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及秦虎形符节铭文书写格式探微
2016-02-03王会斌WangHuibin
文/王会斌Wang Hui-bin
战国及秦虎形符节铭文书写格式探微
文/王会斌Wang Hui-bin
A Study of the Writing Format of the Tiger-shaped Fu and Jie Inscription i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the Qin Dynasty
战国及秦虎形符节铭文已经形成两类比较统一的格式。一类如秦国虎符,其书写格式可以归纳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某权力(或有或无)”。其中的格式变化,与持有者身份及所处时空位置有关。而另一类虎节书写格式,则因以李家浩先生、吴镇烽先生为代表的不同释读方式而扑朔迷离。但经过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吴的观点更为合理,其格式可归纳为“某官+某节+某权力+权力比较(或有或无)”。
战国;秦;虎符;节;书写格式
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已有符节,即“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合符釜山”[1](p7),其多被用作古代将领或官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凭信,如《尉缭子》踵军令曰“奉王之命,授持符节”[2](p953),《战国策·燕策二》云“臣乃口受令,具符节”[3](p1104)。虎形符节由于使用频率的提高及功能设计的需要,在战国及秦时形成了两种相对统一的铭文书写格式:一类如秦惠文君时期的杜虎符[4];一类如贵将军虎节等。
一、虎符铭文书写格式
虎符铭文格式大致有两种,其一为:
阳陵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5](p548)
其铭文格式为,先定性说明其是有关军事用途中有关兵士的符;再按持有者身份及符的左右尊卑依次说明符两爿的所在。这是秦虎符铭文的基本格式,可概括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其中“某某”是符的用途或性质,“甲”为地位较高的右爿符的持有者,一般为君王,乙为地位较低的左爿符的持有者,一般为地方掌管军事的官员。
其二为:
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才)君,左在杜。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及败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5](p548)
在虎符基本格式之外,对符的使用细节加以了规定,即征调士兵五十人以上时必须要与君王持有的虎符配合使用,但如果碰到烽燧战事,则可以单独使用。与新郪虎符[5](p550)比较可知这部分内容的格式也是固定的。但为何秦虎符有的只包含基本格式而有的却具有附加信息呢?这与虎符持有者的权力职能差异有关。战国时期各国已经有常备军之设,[6](p167)而常备军将领与君王之间要以虎符为凭信来征调部队,但因将领所处时空位不同,权力有所不同。
新郪地处秦国边陲,新郪虎符的持有者即为此处之将官。据王国维考证,新郪本属魏地,在秦王政五年前后才被秦吞并,[7](p904-905)因此秦对此地之控制,在新郪虎符使用期间尚未稳定。杜在周时属杜伯国,秦武王时设置杜县,至秦献公都栎阳时,距秦都还较远,但到孝公都咸阳时,[8](p214)成为秦都南面之门户。两地位置虽然相差较大,但对镇守将领处理紧急军情的效率要求一致,即都要对“燔(燧)事”做出快速反应,因此驻守将领会被赋予更加灵活的权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地处边陲或京师附近,这些将领一旦作乱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也最重,所以又需要加强对其调兵之权的控制。这种铭文格式上一限制、一放任的组合,完全出于维护秦王统治考虑,一为提高军事机动性,一为防止士兵叛变。
而阳陵虎符、栎阳虎符[5](p534)缺少“凡兴兵……行殹也”的内容,则是因为当时秦已经统一全国,铭文称“皇帝”是其明证。其持有者作为地处内地或边陲常备军的武将,征战活动减少,保护地方太平成为其主要任务,因此为了防止其拥兵作乱,需要限制其调兵权。“信陵君窃符救赵”即是如此情况。其时,赵被齐所围,魏为救赵而出兵,但由于畏惧自身损伤,盘踞在战地外不敢前行。信陵君通过魏王宠姬偷取兵符才得以调动军队。其中魏国将领所持应当就是此类兵符,因为他没有定夺出兵与否的权力。
这类虎符其书写格式可概括为“某某之符+右在甲+左在乙+某权力(或有或无)”。
二、虎节铭文书写格式
目前学者对战国及秦的虎节铭文的释读及阅读顺序尚有不同看法,以贵将军虎节、韩将庶虎节、辟大夫虎节等为代表,故需要先来分析哪种释读更合理。这里以吴镇烽先生、李家浩先生所释读的铭文作对比。吴镇烽先生其中两者的铭文释读如下:
李家浩先生对其中两者的铭文释读如下:
贵将军虎节 “填丘牙(与) ,贵 军信节。”[9]
辟大夫虎节 “[填]丘牙(与) ,辟大夫信节。”[9]
由上可知,吴、李两家释文的最大区别在于阅读顺序不同,且李据《增订历代符牌图录》所作辟大夫虎节释文相较吴氏所做译文,缺少“贵[将军信节]”五字。那么哪一家是正确的呢?经研究吴说更加合理,原因有二:一、它符合战国符节将确定符节之名或性质的字放在前面的惯例,如杜虎符、新郪虎符、阳陵虎符等。二、根据吴提供的图版资料,可明显看出“境(?)丘牙(与)贵”与“辟大夫信节”分为左右两行,[5](p543)如按李的读法则文理不通。
对铭文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对符节书写结构的判断差别。李将“辟”字解为“壁”,认为辟大夫与辟司徒一样主壁垒,主管沟洫、防御等事;将贵将军信节中之“贵”字解读为“锐”,认为锐将军主管锐兵,[9]这种解释在辟大夫虎节在有“贵将军信节”几字的情况下可难以解释通顺。因为在一块符节之上不可能出现两种定性文字。所以贵将军信节与辟大夫虎节中之“贵”字含义是不同的,前者确如李所说为“锐”,而后者则表示“以……为贵”或“比……贵”之意,而究竟取何意,就要看辟大夫与将军官职的高低。因为其铭文是在比较两节的权力大小。就目前所掌握史料来看,应该取前一种意思。
如果按李说将“辟大夫”理解为“壁大夫”,那么其就是壁司徒一类的官员,地位显然要比将军低。而即使将“辟大夫”理解为“嬖大夫”也当如此。嬖大夫之官见于春秋时期,《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数落子男时说,即“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10](p2022),杨伯峻先生曰“晋、郑、吴皆谓下大夫为嬖大夫”[11](p1213)。又《国语》吴语云“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桴……十旌一将军”[12](p608),每十行设置一个的嬖大夫其地位明显要低于十旌才设一个的将军。齐国被称作大夫的官职也不高。许多文人凭借游说就可获得这一官职,“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1](p1895)而将军一职则较为尊贵。燕国破齐之时,田单就曾担任过将军一职,“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1](p2453)。而据李说“辟大夫虎节和贵将军都应该是齐国之物”[9],所以将军一职要高于大夫。即使将其放诸于秦也是如此。《商君书》赏刑篇云“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13](p100),将军一职即排在大夫之前。《商君书》境内篇[14](p116-118)、《汉书》百官公卿表[14](p739-740)所提供的秦国军功爵制表之列方式也可以证明,大夫的职位要低于将军。所以辟大夫虎节中“贵”字当取“以……为贵”之意。
这三件虎形节的格式抽象出来即是“某官+某节+某权力+权力比较(或有或无)”。
(责任编辑:仝建平)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武经七书直解[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3]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马非百.关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史学月刊[J].1981,(1).
[5]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三十四卷)[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李家浩.贵将军虎节与辟大夫虎节[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3.
[10] (清)阮元校刻.左传[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K23
A
1005-9652(2016)04-0108-03
王会斌(1987—),男,河北邯郸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