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地炼发展
2016-02-03本刊评论员
正视地炼发展
□ 本刊评论员
今年以来,地方炼化企业开工率大幅上升到60%以上,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央企的产量却同比下降2%,人们明显地感到地炼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和冲击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地炼的炼油总产能已高达2.5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2%,与两大石油石化央企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地炼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炼油行业出现的新现象,这将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国家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为避免淘汰,地炼纷纷扩大规模,技术、质量也快速上升。如今地炼的骨干企业都达到500万吨/年的中等规模,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环保治理也与同等规模的国有炼厂相当,都能生产国五油品。去年国家对地炼放开原油使用权、进口权和成品油出口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地炼发展的原料和产品出路的问题,使地炼与国有炼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地炼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国企、民企和外企有序竞争,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炼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地方炼化与国有企业一方面是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不少地炼骨干企业都是由地方国企改制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曾经是由国企援建的。地炼的骨干人才、技术、设计和施工力量长期以来都主要来自国企。近年来,骨干地炼在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方面与国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还在继续深化发展。3月14日,中国石化与东营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与区内地炼加大合作力度;3月23日,中国石油与山东东明石化、京博石化、海科石化等8家地炼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实现资源互供、优势互补。
目前全国地炼有80多家,总量大,单个企业在规模和综合实力上与国企仍有巨大差距。但地炼经营灵活、成本低,常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使国企感到不小的竞争压力。从短期来看,地炼的发展会对国企产生一定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地炼的发展可以倒逼和促进国企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炼油产业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面对低油价、经济新常态和国内炼化产能过剩的挑战,国有企业正在深化改革,推进提质增效升级。作为我国炼化市场的一支力量,地炼是天生的市场求生者,善于学习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炼油技术和优质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壮大。优秀的地炼企业具有开放的经营观念、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有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能为国有炼化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低油价有利于我国炼化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地炼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我国炼油行业市场化力量的增强。两大央企具有世界先进的技术实力、规模、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极强的综合实力。只要国有炼化企业和民营炼化企业在竞争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一定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炼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通过调整结构、拓展国际市场来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炼油产能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