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在构建舞蹈社会价值中的影响
2016-02-03张玉青
张玉青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今论坛
儒家文化在构建舞蹈社会价值中的影响
张玉青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舞蹈会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相互作用,形成其本质之外的社会价值。儒家文化从产生以来,作为主流文化无论是从舞蹈内在的精神层面,还是从表象的审美层面都深深的影响着舞蹈的发展与变革,经历千年的相互磨合和相互作用,儒家文化在构建当下和谐的舞蹈社会价值中影响甚重,甚至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儒家文化;舞蹈;社会价值
一、儒家道德观念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尽善尽美”是孔子对于《韶》乐的评价,美与善都属于独立的概念,但是二者又相互关联,尤其是在孔子提出“尽善尽美”后几乎成为评价一切艺术的标准。在此之前美与善在许多情况下是属于同义的,美即为善,善也即是美,但是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他认为在艺术的传承与传播中,道德是为首要的。孔子的这一说法在后期的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1]102舞蹈是通过人们肢体为主要媒介来传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反映社会现象、传达人们内心情感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循环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是千年来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流思想和核心观念,继承周礼,以“仁”为核心,主张“三纲五常”构成以社会基本单位——家为本位的传统的道德观念。舞蹈艺术成为协调基本个体与大社会和谐关系之间重要的桥梁和载体。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指出:“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荀子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修习‘先王之乐’,才能从情感上得到自身的满足,同时又能修心向善改变性情,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最终真正达到美、善、乐的统一。”[2]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运用乐舞中所体现的道德来规范和感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活动,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的最终目的。“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荀子认为,音乐有着感人至深的社会教化作用”[2]。管子同样认为音乐具有政教作用,将音乐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恰恰是上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反作用于社会影响其变革与发展。人们会以道德的善与恶为一种评价的标准,用以平衡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属于上层建筑,人们可以通过舞蹈艺术来表现和再现人们内在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律己和律人的目的。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舞蹈艺术所反映和体现的恰恰都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舞蹈艺术作品中会有许多以体现和反映道德的具体内容。以舞蹈艺术为载体来反映和体现道德的作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宣扬现实社会中正能量道德现象的,也有通过不同角度来批判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和谐道德现象的,道德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通过舞蹈艺术这一载体体现并传承下来。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主观思想观念,舞蹈会跟随人们的主观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作为社会生活与艺术之间的一座桥梁,道德成为了舞蹈艺术这座连接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和谐对称”在动作上的体现
动与静的和谐。《管子·五行》说:“五声既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创作、普及和谐的音乐是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3]儒家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舞蹈动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之火热,静之柔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体现出和谐之美。动与静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形式上,节奏上的动静结合以及动作呼吸点的快慢,都说明了在动作特质上动静结合所产生出的不同美感。比如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所表演的《盛世鼓舞》,起初节奏缓慢,动作舒展,延绵不绝,将观众带入神秘气氛中,观众对站在鼓上的人以及他的表演方式充满联想。后由阵阵击鼓声进入高潮,舞蹈动作弹性有力,满而不慢,快中求稳,令人心潮澎湃。这样动与静的结合,呈现出舞蹈的层次美,使之更加和谐流畅,有头有尾,又不失舞蹈的意境。作品展现出动如脱兔的张力与静若丝弦的娴逸,并运用舞蹈动作巧妙的将二者相互融合,尤如高山流水,将动包容到静的水径中,将静又勾勒与动的壑涧之中,使人们在享受视觉与听觉双重体感的同时又将其带入了舞蹈动静和谐的审美意境之中。
柔与刚的和谐。外柔内刚,刚柔并济一直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完美统一,正是与儒家文化中的“柔性精神”巧妙呼应。形态柔和与动作的力量达到和谐点,是柔与刚的最好结合。古典舞的动作要求“圆、曲、拧、倾”的特点,都要灌输在刚柔相冲之中。古典舞作品《柳绿桃红》,舞者在动作上的处理是刚柔结合的最好典范,时而节奏明快,时而动作舒缓;时而感受春天初到的清新,时而感受花朵开放的俏皮;舞蹈有技术技巧的展示,也有单纯的情感抒发,是和谐统一之美的最好例证。
(二)“礼义仁爱”在形象上的塑造
孔子的一生都在主张“仁爱”思想,这种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大自然的爱,人与社会的爱。他认为,凡是充满爱的事物都是美的,而凡是符合礼仪规范的就是美。我们习惯了抒情于物,借物喻人,就像竹子代表刚正不阿,百合代表纯洁无瑕。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舞蹈的美不只是在于举手投足间的柔美身段,更重要的是舞蹈所要表现的伦理道德,“礼义仁爱”的儒家文化使舞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丰满生动,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切厚重。舞蹈《孔乙己》就完美再现了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伦理道德,整个舞蹈无论在服装设计上,还是在动作编排上,抑或是在舞者的情感流露中,都带有孔乙己自我嘲弄之意,音乐在节奏上的处理,更是具有滑稽、讽刺意味,彰显出编导封建社会的鞭挞。
(三)“中庸适度”在情感上的表达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荀子·劝学》) “荀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完整地提出‘中和’这一范畴的思想家。……在其礼乐观上也明显体现出了中和色彩。”[2]“中和之美”的实质就是婉转适中,无大悲大喜之态。凡事无过之而不及,低调行事,时常自省,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极端的行为会违背了适度美。温柔而不失个性,敦厚而不失尊严,适度的基础上也应坚持自我。例如舞蹈《爱莲说》,是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为基调来塑造人物形象。舞蹈无大起大落之势,但是不失大气之雅,平淡中反而多了些平静与祥和,这正是“中庸”所带来的适度美!
另外,“中庸适度”在舞蹈审美艺术的情感表达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舞蹈较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因此情感的正确演绎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途径。天人合一并非停留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上,而是物质与精神层次的结合,是一种心物交融的境界,舞蹈艺术更是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拥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而且通过舞蹈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具有物我合一,忘我之情怀,对人生理想的高级艺术审美活动。这种强调“中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不但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特征,而且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以和谐为美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特征。在诗、乐、舞尚未完全分化的春秋时代,这种和谐、中和之美就已经为人们所重视和提倡[4]。
二、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社会价值的影响
在当下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儒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洗礼,在舞蹈艺术中,儒家文化的一些主流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体现。
(一)“礼乐制度”在政治文化中的实施
“古典中国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约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建构日常生活规则,进而实现等级严明、各安其分的社会政治秩序。”[5]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用“礼乐制度”来进行政治统治,具有严肃性、威严性、强制性。《管子·任法》指出:“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 也就是说“礼乐的本质就是法……礼乐是由法所规定的。”[3]“礼”“乐”二者相结合,乐舞也由起初的祭祀功能转变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尊崇礼乐,实际上就是尊崇国家法律,由此可见二者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在周代,乐舞的发展实际上与国家制度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乐舞得到了空前发展。可见,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水平与其政治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当下,舞蹈文化的发展更是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在内容上,无论是舞蹈的题材还是主题思想,大都投射出政治信仰的倾向性。作品的内容反应了这个时代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情绪。从现当代舞蹈作品的审美思想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政治性的观照与批判,二者之间渗透着强大的功能性。
(二)“有教无类”在教育方式上的运用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6]。舞蹈艺术教育应该具有普遍性、公共性、公平性。在封建社会,虽然教育具有阶级性,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舞蹈教育应该具有广泛性,如今舞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孩童,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对舞蹈艺术都充满了热爱之情。但是,依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舞蹈教育得不到改善,从教学设备到师资力量,都处于匮乏状态。在有教无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有很多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还处在进行简单的模仿或是填鸭式的教育阶段,这样长时间会导致对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进入新世纪以来,舞蹈工作者们不断地实验和研究,已经将舞蹈素质教育科学的、系统的相对完善的教材进行整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运用到舞蹈的基础教育中去,只有舞蹈的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科学性、系统性时,舞者们才会对舞蹈产生兴趣,才会对舞蹈产生渴望,才会对舞蹈充满向往,那时舞蹈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对当下舞蹈教育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对舞蹈作品本身而言,我们在做到技艺精湛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情绪的宣泄、情怀的展现。对整个舞蹈教育来说,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或是师范类大学,都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礼不忘本”在经济价值上的影响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由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普遍。比如,山东曲阜每年举办的《祭孔乐舞》演出,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以前原生态的演出相比,如今的演出又多了一份利益性,演员的演出状态也会随着利益的高低而起伏不定,甚至会出现没有演出报酬就罢演的情况。这使得本来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己任的舞蹈形式具有了一定的商业性,虽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却丢失了舞蹈原本的纯粹与真实。
同样是舞蹈文化产业,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却赢得不一样的口碑。她一直热衷于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她将自己对原生态舞蹈的热爱全部融入《云南印象》中,虽然演出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整部作品还是立足于舞蹈艺术,看过这部舞蹈作品的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时代在变迁,我们无法要求舞蹈文化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但是,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舞蹈要纯粹、要扎根于舞蹈文化之中。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带来的是新颖独特。我们习惯了被这些艺术之外的意外收获所吸引,而忘记了最初所追寻的源头。当下,大众媒体出现了众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电视舞蹈类节目,像“中国好舞蹈”“舞动奇迹”“舞林争霸”等。虽说是以“舞蹈”为目的,但本质上追求的是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可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为何这样的节目可以吸引众多舞蹈爱好者的眼球呢?不难发现,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都是当下最受欢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所带来的青春活力是不可忽略的一笔亮色;再就是他们所带来的舞蹈作品都充满多元色彩,“学院派”的表演风格已经不复存在。现代舞蹈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但是,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那些被遗忘的原生态舞蹈还在蠢蠢欲动,这也正是杨丽萍一生所追求的——扎根于本土中的心底里的那份安逸!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的君王奉为主流文化并加以学习和传播,在今天,从许多国家中依然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盈,精神需求也在寻求改变,今天的舞蹈艺术已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融合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舞蹈艺术本质的外显,还是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元发展的众多方面,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都会从中一一体现。无疑,儒家文化在构建舞蹈社会价值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越.荀子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东岳论丛,2015,(5).
[3]张越,张要登.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丛,2011,(9).
[4]官效臣.天人合一 中和之美——由中国古典舞论和谐之美[J].舞蹈,2013,(11).
[5]朱承.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
[6]于守海.简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责任编辑:大海)
2016-06-18
张玉青(1982—),女,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B222;J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