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继承、内化和超越

2016-02-03李先伦王学真

管子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特色

李先伦,王学真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2.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今论坛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继承、内化和超越

李先伦1,王学真2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2.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传统协商思想;继承;内化;超越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兴起于西方的新型民主理论范式,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获得普遍认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后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29,并做出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大决定。这说明协商民主问题已经引起党的高度重视,发展协商民主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要推动中国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来进行指导,这个理论就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但是,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舶来品,它从被引入到最终变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必然要经历一个与中国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等因素逐渐碰撞、磨合的过程。其中,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就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协商思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能否对这些优秀思想进行充分借鉴吸收,不仅决定着其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经历了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和发展轨迹,即从借鉴继承、内化吸收到逐渐发展超越。这个过程体现出这样一种内在逻辑关系,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是如何进行内化吸收?最终又是在哪些方面实现超越?本文拟对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借鉴继承: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

借鉴继承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进行融合的首要前提,这方面主要体现为锁定和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和文化。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协商思想,诸如贵和思想、中庸思想以及民本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一)贵和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贵和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我国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贵和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贵和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在哲学底蕴方面,这种贵和思想主要源于古代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主要源于对大自然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总结。我国古代智者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诸如天上日、月、星、辰的循环运行,地上春、夏、秋、冬的交相更替等等。这种自然万物按照一定规律、和谐有序地运动,使古代智者们产生了最初的辩证法思想,即万物相合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宇宙中,尤其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正如《中庸》中所指出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次,在文化内涵方面,这种贵和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它强调“以和为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即孔子所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在这种“礼”的价值原则指导和约束下,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交流、和平共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规范有序。另一方面,它强调“和而不同”,强调不同思想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不是一味强调“一致”和“相同”,而是对差异性给以充分重视,即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不同”。有的观点甚至认为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不同人和事物之间得以长期和谐共存,过于强调相同反而不利于事物发展,如“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就是这种观点的反映。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充分认可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包容和协调。可见,这种深厚的哲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二)中庸思想

千百年来,作为我国儒家思想重要结晶的中庸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民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重要价值准则,在上至国家政策制定、下至市井琐事处理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中庸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理念,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其中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涵。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中庸思想蕴含着中正客观的价值理念。这个含义从中庸二字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庸二字,程子《中庸集注》中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不倚的是中,永恒不变的是庸。换言之,中庸就是要求人们永远保持中正客观、不偏不倚。《中庸》进一步解释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同上),从“正道”和“定理”的高度对这种中正客观进行了充分肯定。其次,中庸中本身也包含了一定的宽容适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中庸还被进一步阐释为中和。例如《中庸》中指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主要是指适中、适度,而“和”则主要是指宽和、包容,整体而言,这里就是要求各种感情的产生和表达要适度、宽和。换言之,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能走极端,要适可而止、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中庸之所以如此强调这种宽容适度的中和思想,是因为它认为这种思想价值是适用于宇宙万物的一种大道。如《中庸》所强调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在其位,万物也就可以生长了。这里从天地之间宏观秩序的高度,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宽容适度对于世间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推崇,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当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比较典型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突出强调人民地位,肯定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较早提到民本问题的是《尚书》。《尚书·五子之歌》中就对人民地位问题进行了精确概括,其中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里明确提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定,国家才能够稳定。从国家和人民关系角度,充分肯定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后来,孟子对这种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里在国家和人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国君,在对三者地位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民的地位及其对于国家和国君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求统治者高度重视人民意愿和利益,采取有利于民众的政策措施。之所以突出人民的地位,主要目的就是要求统治者重视利益,使其对人民采取“仁政”。在传统文化中,“仁政”与民本思想紧密联系,它是民本思想的一种外在体现。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敬天保民”思想。后来孔子也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从品德修养的角度,提醒统治者应该注意施政方针,考虑人民感受。明确提出“仁政”问题的还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孟子·梁惠王上》),明确规劝统治者坚持仁爱思想,施行仁政,尊重人民意愿、采取利民措施。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协商思想,其中最典型的贵和、中庸和民本思想,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二、内化吸收: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

内化吸收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进行融合的关键环节,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吸收传统协商思想中与现代协商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理念,将其内化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自身的重要内容。这些理念主要包括,贵和思想中包容不同的价值理念,中庸思想中平衡调和的价值理念以及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正是在对这些价值理念进行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一)吸收贵和思想中包容不同的价值理念,来奠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贵和思想中所蕴含的允许不同、包容不同等思想,与现代协商民主寻求合作、寻找共识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这些思想理念进行了内化吸收,从而为自身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贵和思想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和”,即突出强调和谐、包容。从贵和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无论是“以和为贵”还是“和而不同”,其最终本质和内在精神都是包容不同,即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事物的重要特征。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是一个多姿多彩、具有很强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利益之间要实现和谐交流,就必须坚持包容不同、尊重差异的理念。只有这样,各种不同的人、事物、思想和利益才有可能融合到一起,从而真正达到“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2]。这种包容不同、尊重差异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因子,它与现代协商民主寻求合作、寻找共识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内在本质来看,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协商主体之间,就各自不同的利益来沟通协调、交流讨论,以期最终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商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既是协商民主的协商客体,同时也是协商民主实行的基本前提。对于协商主体来说,只有承认相互之间这种利益不同并包容这种利益差异,他们之间才能有相互协商的可能性。而这正是贵和思想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可见,传统贵和思想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吸收中庸思想中平衡调和的价值理念,来丰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运作机理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对于不同利益和思想之间的调和平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阐释,这与现代协商民主所主张的协调妥协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内化吸收,从而丰富自身的运作机理。

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中正客观和宽容适度思想,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平衡调和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对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为处理事物矛盾过程采取平衡折中、调和妥协的态度。对于这种平衡调和价值理念的具体运用,中庸思想中的最经典解释就是“执两用中”。在这里面,“两”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中”是中间,即矛盾两方面进行折中的最佳结合点和临界点。“执两用中”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两个矛盾对立面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权衡和精准的折中,找到两个对立面可以进行妥协和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朱熹曾对这种运用技巧进行过更加深入的阐释,他指出“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3]20。换言之,就是在承认万事万物皆有矛盾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坚持辩证的态度,确定好矛盾双方,平衡折中、调和妥协方法来调和他们,从而使其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这种价值理念对于现代协商民主理论的最大借鉴就是,在协商民主过程中采取理性平衡的态度。一方面,协商主体在利益诉求和愿望表达上要求符合理性,不能过于情绪化和极端化。另一方面,协商结果应追求一定程度的平衡,使协商各方在利益上能够达成妥协和折中,尽量涵盖和包容各个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三)吸收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价值理念,来确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导向

我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于尊重民意方面尤为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阐释。这些思想内容与现代协商民主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这些思想理念进行了内化吸收,来为自身发展确立价值导向。

从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看,无论是强调人民地位抑或是采取利民措施,实质上都反映出一种尊重民意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倾听民意和顺应民意两个方面,这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首先,在倾听民意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十分重视各级民众意愿和诉求的表达传递。在民本思想影响下,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倾听各级民众的意愿和诉求。在历朝历代的官僚制度体系中,大多设有谏官或者言官的职位,诸如汉朝的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以及宋朝的司谏等等,这些职位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相关人员表达各级民众的意愿和诉求。这种意愿和诉求的表达,有利于及时发现国家各项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可见,这种设立专门职位来倾听不同意见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人本色彩的协商民主。其次,在顺应民意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一定程度上接受和采纳民众意见,来调整政治决策和相关政策。协商的目的就是使协商各方充分考虑对方意见、适当采纳对方意见。传统民本思想对于顺应民意、采纳民意也给以高度重视。对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来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就是为了将其借鉴到施政方针中去,以此来增强国家政策的科学性,从而避免政策失误。因此,针对国家各项政策,尤其是重大决策,英明的封建统治者往往要展开讨论和辩论,充分倾听和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并将其纳入到最终的决策当中来。这种综合考量各方意见,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采纳的民本思想,对于协商民主的现实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正是在坚持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的基础上,将包容不同、平衡调和以及尊重民意等价值理念进行充分内化吸收,从而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运作机理和价值导向。

三、发展超越:对传统协商思想的多层面发展

发展超越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进行融合的最终目标,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对传统协商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同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主要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发展和超越。具体来说,在理论来源方面,理论视野更加开阔多元;在阶级属性方面,阶级基础更加广泛平等;在运作机理方面,规则程序更加系统科学。

(一)在理论来源方面,理论视野更加开阔多元

在理论来源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理论视野比传统协商思想更加开阔多元。传统协商思想在理论视野方面比较狭隘和僵化。从我国传统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其主要来源于各个时期思想家关于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的各种思想理论,虽然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总体上是依然是比较狭隘的,而且还日趋僵化。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则是放眼古今中外,汲取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和理论资源。单就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看,除了借鉴我国传统协商文化外,它还深入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同时批判继承了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优秀内容。

首先,它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协商民主的各项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各项理论成果中包含了丰富的协商民主因素,诸如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各种座谈会、生活会以及恳谈会等等各种关于民主讨论和协商的形式。这些都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鲜活素材,对于推动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它继承了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的优秀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毕塞特提出协商民主一词开始,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逐渐经历了从兴起、发展到逐步完善的一个系统过程。无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还是制度建构,现代协商民主在弥补选举民主的相关问题和不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国情等众多差异,但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毕竟起步较早,它在理论发展和实践完善两个方面的许多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现实困境及其做出的理论回应等等,对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阶级属性方面,阶级基础更加广泛平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协商民主无论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抑或是制度机制,都是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是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因此,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协商民主思想,必然要受到社会阶级基础的决定和影响,必然要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从阶级属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比传统协商思想更加广泛平等。

总体来看,我国传统协商思想所指向的阶级基础比较单一,而且协商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在阶级基础方面,我国传统协商思想所指向的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换言之,传统协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本质上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理论工具。其从传统协商文化的发展来看,虽然历代统治者也曾设置各种职位用于协商讨论、甚至直接组织廷议等不同形式的协商等,但真正有协商权利和资格的基本上都是封建统治集团内的各级官僚。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几乎没有和统治集团进行协商讨论的权利和平台。而且即使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协商主体彼此之间的地位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这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阶级基础方面更加广泛平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所指向的阶级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广大人民群众是的国家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仅如此,广大人民群众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来平等地参与国家管理,参与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这说明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广泛平等的享有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管理国家的各项权利,因此,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阶级基础比传统协商思想更加广泛平等。

(三)在运作机理方面,规则程序更加系统科学

对协商民主的运作机理进行设计和阐释,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目标。在这方面,传统协商思想中除了比较抽象模糊的中庸思想之外,没有十分明确规则程序。相比之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要比传统协商思想更加系统科学。

从传统协商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其中基本没有专门用于指导协商的规则机制。相对来说,儒家中庸思想基本是指导协商的主要运作机理和价值理念。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身处世哲学和治国理政理念,它所主张的平衡调和以及包容折中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协商主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和谐交流以及利益妥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庸思想在指导协商民主具体运作方面也有其内在缺陷,这就是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程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换言之,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它只能提供一种原则性的指导,而不能起到一种精确性的约束。与之相比,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则更加系统科学。这种系统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内容上,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包括从协商理念、协商主体、协商客体以及协商载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涵盖广泛,并且十分系统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上,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于现实协商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规则、机制以及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并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见,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在借鉴传统中庸思想等协商理念的基础上,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丰富、发展和超越。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2-10-25(1).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张杰)

2016-05-11

2015年山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及实践研究”(15BZBJ07),2016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以齐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ZY201610098)。

李先伦(1979—),男,山东即墨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治理与中国政治;王学真(1955—),男,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

A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特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