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价值观: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弘扬与发展

2016-02-03温立武

管子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思想

谭 顺,温立武,郭 乾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今论坛

和谐价值观: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弘扬与发展

谭 顺,温立武,郭 乾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和谐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追求;现实追求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价值追求而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着的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的弘扬与发展。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3-164

一、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为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易》提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咸彖》),就是说阴阳是自然万物衍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规定着日升月落、寒暑交替、旱雨更生的自然规律。由于《周易》把自然规律视为一个阴阳互动而化生万物的纯粹的自然过程,把世界当作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自然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哲学层面进行了集中思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行为依据。老子强调人应当自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为,而庄子则认为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是极其自然的,违背自然规律才会妨碍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状态,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影响,因此道家主张人们“无欲”“无为”,从而丧失人的主体意识及主观能动性。

儒家注重人的自身修养,通过改造人的自身,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中庸》一书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人积极调适身心与行为,自觉主动做到“中和”,才能保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的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思想,到宋明理学时期,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正式概括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与道家不同,儒家并非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个自然无为的境界,而是视之为通过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和谐状态。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与天相通,通过“尽心”“养性”便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儒家主张通过人性的修养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开启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或本质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服从,具有明显的认识不足与时代局限,但是尊重自然,充分认识自然规律,自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通过调适人的身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却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更高层面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为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不仅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当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只有保护自然,让自然功能正常发挥,人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标,而且更为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尤其重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积极主动的调适,达到能动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标。

二、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团结向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伦理准则,成为现代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人际伦理和谐是“和为贵”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人伦关系中,如果用礼制去约束、规范、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就能稳定社会秩序,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认为,“礼”为“和”的手段与方法,“和”是“礼”的目的与结果。儒家所谓“和”,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说:“如天之生物,物物有个分别。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谓之和。”(《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人和”是“和为贵”思想的核心,是和谐的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依赖于人际和谐。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意义,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齐心协力的主观努力远比客观自然条件更为宝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对如何实现“人和”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作了阐释,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推动“人和”,实现社会和谐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主张通过“克己复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达到修己安人,实现人伦和睦、等级有序、社会安定。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思想所主张并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质上是建立一种有贵贱等级差别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安于现状,自觉接受社会伦理规范与礼制约束,并且把人们追求“人和”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局限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强化以礼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上,但是它所强调的尊崇“人和”,社会各阶层各安其业,各守本分,各尽其责,以及社会安定有序和社会和谐,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当代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毛泽东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2]191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又赋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其一,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拥有平等的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享有平等的自由与尊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基础之上的。其二,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重点是保证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实现公平分配,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成果。其三,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式、方法是在注重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

三、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自身修养、追求自身和谐思想的精炼概括。“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辞》)。“厚德载物”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君子进行个人修养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圣贤十分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把个人修养作为协调与家庭成员、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根本方法。他们追求自身和谐存在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的身心和谐主要依赖控制欲望、稳定情绪,保持心态的平和,追求身心健康。《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内心的和谐是个人修身养性之道,归根到底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老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去甚”“去奢”“去泰”,劝诫人们不要有过度的欲望,能够经受住外部世界的各种诱惑,安于生活的现状,自足自乐,这样就会保持心境的平和。道家主张不要走极端,儒家则强调“中庸”“持中”,做事要不偏不倚,二者在追求身心和谐方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实质上却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的。

第二种境界的身心和谐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尤其是面对利益矛盾与冲突时,应以“礼、义、廉、耻”等伦理规范约束或开导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和谐状态。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强调伦理规范不仅能维持社会等级秩序,还可以调节人们的交往行为,为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矛盾提供一种心理平衡力量,提高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可见,礼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也是重要的心理平衡、调适工具。孔子提倡处理人际关系要讲求“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提倡与人的交往应当推心置腹,诚信为先,良善为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孟子进一步强调人际交往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尊重对方的立场,兼顾他人利益才能做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心和谐。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伦理“四维”,即“礼、义、廉、耻”四种伦理规范,“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礼义廉耻”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提要与概括,成为后世人们道德修养的基本操守与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

第三种境界的身心和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伦理经典《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君子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胸襟和眼界,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君子的光荣使命,更是君子人生价值的体现,而“修身”是圣人、君子处理社会、国家、民族事务的基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依赖于人的道德修养。

尽管“厚德载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封建思想,为稳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包含的诸如忠、孝、仁、义、勇、礼、智、信等思想却孕育了中国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和“壁立千尺,无欲则刚”的磊落品格,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人的自身和谐,加强人的自身修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当然,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对于人的身心和谐的追求在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思想的基础上,更是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鲜活内容。它不仅以道德修养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作为人自身和谐的主要表征;它不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充分张扬个性的基本诉求,在道德与法律规范内,人们可以充分施展个性,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身心和谐,保持良好心态,培养健全人格。

四、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提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群众是国家社稷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富足安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社会就会安定有序。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为改善国家管理、巩固阶级统治服务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劝导君王实行“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以此教化万民,培固统治基础。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认为在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问题上,民心最重要;荀子提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著名政治命题,成为对后世历代统治者改善民生的资政良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利益要求,呼吁统治者改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对缓解百姓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局限于重视百姓、关心百姓、亲近百姓的“民生”层次,在近代,由于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以争取民权平等为主要标志。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提出了“民本君末”的思想,对此,谭嗣同在《仁学》中有清晰地阐释:“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君主是百姓为便于国家管理而共同推举产生的,先有民后有君,而不是先有君后有民。“民本君末”包含着民权平等的可贵思想,但这是以承认并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因而是不彻底的,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它是为改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对立关系,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它不可能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民主权利,也不可能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十分注重对统治者及统治阶层的道德教化,希望通过统治者自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尊重人民、善待人民。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主要是由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是为维护与巩固阶级统治、保障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又由于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身份并不直接等同于统治者或执政者本人,因而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也就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劝诫统治者要知道“敬民”“爱民”“保民”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可能超越统治者直接提出具体的施政纲领,将“民本”思想落实到实处。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君主集权的、等级制的、以家庭式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因此,儒家思想中缺乏民主精神、平等精神和发展观念”[3]3-8,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所强调的“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民本君末”等,却体现了尊重人民、关爱人民、亲近人民的可贵思想,客观上维护了人民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人民的生存及生活处境,从而为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和谐保留了丰厚的民本文化传统,为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今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以增进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等重大战略方针的稳步推进,都在不断增长和扩大人民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拓宽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切实保护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五、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及实现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从对和谐的理想目标追求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只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等级制度的存在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以私有制为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里,人们也不可能通过种种方式的妥协与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加上旧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在事实上缺少实现真实和谐的根本条件。“传统和谐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广大人民没有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普遍的社会和谐。”[4]49-52尽管古代社会曾出现过所谓短暂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由于物质技术水平落后,也只能是一种的低水平、低层次的和谐,难以持久。当代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制度,为人们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真正的平等奠定了基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真实和谐积累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5]226当代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已不再是空想、幻想,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而成为一种现实价值追求,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选择。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的是全面和谐、整体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学派观点分歧的影响,整体上处于散乱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思想体系,道家的和谐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的和谐思想集中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自身和谐,佛家学说的和谐思想则集中在人的宗教信仰对人的心理慰藉方面。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主流以儒家和谐思想为代表,但它也主要集中于人们的修身养性,即用道德伦理教化人们自觉遵守礼教规范,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人们安身立命、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状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6]675-676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等的整体和谐,追求城乡和谐、区域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以及文化和谐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因而体现为一种全面和谐、整体和谐的现实追求。

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强调和谐是动态的和谐,把追求和谐、建设和谐、实现和谐、享有和谐视作不断推进、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大都追求静态和谐,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和谐状态作出描绘,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追求的则是动态和谐。动态和谐的真谛在于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和谐,我们既要追求当前社会的和谐,更要有更高的和谐价值追求及目标追求。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具备了实现和谐的根本制度条件和基本物质技术条件,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分化等,这些决定了我们追求并实现的和谐只能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和谐。“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7]83-87我们不能满足并局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在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对和谐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入,构建和谐的方式会更加科学、高效,和谐价值追求也会与时俱进。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陈战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4]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7,(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姚巧华.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责任编辑:王珏)

2016-10-16

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项目;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招标项目。

谭顺(1972—),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温立武(1964—)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郭乾(1992—),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G

A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