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集校》之文献价值例说
——从“形讹”“借字”说起

2016-02-03

管子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郭沫若管子古籍

洪 飏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大连116021)

《管子集校》之文献价值例说
——从“形讹”“借字”说起

洪 飏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大连116021)

《管子集校》汇集了多位学者精研《管子》的成果,综合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形讹”“借字”是古籍校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管子集校》中的“埶”与“执”互讹、“闻”与“间”互讹;“篡”与“选”相通、“过”与“祸”相通等现象,可以为古籍校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和支持。

《管子集校》;形讹;借字

一、“形讹”“借字”与《管子集校》总说

古籍在传抄过程中,因“形讹”或者“借字”导致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点,前贤有很精辟的论说。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12条之“形讹”条说:“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在“经文假借”条说:“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1]778所言甚是。

《管子集校》是《管子》的校释本,成书于1954年。汇集了郭沫若、许维遹、闻一多等学者精研《管子》的很多成果,为后人研究《管子》思想和进一步校勘《管子》提供了重要参考。据《管子集校·叙录》,郭氏除比照不同版本校勘外,每句而下,即罗列诸家之说,或重新校订,综合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学科知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校勘成果或者为书中首见,或者可为已有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支持。

下面仅从古籍校读中常遇到的“形讹”和“借字”两个方面,对《管子集校》一书校勘成果的文献价值举例说明。

二、《管子集校》里的“形讹”举例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2] 451-460与《再谈古文献以“埶”表“设”》[3] 484-495两篇文章里,指出传世的汉以前的古籍和出土简帛文献中,有不少读为“设”的“埶”字,而且有些这样的“埶”字已被误读为“势”或讹作形近的“执”字。裘文提到的古籍有《荀子》《逸周书》《韩非子》《淮南子》《礼记》《新书》,以及《汉书》《庄子》《盐铁论》等。

我们发现,在《管子集校》里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埶”与“执”互讹这方面的问题。例如《管子·任法》:

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执胜也。

《管子集校》引许维遹说:“作‘埶’字是也。后《解》作‘势’,《说苑·君道篇》袭此文,作‘以埶使之也’,是其明证。”引戴望说:“宋元本‘埶’字正文及《注》皆作‘执’。”郭氏从之[4]153。认为《管子》“执”是“埶”字之误,这里用为“势”。

但也有不同观点,如《管子集校》引安井衡说:“古本‘势’作‘埶’,旧《注》云‘但令君执其胜’,是其本作‘执’。今本讹为‘埶’耳,《解》亦云‘故明主操必胜之术’,是以‘操’解‘执’,明原本作‘执’矣。”

又《管子·七主七臣》:

故记曰无实则无势,失辔则马焉制。

《管子集校》引张文虎曰:“据下文‘失辔则马焉制’,疑此‘势’字当作‘执’,盖形近讹‘埶’,传写又加‘力’耳。”*郭沫若认为不应该改,是“势”字,与“制”押韵。说见郭沫若著《管子集校》,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又《管子·侈靡》:

执故义道,畏变也。

《管子集校》引何如璋云:“执当作‘埶’。”张佩纶认为“执故”即《孟子》之求故。郭沫若案语:“执乃‘蓺’之误,《论语》‘诗书执礼’本或作‘诗书蓺礼’,其比也。”按,依郭说,执乃“埶”之误,“埶”读为“蓺”。

再举一例。

文献中从“月”与从“耳”之字有互讹的情况。王引之《经义述闻》“形讹”条指出“刖与刵相似而误为刵”“閒与明相似而误为明”。《管子集校》里可多见“闻”“间”胡混的情况。如《管子·大匡》:

竖曼曰:“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闻容昏生,无醜也。”

该句颇多歧解。《管子集校》引戴望曰:“恶亲,指鲁言。闻容,当为閒咎,字之误。《广雅·释诂》:閒,加也。昏读为泯;生,读为姓,《广雅》曰:丑,耻也。言君以怒成二国之祸,不畏鲁之加咎,由其灭姓,无耻之甚。”

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春秋事语〉校释》引王叔岷曰:“容为咎讹,良是;闻非误字,闻犹问也,闻咎即问咎。下文‘鲁人告齐曰’云云,正所谓问咎也。昏生,疑本作昏主,主、生形近,又涉上下文彭生字而误也。”[5]45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与《管子·大匡》这段话可以形成对读,并可以用来校正《大匡》篇的错误。

《春秋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也。亲间容昏,生无匿(慝)也[6]401。

《管子》的断句当从《春秋事语》,断为“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闻容昏,生无丑也。”其中的“闻”当为“间”字之形近误字。

又如《管子·任法》:

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

《管子集校》引孙诒让云:“《注》说迂曲难通,此‘閒’当为‘娴’之假借,《说文·女部》云‘娴,雅也’。字又作‘闲’,《荀子·修身篇》云‘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彼以博闲并举,与此‘閒识博学’并举,亦可互证。……《汉书·司马相如传》亦作‘閒’。‘閒识’与‘博学辩说’正相对。下文‘闻’,即‘閒’字之误,王校转改‘閒’为‘闻’,傎矣。”

又《管子·轻重》:

则空闻有以相给资。

《管子集校》引王念孙说:“‘空闻’”当依宋本作‘空閒’”,谓以空閒之地给贫民。”

又《管子·君臣上》:

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间之堵墙而不见也。

《管子集校》郭沫若按语:“宋本、赵本如是。古本、刘本夺‘间’字。朱本‘间之堵墙’作‘环堵之墙’。疑以朱本为是,‘间’即‘闻’之误衍,校书者因有所窜改也。”

三、《管子集校》里的“借字”举例

银雀山汉墓竹简里有“篡卒”一词,裘锡圭先生根据《晏子春秋》“选贤进能”之“选”,银雀山竹简作“篡”,把“篡卒”读为“选卒”,非常正确。关于“篡”和“选”相通假的文献依据,他说:

“选”与“算”音近,古书中有相通之例(《论语·子路》:“何足算也”,《盐铁论》引作“何足选哉”)。从“食”“算”声的“籑”,或体作“饌”。武威汉墓所出简本《仪礼·特牲》43号简“选”字三见,今本皆作“籑”。“篡”从“算”声,所以也可以跟“选”相通[7]195。

根据银雀山竹书用“篡”为“选”的现象,裘先生进一步指出古书里面的有些“募”字,其实是“篡”的形近误字。如《吴子·应变》“募吾材士”、同书《图国》“简募良材”“齐桓募士五万”以及《群书治要》所引《六韬·龙韬》“士卒不募而法鬼神”等句中的“募”,都是“篡”的误字,也应该读为“选”[8]374。

《管子集校》里也有这方面的用例可以为之佐证。如《管子·势》:

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

《管子集校》引许维遹:“‘慕’当为‘纂’字之误,《诗·猗嗟》篇‘舞则选兮’,《释文》引《韩诗》‘选作纂’。二字声近义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任不齐,字子选’,是选有齐义。《墨子·备城门篇》‘人众以选,吏民以和’,《墨子》分为二句,《管子》合为一句,其义亦同。”

又《管子·心术下》:

慕选者,所以等事也。

俞樾《诸子平议》:“慕乃纂字之误。《诗·猗嗟》篇‘舞则选兮’,毛传训选为齐……韩诗作‘舞则纂兮’,盖选与纂声近而义通。此云‘纂选者,所以等事也’,正以纂、选之义并为齐也。”此说见裘锡圭先生《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一文。

再举一例。

传世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二章:

公伐无罪之国,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续蓄,进师以近过,非婴所知也。师若果进,军必有殃。

今本《晏子春秋》“近过”一词于义难通,故学者有将其读为“近祸”者。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引陶鸿庆说:“‘近过’二字,文义难通。‘过’当读为‘祸’,《礼记·大学》:‘过也’,朱氏骏声以为‘祸’之假字。下云‘师若果进,军必有殃’,即近祸之谓。”[9]83

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里有一段与此可以形成对读:

公伐无罪之国,以怒神明,不易行□□□,进师以战,祸非婴之所智也。师若果进,军必有灾[10]90-91。

与“过”对应的地方正写作“祸”。

文献中“过”与“祸”互借的例子并不稀见。《战国策·赵策一》:“而祸及于赵。”《战国策·魏策三》:“是受智伯之祸也。”《战国策·燕策》:“其祸必大矣。”马王堆汉墓《战国纵横家书》对应的“祸”字均写作“过”[11]670。

《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祸读为过。《广雅》:‘适,过,责也。’谪与适通。勿予过谪,言不施谴责也。”“《荀子·成相篇》说刑曰:‘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即罪过字。《汉书·公孙弘传》‘诸常与宏有隙,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史记》‘过作祸’。”

《管子》里也有过与祸混用的例子。如《管子·四称》:

君若有过,各奉其身。

《管子集校》郭沫若按语:“过当为祸。”

又《管子·大匡》:

使我君失亲戚之礼命,又力成吾君之祸。

帛书《春秋事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作“又力成吾君之过”。张政烺认为《管子》“祸”当从帛书作“过”。

[1]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裘锡圭.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M]//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裘锡圭.再谈古文献以“埶”表“设”[M]//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郭沫若.管子集校[M]//郭沫若文集(历史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裘锡圭.帛书《春秋事语》校读 [M]//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M]//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9]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1]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97.

(责任编辑:谷玉梅)

2016-05-2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出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视域下的字词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YY107)。

洪飏(1971—),女,辽宁盖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

B226.1

A

1002-3828(2016)04-0014-03

猜你喜欢

郭沫若管子古籍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郭沫若佚诗一首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反七步诗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