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大后方园艺开发述论

2016-02-03文/李

山西档案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后方园艺果蔬

文/李 俊

抗战时期大后方园艺开发述论

文/李 俊

为支持抗战,缓解大后方军民的果蔬供应紧缺问题,国民政府决定开发大后方园艺。后方各省农业改进所及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果蔬改良活动,这使大后方园艺业实现了由传统的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变,开创了园艺科研的新风气,迈出了近代园艺科技改良的第一步。

抗战;大后方;园艺;开发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江沿海富庶之地相继沦陷,刚刚发展起来的园艺科研事业遭到了空前劫难。厂矿、难民等也蜂涌到西南大后方,使大后方果蔬供应十分紧张。而大后方各省园艺事业向来滞后,农业科研机构设立甚少,农民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栽种方法伺弄园艺,因而产量颇低,无法提供如此多的园艺产品供应军民所需。为解决军民果蔬供应问题,增加大后方果蔬产量,国民政府乃决定开发大后方园艺,要求后方各省农业改进所和农业科研机关大力开展蔬菜和果树良种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应战时亟需。大后方园艺开发遂由此拉开序幕。

一、大后方园艺开发的兴起

园艺通常涵盖果树、蔬菜、花卉、造园等内容,是一门农业生产技术。19世纪以来,受植物遗产学、植物生理学等基本原理的阐明和运用,西方近代愿意科技获得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园艺的旧貌。晚清以降,西方近代园艺科技随着园艺书籍引介、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和延聘外国园艺学家来华工作传入中国,国内园艺事业亦有了缓慢发展。园艺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使园艺事业有了相当改进,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产量大幅度增加,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尚有部分出口。如1929年,园艺产品出超约29万海关两,1930年出超183万海关两,1931年增至600万两,输入逐年减少,输出逐年增多,增长趋势甚为明显。[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园艺科研事业遭到空前劫难,华东华北等园艺科研中心地带相继沦陷,大批科研机构被迫西迁。而武汉失守后,迁往西南大后方的人数渐多,消费增加,惟蔬菜、水果等原来产额较小,而由下江迁入者又多习惯于生活较高之辈,需要此等物品较多,故在1939、1940年间,果蔬首先涨价,生产自不免受其刺激,尤以在大都市附近为甚。然大后方各省园艺向被认为农村副业,未受重视,一任农民自己种植,兼以农政废弛,政府对园艺事业向多薄视,园艺科研事业起步较晚,直到1937年7月部分省份始建立园艺试验场,与华东华北等园艺发达之地相比,落后近三四十年。而战时,大后方作为抗战根据地,为国民政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军民,对果蔬的需求均在增加,兼以战时粮食匮乏,水果和蔬菜则兼具食品和营养品两项功能,且发展果蔬亦是振兴后方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副业之一,因此,增加果蔬产量,解决军民的果蔬供应问题,成为抗建事业之一环。

战时大后方各省气候环境对于发展园艺事业尤为适宜,所产包括热、温、寒三带之果蔬。以果品言,从真正半热带性的荔枝、龙眼,一直到温带性的梨、苹果,几无一不有,其中尤以柑橘类栽培最多,分布最广,亦最为有名。据调查,仅四川柑橘园就约有6万余市亩,年产柑橘约2亿枚,价值100万元。[2]“至于蔬菜也极丰富,在比较大的城市,无论任何季节,在蔬菜摊上总有一二十种不同的产品”。[3]部分县份还有其著名特产,如四川新都的莴笋,嘉定的萝卜,涪陵的菱角菜等。总体上看,大后方各省开发园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而抗战以还,交通运输困难,国外园艺产品不能大量输入国内,兼以华东华北沦陷后,大量园艺人才涌入西南,这无疑为大后方各省园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为了解决战时大后方果蔬短缺的问题及合理利用园艺人才,国民政府乃于1938年6月由经济部颁布了《战时农业建设方针》,明确提出:“农业建设,以食粮衣料力求自给,出口农产尽量增加为主旨,”并要求“改良农业技术,以中央农业实验所为倡导机关,同时督促各省农事机关”共同努力。[4](p4)嗣后,各省农业改进所即设立园艺试验场,负责全省园艺开发,以裨益国计民生,增加国家财富而利抗战。

二、大后方园艺开发举措

由于时逢国难,战时的园艺开发工作便主要侧重于农村副业中较有经济价值、且能充实民生、对抗战建国较有密切关系之果蔬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进两个方面。

在果蔬品种改良方面。首先是检定地方优良品种,即对于各省农家已有优良品种,则加以详细检定,使优良品种大量繁殖,淘汰劣种。此种办法实为改良品种的最佳捷径之一,且不似引进品种,要受气候环境的限制,又没有育种工作费力、费时、费钱,收效既快,时间又短,实值得集中力量大力推行。如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从1938年起即举行柑橘类品种检定工作,经历年多次检定,已获得优良甜橙9系,红橘5系,柚13系,并已进行推广繁殖。[5]中央农业实验所研究员胡昌炽也于1938年开始在四川主产甜橙的江津、金堂等县开展广泛调查研究,选取调查农户40多家,果树2000多株,每株采果5枚,逐一进行分析检测,并据此选出良种品系10个,作为接穗之母株,供繁殖推广之用。[6](p427)再如后方各省科研机关拟定蔬菜改良计划:“征集本省优良品种,精密试验,择优繁殖,以事推广;征集国内优良品种,择其风土之适宜者,而推广之;罗致海外种苗,择其优良丰产之种类,验其是否适合本省风土,然后繁殖推广。”[1]继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在全省广泛征集优良蔬菜品种,共计征得200余种,经过历年栽培试验,最终选出最适合川省栽培的春秋季蔬菜品种20余种,并进行育种繁殖,籍以在全川推广。[3]

其次,引进国内外果蔬优良品种,这是最经济最捷径的改良方法之一。其成效,尤较检定品种所获得效果为高,对于战时急需而言,裨益犹大。后方各省从美国引进麻皮苹果、红皮苹果、华盛顿橘橙、鲁滨逊橘橙、夏橙及由力克柠檬,由广西引进沙田柚,由浙江引进水蜜桃,由北平引进北平柠檬等良种,经试种成功,遂在四川省进行大量推广。[7](p167-168)西北农学院则于1943年将自身繁殖成功的高产优质马铃薯“西北沃”在成都、贵阳、西安、武功、耀县等地广泛推广,并获得成功。中央农业实验所也于同年引进美国番茄品种“美谷”和“肉特多”、马铃薯“塞北果”和“红沃”良种,在四川成都、重庆、湄潭等地繁殖推广,1945年又引进大牛心甘蓝、开利花椰菜、老魁胡萝卜、无筋绿荚四季豆、大秋白花椰菜等良种在四川重庆地区推广,极大提高了该地区蔬菜产量。[7](p169-170)

再次,开展果蔬栽培试验。栽培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培植各种果木及品种,以资比较观察,籍以发现最佳栽培方式,以供推广。如四川在1938年将各品种果树设置品种区,进行分区栽培,共建有品种区9个,计1599个品种。1943年又增加了龙眼荔枝区,有龙眼36株,荔枝18株。同时向重庆大新农场购得各种苗木12品种,220株,设为第11品种区。[8]而果苗培育试验的目的则在于繁殖检定调查所得及适合本省风土的国内外优良果树品种,以备推广之用。如1941年春四川播种砧苗种子酸橙达10万粒,桃核1万粒;移植上年度实生酸橙小苗约1万株以上,栽植李子、苹果树100多株;育成各种嫁接苗木如梨、苹果、桃、梅、甜橙、柠檬、柚等,合计4950株;采集收购砧苗种子甜橙8.8市斗,柚5市升,毛桃核1000粒,柠檬2市升。[8]为推广园艺试验场的品种,各省乃采取总场集中全力繁殖优良种穗及纯良种子,将其供给特约或合作园户或农场,由其再行繁殖推广普通农户所用种苗的办法,利用诸多园户和私人园艺场,免费供给其改良种苗,并兼技术指导和补助部分经费,以鼓励其大量繁殖而供推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在地方增设工作站,负责进行繁殖推广工作,使各地均有繁殖推广基地,以达到就地取材推广,而收经济之效。

最后,还采用当时最新育种技术,开展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以选育新种,期以获得质佳产丰、适应环境强之品种。如各科研机构对原产于国内的各类白菜品种经过科学技术提纯复壮后向菜农推荐,极大提高了大后方各省白菜产量。

在改良栽培技术方面。大后方各省农民种植蔬菜向多重视复种,但却不知轮作。而“同一田圃,连栽某种作物,不特营养不良,且难杜病虫害”,若“欲求蔬菜生育之发达,结果之鲜美,形容品质之良好,非轮作其地不可”。[9](p45-46)各省遂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广蔬菜轮作原理,以提高蔬菜质量。同时,为了解决淡季蔬菜供需矛盾,缓解蔬菜匮乏,各省在蔬菜栽培方面还引进了温室栽培法,利用保护地和温室在寒冷季节继续种植和生产蔬菜,以保证蔬菜均衡供应。这些技术的采用和推广,均使大后方近代蔬菜科技获得了新进展。

三、大后方园艺开发的成效

战时大后方园艺事业在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仅探索出了近代园艺科技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之途径,而且推动了与园艺密切相关的储藏加工、园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开展。

首先,优良品种的推广缓解了战时果蔬短缺的问题。据统计,仅1940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推广各类果苗就达到4587株,果树种子达8升; 推广蔬菜种子达457两,面积8606亩。[10]再如1941—1943年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在成都及江津两地培育、推广果树就分别达28,932株和13,688株;推广蔬菜达2265亩。[10]

其次,果蔬储藏加工业的兴起。为开发大后方川、滇、陕、甘诸省丰富的园艺特产,中国农民银行还出资创办了江津、简阳、金堂三个园艺推广示范农场,推广良种果蔬,指导园艺产品的产、制、储、运、销事业,并投资创办了果蔬罐头厂,且已初具规模。1945年又从国外购入罐头加工设备36套,在果蔬集中产区筹建36个罐头厂。[6](p429)这些罐头厂的兴办,必然需要大量果蔬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后方各省农民种植果蔬的积极性。

再次,园艺教育获得一定发展。由于大部分高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国民政府在大后方又先后增设了9所高等农业院校,7所农业专科学校,到解放前夕,国内已有国立、省立和私立高等农业院校43所,其中设有园艺系者达23所,每年园艺专业毕业生达到200余人,比战前增加了2倍多。而金陵大学园艺系则自1942开始招收研究生,至解放前夕,已培养了毕业研究生10名。[6](p432)这些农业院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园艺教学科研人才。

最后,推动园艺学术研究的开展。对地方优良品种的检定推动了相应的学术研究。胡昌炽所著科的《四川金堂、江津甜橙品系选择之研究》则是战时西南果树调查研究开展较早且卓有成果的课题,是战时不可多得的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冯言安的《云南呈贡县梨之品种初步考察》、曾勉的《四川柑橘总考察》、曾省的《果树天牛之研究》、章文才的《四川柑橘根群生长及其周期性》等科研论文都是战时大后方果树研究卓有成效者。[6](p428)

总之,抗战时期,大后方园艺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果蔬科技的进步与成功推广,以及社会对果蔬需求的增加,均使大后方果蔬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尤其在品种的引进推广方面颇有成效,当时育成的不少品种,至今仍是果蔬市场上的常见品种。战时各省园艺试验场科研产品推广的出现,则标志着大后方园艺事业从经验农学开始转向实验农学,开创了园艺科研的新风气,迈出了近代园艺科技改良的第一步。以此观之,园艺开发实为一举两得,不仅为大后方园艺事业的发展作了一次颇有成效的努力,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民果蔬供应紧张情形,对裨益抗战,实非浅显。

(责任编辑:元 木)

[1] 李德彰.我国园艺事业之近况及将来[J].园艺,1935,创刊号.

[2] 发展四川柑橘问题[J].西南实业通讯,1948,(17).

[3] 龙远.我们为什么要改进四川的园艺事业[J].川农所简报,1940-1,(22).

[4] 经济部关于战时农业建设方针的工作报告[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财政经济5[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 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园艺试验场档案[Z].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48-6225.

[6] 郭文涛,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7] 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8] 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园艺试验场档案[Z].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48-6226.

[9] 吴蛛.蔬菜栽培新法[M].上海:新学会社出版,1913.

[10] 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园艺试验场档案[Z].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民148-6227.

The Rear Area Development of Gardening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Li Jun

K265

A

1006-9652(2016)02-0181-04

李 俊(1972—),女,四川西昌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

猜你喜欢

大后方园艺果蔬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奇葩
果蔬PARTY
奇思妙想的果蔬们
园艺系
园艺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纪实的力量
果蔬的畅想世界
Skin Food人气果蔬系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