击队没收紫坊畔塔儿掌土豪胡克申家粮食500石,牛100多头,羊2000余只,银元1000枚,大部分分给了贫苦农民。秋季,庆阳游击队打开庆阳大地主兼商业‘恒义和在悦乐上堡子的储粮仓库,给贫苦农民分配粮食2000余石。”[4]在南梁时期,边区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土地革命的政策和法令,建立了土地委员会,组织贫农团,进行土地分配。土地分配“总的精神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消灭地主封建剥削。”土地分配的具体做法是“在土地改革中,首先由土地委员会调查掌握和没收地主的全部财产,然后划定成分,进行分配。在分配时,首先照顾雇农和佃农,给他们重分的是好地,然后再按其他缺地或少地的农户分配。”[5]这就比较好地贯彻了中央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此外,陕甘边区党政军组织还颁布实施了有关财政、军事、社会、文教等许多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陕甘边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国民党军队中组织兵运工作时,陕甘共产党人就在军阀部队中积极从事统战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的凝聚各种力量。一方面利用各种关系取得各派军阀的信任,直接掌握军队领导权,另一方面利用官兵之间的矛盾,在广大士兵中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结拜兄弟等方式赢得他们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扩大党的力量。在陕甘边根据地建立和发展中,党和苏维埃政府吸取了以往“左”倾关门主义的教训,注重团结不同的对象,对于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政策。例如在进行土地分配时,除了满足广大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外,也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了一些地主和富农的利益,对“地主没收其土地财产。土地不是全部没收,留给其一份坏地,让其自食其力。对富农主要是没收其封建剥削部分(如高利贷等)和多余的土地。”[6]对于一些苏区的小商人,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对于群众痛恨和有政治背景的土匪坚决彻底消灭,而对一般的土匪则采取一切办法积极争取改造他们。例如党对黄龙山“占山为王”的贾德功、梁占奎、郭宝珊等土匪武装进行了教育和改造,向他们做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郭宝珊部后来被改为西北抗日义勇军,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本人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苏区很多帮会组织,如哥老会、扇子会、红枪会等会道门组织也都采取了争取的政策。对白军俘虏采取教育争取、改造使用政策,不随便杀掉。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统战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壮大了革命力量,促进了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习仲勋后来所说:“为了胜利地进行武装斗争,就必须用最大力量,去争取同盟者,分化和孤立敌人,而避免自己陷于孤立。当时,我们曾和受蒋介石排挤的杂牌军、西北军的许多部分有联络,有往来,对那些不坚决反对革命运动的地方民团、帮会势力多做争取工作,使他们保持中立,这些都是很有成效的。”[7]

五、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是陕甘边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正是因为有以刘志丹等人为代表的领导核心的坚强领导,才能在革命实践中积极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方针决议,克服各种“左”和右的干扰,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在经受各种考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刘志丹等人的正确主张多次遭到批判,他本人也受到打击和排挤。在寺村原、照金根据地相继沦陷后,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给党的事业带来的危害,并对“左”倾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刘志丹等人在领导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立场坚定、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即使在杜衡强令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南下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也坚持贯彻党的指示,服从党的纪律,以革命大局为重,以自己的实践探索来证明是非曲直,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支持拥护。除了刘志丹外,谢子长、习仲勋等人都坚持党性原则,以党的利益为重,胸怀坦荡,团结一致,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都为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1935年春,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陕甘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出现了统一的趋势。2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了两块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巩固也再次证明了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唯一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 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5][6]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赵刚(1985-)男,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越友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