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打开油田增效新空间
2016-02-03王福全
□ 王福全
信息化打开油田增效新空间
□ 王福全
小小的鼠标,不仅改变了工作环境,改变了油田电网的发展轨迹,也点开了大油气田建设的新空间。
这些天,在西北油田采油三厂采油管理一区T616井值守的袁涛、崔世忠既兴奋又失落,再过几天,他们值守了近一年的这口井就要变成无人值守井了。
袁涛、崔世忠所在的T616井是该管理区一处注水增压站点,为了适应油田的发展需要,该井进行信息化改造,安装远程流量调控设备、井场智能化充电装置、电磁保温装置等,成为无人值守井站。井站信息化改造后,不仅水罐蓄水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减少了注水人员。
在西北油田,无人值守井站达1772口。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不仅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也打开了西北油田以信息化推进效益开发的广阔空间。
数字牵线:一键解忧愁
邢伟是西北油田的一名电力倒闸操作工,对双电源用户进行巡视,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油田工作7年多,邢伟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信息化建设给油田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用他的话来说,小小的鼠标,不仅改变了工作环境,改变了油田电网的发展轨迹,也点开了大油气田建设的新空间。
2005年后,西北油田年均增油近60万吨,电网规模也呈倍级扩大。十年间,电网负荷从0.8万千瓦增加到7.8万千瓦,变电站由5座增加到18座,电力线路由900公里增加到3700多公里。邢伟所在的倒闸操作班也由一个班变成两个班,由8人增加到24人。
“虽然人员不断增加,但仍然感觉越来越忙。每天上班都从早忙到晚,休假不是被推迟,就是被要求提前归队。”邢伟说,“倒闸操作班的员工平均每季度要花费30多个工作日,奔波近8000公里,才能将所有双电源用户实地巡视一遍。随着站点越来越多,巡视的质量很难保障。”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现在邢伟每天在监控室点开电脑双电源电气信息远程监控终端系统,仅用三四个小时就可完成140多个双电源用户的巡视工作。
西北油田39个区块、2000多口油井和130多个场站星罗密布在塔中、塔北、巴楚及塔西南山前12.2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上,生产运行管理、人员生活管理、安全防恐防暴管理,每一项都是一道不容易破解的难题。
“十二五”以来,西北油田以“集中集成、创新提升、共享服务、协同智能”为指针,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为油田发展加油助力。
——油田130多个站库全部实现光传输网覆盖,形成了可扩展为工控、语音、视频、办公的光纤复合网络。
——1772口油气井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和远程控制功能,占油田油井开井数的93%以上。
——18座变电站、5座配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管理,140多个双电源用户实现远程巡视管理,3700多公里电力线路依托电子地图实现实时监测和网上故障诊断管理。
——整合11个勘探开发和生产运行专业数据库,建立油田中心数据库,为地震解释等6套综合研究软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人员数据收集、整理时间由15天缩短为两个小时。
——重油、凝析油、天然气、轻烃、液化气五类共计645公里外输管线实现智能化管线管理,占油气外输管线总长度近90%。
高效运行:场站时时见
“你好,这里是监控中心,T904井加热炉出口温度值已低于正常区间5~10摄氏度,并还在继续下降,请落实情况后及时反馈。”1月15日凌晨5点19分,西北油田采油一厂监控指挥大厅,值班员发出油井异常信息。
10分钟后,厂技术组人员到达指挥中心,根据综合油压、回压等数据初步分析判断:该井加热炉可能发生故障。5点40分,监控中心显示,T904加热炉出口温度低报警。技术员赵江带领仪表工驱车奔向井场。经过抢修,6点21分,T904井加热炉恢复正常。
“从发现温度异常到消除故障,仅用了62分钟,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赵江说,“信息化改造以前,6个人两台车整天忙得不停,一些突发情况根本做不到在第一时间处理。现在巡视人员减少一半,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设备对井场情况实时监控,对于异常情况最短时间就能处理,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在九区监控系统,监控人员对辖区61口油井进行全天候数据和视频图像采集,单井生产参数传送率得到提升,井口巡检周期由以前一天两次提升为每小时一次,率先实现故障巡井的生产运行方式。
“如今,我们已经把千里油区变成零距离,把没有围墙的油气田变成‘有围墙’的工厂,主要的采油区全部实现生产运行信息化、安全管理可视化,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能提高一倍以上。”信息中心主任蒋勇兴奋地说。
信息化技术也为油田生产设备和人员生命安全发挥着突出的保障作用。
2015年9月中旬,当一群“不速之客”——百余只羊误入TP-18井站时,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惊得羊群逃到百米以外的胡杨林中。
这一幕让牧民阿不都·热西心生疑惑,刚想进站一探究竟。“请注意,你已进入TP-18混输泵站站区。该站为油气生产区域,请立即离开。”井站上突然响起的维汉双语广播,让阿不都停住了脚步。
阿不都立即退了出来。后来,他放牧再遇到油气井站,都主动绕道行走。
这一切都是通过采油厂远程监控系统的“千里传音”实现的。
在西北油田,3个采油厂和1个采气厂,已经有1772口油气井实现了远程监控、无人值守,占油井开井总数的93%以上。信息化技术在油田的高效运行,不仅实现了井场巡视时时见,而且与以前比起来,省时、省人、省成本、更安全!
精细管理:增效看得见
18个变电站,倒班运行,需要配置用工180人,运行车辆18辆,这是西北油田信息化改造以前变电站运行的最低配置。现在,18个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就是再建设新的变电站,也不需增加用工。
油田电力调度中心共有12名值班员,负责西北油田所有变电站的运行监控和故障处理工作。值班员轻点鼠标,就可以看到100多公里外的变电站设备运行参数和实时画面。
一把起子、一支验电笔曾是传统电工的看家宝贝。如今的西北油田,通过引入局部放电测试仪、超声波故障检测仪、故障录波仪和视频监控等先进信息技术后,电工也由“蓝领”变身“白领”。输变电设备和电力线路监测巡检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电网管理质量和效率成倍提升,线路故障率明显下降。
与10年前相比,西北油田用电负荷增加10倍,线路长度增加4.1倍,但负责油田电网维护管理的外线工、倒闸操作工、电气检修工仅增加16人。
油气生产信息化建设还改变了传统的油井生产管控模式,形成了以“电子巡井、中心值守、人机联动、快速响应”的生产运行新机制,有效提高了管理效能和劳动生产率,降本增效成果显著。4年多来,油田先后进行无人值守改造10多个,在油井总数增加600口的情况下,总体优化用工900人。
西北油田概预算管理等多套系统,也尝到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甜头”。概预算系统启用石油专业工程造价应用管理后,新增加了单价自动查找、工作量自动取数对比、工程项目在线邀标、工程量自动个性化查询、多角度造价分析等多项新功能,实现了工作量与工程费用即填即算的“秒算”效果。自此,油田钻前的每一项工程项目,从工作量的设计 、预算编制、工程邀标开始,到维护合同信息、工程验收、监督出具评定、工程结算等全部环节,都实现了业务数据、项目信息、历史档案等信息化规范统计和在线共享,每一批井较以前节约时间超5个工作日,为油田进一步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