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的表现内容
2016-02-03刘海莉
刘海莉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代学术思潮
浅谈古琴的表现内容
刘海莉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古琴;表现内容;思想;情感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1]315。它在历史上一直被称做琴,近现代为了区别于其他乐器才被称为古琴或者七弦琴。古琴历史悠久,“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早在太昊时,东夷人就已发明了琴瑟。”[2]对于琴,《世本·作篇》载:“神农(太昊)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由此看来,琴是东夷部族首领太昊所发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地区又出现了一位具有非凡音乐艺术才华的领袖人物虞舜,他不仅会弹琴,还会创作乐曲,相传著名的乐舞《韶》和优美的琴曲《南风歌》和《思亲操》都是舜所作。”[2]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国风·周南》)关于琴的描述。先秦时期许多著作都有关于古琴的记载,《韩非子·十过》载有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弹琴引来仙鹤和鸣舞蹈的故事;《尚书·益稷》载有“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从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琴和瑟在演奏时总是密不可分,它们交相呼应才有琴瑟和谐之美。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琴师,如师旷、师襄、师文等。师襄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鲁国著名乐官,孔子曾向师襄学习弹琴[3]85。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古人往往通过古琴来表达思想感情,描绘自然美景,讲述经典故事,流传至今的古代琴谱有上千首,其内容丰富多彩。
一、表现普通人民的生活、思想
《关雎》是《诗经·国风》中一首诗歌,表现的是君子见到窈窕淑女后产生爱慕之情,用弹琴鼓瑟来追求对方,打动对方,表达爱意,这种追求爱情的方式既高雅又浪漫。诗歌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国风·周南·关雎》)
《渔歌》描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渔民们辛勤劳作,自食其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旋律明朗带有歌唱性。
《女曰鸡鸣》是《诗经·国风》中一首诗歌,描述的是一对夫妻的日常生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描述的是天快亮了,鸡鸣报晓,妻子提醒丈夫将有野鸭、大雁飞过,早点起来去打猎。第二段描述的是妻子把丈夫打来的猎物做成美味佳肴,并且一边吃一边喝着酒,夫妻二人弹琴鼔瑟,和谐静美,感情融洽,想要长长久久的这样生活下去,一直白头到老[1]25。诗歌为:“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雉朝飞》的作者据传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牧犊子,讲的是他自己孤独的感情生活。这个放牧老人,一年到头放牧打柴,清晨起来看到田野中雉鸡成双成对的飞过,触景生情,继而感叹自己孤身一人,虽已是人到暮年却尚未有妻,生活贫苦,感叹自己还比不上雉鸡美满幸福。于是取《诗经》中的“雉之朝雊,尚求其雌”为题,以此诗为歌辞[4]23,创作了这首琴歌。
《欸乃》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琴谱在明代《西麓堂琴统》中有记录。“欸乃”本来指的是渔家号子或划桨摇橹的声音。这首琴曲表现的是船夫拉纤的劳动场景,旋律中多次出现了纤夫拉纤时的劳动号子,并一次比一次激动。是很有深度的一首琴曲,形象而生动的表现了船夫的劳动生活[1]6。
二、表现帝王和贵族的生活、思想
《鹿鸣》是《诗经·小雅》中一首诗歌,表现的是君臣或贵族之间酒宴之时的场景,琴曲旋律愉快明朗,表现君臣上下或宾主之间融洽亲和的关系,酒宴之上弹琴鼓瑟,宾主都很愉悦尽兴。这些郑重而亲切的关系是在鼓瑟鼓琴之中表现和传递的,这说明古琴在上层社会王者贵族之间联络和沟通感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25-26。
《定之方中》是《诗经·国风》中一首诗歌,表现的是春秋时期卫国懿公在战争中被敌人打败,战死以后,卫文公在齐桓公、宋桓公以及其他诸侯帮助下,率领国人重建宫室,制作乐器的情景。其中一段:“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楚明光》表现的是楚国大臣奉楚王之命出使赵国,被奸人污蔑说其对楚王不忠心,楚明光便作琴歌来向楚王表明自己的忠心,这首琴歌表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对话。
《长门怨》表现的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废黜,贬在长门宫中而备受冷落的情境。相传陈皇后为了让汉武帝回心转意而请司马相如写了篇《长门赋》,琴曲《长门怨》就是根据这首乐府诗而作。琴曲表达了哀怨悲凉的人物命运。
三、表现人物的形态、情绪
《酒狂》是晋代阮藉所作,在《神奇秘谱》《重修真传》《西麓堂琴统》等都有传谱。阮籍对专权者不满,经常喝的酩酊大醉,醉酒后用弹奏古琴来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世说新语》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酒狂》一曲,短小精悍,乐句严谨简练,音乐形象虽然单一却很传神,情感激越。这首琴曲就像一幅速写画,仅用了寥寥几笔,就生动表现出了阮籍醉酒后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恍惚迷离的形态。琴曲虽然短小、简练,表现出的形象却生动传神。乐曲有一个主旋律,并在不同的高度略加一点变化来重复,在重复中间有过渡性乐句,回环往复,对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断加以强调,并有所提升,把情绪推向高潮。旋律中运用大跳的音程和拍子的轻重颠倒,呈现出跌宕起伏之势,形象的表现出醉酒后头重脚轻,深一脚浅一脚,踉跄蹒跚的步态。在短小的乐句之后会出现时值较长的停滞,这里用“大撮”的手法,表现醉后步履的艰难,欲行又止,似乎受到沉重的打压。最后结尾以一声“撮”音,归于寂静,仿佛让听者重新回到沉重的现实中。《酒狂》这首琴曲带着无限的深意,跨越历史,一直流传至今,受到广泛喜爱[4]171-172。
《醉渔唱晚》据传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琴曲表现的是一位喝醉酒的渔翁,酒力半酣之时,飘飘然微醉之中又不失稳重的形态。琴曲带给人悠然而又稳重的情绪。其中运用“长猱”“退复”“虚下”等手法使曲调刚柔交替,形象的描绘出渔翁的陶然醉态和自得其乐。在清《诚一堂琴谱》中对《醉渔唱晚》有这样的说明:“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表现人们各种丰富情感
《棠棣》是《诗经·小雅》中一首诗歌,表现的是兄弟们聚在一起高兴的饮酒,骨肉亲情,其乐融融,妻子们则夫唱妇随,每家的夫妻都是恩爱和睦,像琴瑟一般和谐,大家和睦快乐聚在一起。
《墨子悲丝》相传是墨子所作。讲的是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产生感慨,感叹人在社会上也是从开始的单纯逐渐被染成形形色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产生悲思。这首琴曲含蓄而有深度,表达了墨子悲伤感慨的内心活动[1]7。
《胡笳十八拍》据传是蔡琰(字文姬)所作,是汉末乐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较大型的琴曲,十八拍指的是全曲共分十八章,表现了蔡文姬一生的不幸遭遇,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兵荒马乱流落到匈奴,虽被纳为王妃但心中时刻都在思念家乡,盼望重归故里而又不忍心与自己的骨肉分离的悲怨愁苦之情。琴曲旋律细致深刻,表达出作者的苦难、幸存、别子、还乡等悲欢交织的矛盾心情。
《碣石调·幽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古琴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用文字记录的琴谱。据记载这首琴曲是孔子所作,表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满怀远大理想,但是他的思想总不被接受,游历途中看到杂草之中生长的兰花,引起了心中无限的感伤之情。象征着优雅高尚品质的兰花,被遗忘在杂草丛中,正是孔子自己的写照。这是中国文人常用的一种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方式。《幽兰》全曲分为四段,篇幅很长。整个琴曲结构严谨,音域宽阔,旋律丰富,具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充分表现了孔子仁爱天下的思想情怀。
《阳关三叠》是在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的诗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琴歌,它历史悠久,流传甚广,一直被传唱至今,是琴歌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春天的清晨,诗人送别老友,一路上依依不舍的情怀,歌中唱到:“送别的酒再喝一杯,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相伴了。”
《阳关三叠》分为三部分,既三叠。第一叠在原诗的基础上继续唱到:“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表达诗人对老友的不停叮嘱,一路上辛苦,要好好珍重啊。第二叠在原诗基础上继续唱到:“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表达了诗人与老友依依不舍,不忍心离去,不觉眼泪湿了衣襟。第三叠在原诗基础上继续唱到:“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醉。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如梦频,鸿雁来宾。”最后一句凄婉悠长,余音袅袅,表达出今日一别,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就开始了,叫人好不感伤。
五、表现自然景物而借景抒情
《阳春》《白雪》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和齐国乐师刘涓子所作。在明朝著作《神奇秘谱》中有这样的文字:“《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阳春》《白雪》两首琴曲所表现的都是自然之美,旋律清新明快,表现初春之时大地开始恢复生机的意境。
《梅花三弄》在唐代就有流传,其最早曲谱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之中,琴曲旋律清幽而不失明快,表现的是梅花凌霜傲雪,寒冬里独自盛开,清新而热情。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旋律,并且各自反复出现了三次,所以叫做梅花三弄。三次的反复是音乐的发展,而不是再现的效果。第一个主音调出现以后才出现第二个主音调,音乐不断扩充、变奏,前后连成一体,给人感觉一气呵成,旋律自然展开推进。《梅花三弄》因其丰富、生动,曲调优美,一直以来被广为流传,成为弹琴人必弹曲目[1]8。
《高山流水》在《神奇秘谱》中有记谱,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首,这两首古琴曲原为一首,在唐代被分成两首,到宋代《高山》发展为四段,《流水》发展为八段。《高山流水》最早记载于先秦著作《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人伯牙弹琴,碰巧被钟子期听到,伯牙琴曲中弹奏的巍巍高山,汤汤流水都被钟子期感悟到并发出感慨,从而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琴曲《高山流水》表现了大自然山和水之美。特别是《流水》发展到后来分成八段。琴曲从深沉浑厚的散板引子开始,旋律时隐时现,忽远忽近,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流水自山间潺潺而下。随着流水的奔流直下,琴曲的旋律开始跌宕起伏,极似奔腾澎湃之观,仿佛已身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但突然音势大减,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令人宛见轻舟已过,如徜徉于高山流水之间,时而余波击石,时而旋洑微沤。曲终以清丽、飘渺的泛音结尾[5]51。
《潇湘水云》是宋代的一首琴曲,其曲谱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全曲分为十段,各有小标题,如洞庭烟雨、天光云影、浪卷云飞、水天一碧、江汉舒清、寒江月冷等。琴曲描述了云雾缭绕的山水之间,烟波荡漾,水天一色,时而宽广悠远时而云起浪涌,表现了大自然山水的各种景象和形态,借自然之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六、表现历史故事
《广陵散》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在古琴曲中结构最大,技巧很丰富复杂,气势最为宏伟[6]42。《广陵散》产生于汉代,到唐代定谱,是现存最古老的乐曲。《广陵散》指法丰富、旋律多变,也是最具特色的古琴曲。《广陵散》另一个名字《聂政刺韩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韩国一位姓聂的铸剑工匠因为没有在韩王规定期限内完成铸造宝剑而被韩王所杀,其儿子聂政长大后知道了父亲的死因决心为父亲报仇,计划刺杀韩王,他想办法混进了王宫并找到机会用剑刺杀韩王,但是没有成功,幸而逃出王宫保住了性命。聂政听说韩王喜欢琴乐,为了再次入宫接近韩王,他逃进深山之中跟琴师学弹古琴。经过多年勤学苦练,聂政的琴技高超,成为有名的琴家。韩王下旨召其入宫,想听他弹琴。聂政把剑藏在琴内,入宫时躲过了禁卫的搜查。韩王听聂政弹琴,果然听得如痴如醉,趁其不备,聂政抽出早就藏好的短剑猛刺过去,韩王被当场刺死。聂政为了不连累自己的母亲,用短剑自毁容貌,自断形体,确信没有人会认得出才断了气。《广陵散》讲述的就是这个历史故事,整个琴曲分为三部分,共四十五段,其中有“刺韩”“冲冠”“怒发”“投剑”等小标题,渐进阐述聂政的整个心理变化历程。整首乐曲叙事性强,曲调情绪对比明显,内容丰富,透着一股浩然正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广陵散》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的原因[4]166-168。
《怨旷思惟歌》琴曲,表现的是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宫女,虽然容貌出众却因为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毛延寿故意丑化,所以入宫多年无缘面君。匈奴单于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保持友好关系,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继位,呼韩邪再次来到长安,要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选一个宫女当公主与呼韩邪成婚。宫女们都不愿嫁到匈奴去,只有王昭君自愿去塞外与匈奴和亲,汉元帝命人选择吉日,让王昭君和呼韩邪在长安成了亲。王昭君出塞,一路上看到巍峨的高山,湍急的流水,想起自己的父亲母亲,路途遥远,不免心生忧伤之情。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被世人传颂。
《凤求凰》琴曲,表现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段历史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文笔好古琴弹得也好。卓文君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是四川巨商卓文孙的女儿,才貌双全,精通诗文,擅长弹琴。据传司马相如因为不得志辞职回到四川成都老家,其家境贫寒,生活穷困。临邛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直是好友,便劝说司马相如到临邛看看,司马相如到了临邛,王吉安排住处并每天拜访。临邛巨富卓文孙听说县令有贵客便在家设宴,邀请司马相如,酒宴之上司马相如弹奏并唱了一曲《凤求凰》,卓文君当时丈夫过世,住在娘家,她见司马相如仪表堂堂,气质儒雅,躲在旁边偷偷观察他,心生仰慕之情。
司马相如一曲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而司马相如也为帘后那一抹倩影所倾倒,于是将仰慕之情化为书信,暗中交于文君。当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奔赴成都,后成婚[5]54-56。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成为了一段历史典故。《凤求凰》这首琴歌虽然短小,旋律也比较简单,但是在简单的曲调中却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温情脉脉,打动人心。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并把古琴作为抒发感情、畅舒胸怀的良伴[7],古琴又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李白《独酌》中便有“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诗中有月下之酒、花间之琴、诗人的清高自适和内心感怀[8]103。古琴艺术经过3000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中国文人文化基础,它与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7]。它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应该被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1]李祥霆.古琴综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张越,张要登.齐国音乐艺术探析[J].东岳论从,2011,(9).
[3]王博.中国古琴艺术[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4]邹登顺,卢静云. 古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朱长文.琴史[M].计策编著.合肥:黄山书社,2015.
[6]李祥霆.琴声十三象——唐代古琴演奏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郭蓉.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08,(1).
[8]李祥霆. 流水幽兰——唐诗琴韵解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大海)
(责任编辑:张杰)
2016-08-13
刘海莉(197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J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