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箭射及其体育精神
2016-02-03郭丽
郭 丽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齐史研究
齐桓公的箭射及其体育精神
郭 丽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齐桓公生长在东夷地区的齐国,这个地方原住居民主要以打猎为生,箭术普遍较高。受当地环境影响,齐国历代君主多喜好箭射,齐桓公是其中的佼佼者。齐桓公喜欢箭射,这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征战与治国影响也很大。齐桓公在争夺君位时,面对管仲射来的一箭,反应敏捷,麻痹了管仲,争取到主动,最终成为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具有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团结材能优异之人,与官员群体密切合作,齐国因此富强;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时,则依靠盟约来维护秩序,为自己赢得信誉,为当时的中国创立了新局面,这都是齐桓公体育精神的体现。
齐桓公;箭射;体育精神;霸业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尊崇周天子,救助被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燕国、邢国、卫国,有效遏制楚国,维护了当时的秩序,后人对他评价很高。孔子称赞齐桓公的霸业,是“正而不谲”;曹操则有《短歌行》赞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1]13桓公称霸的原因很多,研究者多关注桓公功业及管仲对桓公的辅助[2]。其实齐桓公称霸,与他的射箭技术及体育精神密切相关,遍检群书和期刊,发现此点为研究者所忽略,故尝试论之。
春秋时期,男子以射猎征战为本职,箭射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礼记·射义》:“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男孩子出生,家人要以桑木作弓,蓬梗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儿应当有志于天下。从天子到诸侯国君,他们不仅是行政首脑,也是军事总长,都要研习箭射。观《左传》可知,君主常常亲自参加战争,所以必须有很好的军事才能,包括军事组织指挥能力和技巧。因此君主多按时节,岁中每季畋猎,以进行军事训练。郑玄注《周礼·春官·甸祝》:“田者,习兵之礼。”根据《穀梁传》,春天打猎叫“田”,夏天打猎叫“苗”,秋天打猎叫“搜”,冬天打猎叫“狩”,《穀梁传·桓公四年》:“春曰田,夏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太平御览》引《韩诗内传》的说法有不同:“春曰畋,夏曰獀,秋曰狝,冬曰狩。”[3]3707名称虽有不同,但都说明是按照时节进行猎获。打猎的目的,首先是获得猎物,其次,是进行军事演习。周代重视农耕生产,故限制狩猎次数。但四境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多有侵扰,所以田猎进行的军事训练必不可少。打猎是远距离猎获动物猛禽,故佩剑匕首用之甚少,所用最多的当属弓箭,军事作战所用较多的也是弓箭,从《左传》中的战争描写可知。
一、姜齐田猎之风
有周一代,从天子到诸侯国君,重视箭射,其中齐国的箭术普遍高于中原各国,主要原因是齐国与东夷文化有密切关系。东夷人箭射发达,《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这个文字由“大”和“弓”组成,“大”是人张开双臂站立之形,《说文解字·大部》:“大,象人形。”[4]213则“夷”由“人”“弓”组合而成。东夷之人善射,传说中的后羿即是东夷人。西周封建,姜太公分封到齐。太公“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将周代的礼乐文明与东夷当地的文化有机结合。受东夷文化的影响,齐国历代君主多擅长射猎,影响了齐国的风气,《诗经·齐风》就有齐人喜好射猎的诗歌,《毛诗序〈还〉》说:“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习于田猎谓之贤,闲于驰逐谓之好焉。”孔颖达《疏》曰:“君上以善田猎为贤好,则下民皆慕之,政事荒废,化之使然。”[5]349因为哀公喜好田猎,全民都受到影响,欢欣异常去射猎,《还》云:“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5]349姜太公之后,经过四世而至哀公。哀公之后经过九位君主而至齐桓公[6]1477-1484。桓公前后,齐国好猎之风依然盛行不衰。桓公之兄齐襄公也喜好射猎,根据《毛诗序》,《卢令》就是因为齐襄公过分沉迷于打猎,不理政事而作:“《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管子·小匡》也说,齐襄公“田猎罼弋,不听国政”,最终因为打猎负伤而被杀。齐人喜好射猎之风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审美。齐人看重箭射技术,以之为最美。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嫁给鲁国君主鲁桓公,所生之子成为后来的鲁庄公,按照血缘关系,鲁庄公是齐国人的外甥。鲁庄公射箭技术很高,每次射箭都能中靶心,甚至箭头能穿过箭靶,齐国人很喜欢庄公的这一点,作《猗嗟》赞美其箭术[7],言其“射则臧兮”“射则贯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称赞他真是齐国人的外甥:“展我甥兮。”鲁庄公高超的射箭技术,当是受到齐国风尚的影响。
二、齐桓公喜好射猎
齐国有喜好射猎的大环境,齐桓公则成为其中的箭术高手。其主要原因,是他特别喜欢。齐桓公自己曾说:“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句中的“禽”,泛指禽兽。桓公非常喜欢射猎,他自己都觉得有点过了。桓公说,自己太喜欢田猎,为猎获禽兽,不惜在乌黑的夜间去捕捉,必须有猎获而后返。齐桓公喜好射猎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隰朋和鲍叔牙说齐桓公过分喜欢射猎,“迨逐畋,鄉亡旗宅”,说明齐桓公在去世前几年,还以射猎为乐,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8]。先秦两汉其他典籍也有桓公田猎的记载,《庄子·达声》:“桓公田于泽,管仲御。”是说桓公到沼泽地去打猎,管仲为他驾车。有时齐桓公为追赶白鹿,到了麦丘,《韩诗外传》:“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之邦。”有时逐鹿到山谷之中,《说苑·政理》:“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上面所述,都是齐桓公到郊外射猎。齐桓公高超的箭术,在其征伐过程中不可或缺。齐桓公北征孤竹时,在卑耳之溪忽然看到异常情况,他马上引弓,准备射箭,《管子·小问》:“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根据这段记载,可知齐桓公的勇敢和敏锐。
齐桓公除了到郊外打猎之外,在忙于政务的同时,其闲暇时间,也喜欢弋射。“弋”,是用带丝绳的箭来射[9],《管子·戒》载:“桓公明日弋在廪,管仲、隰朋朝。”就记载齐桓公在粮仓附近弋射。可见箭射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齐桓公的人格精神,使他的体育精神更加突出。
三、齐桓公的体育精神与其功业
齐桓公喜好箭射,高超的箭术和不间断地射猎,对其心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现代体育观点来看,箭射对齐桓公的体育精神有巨大提升。根据传世文献,可以发现,齐桓公的体育精神对其建功立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应敏捷。齐桓公的兄长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齐国人杀公孙无知,君位空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10]。公子纠从鲁国回齐国,小白从莒国回齐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在中途截杀,抽箭射向小白,小白应弦而倒。管仲看到公子小白倒在车上,以为小白已死,就“使人驰报鲁”。公子纠以为没有竞争,行进迟缓,用了六天时间才从鲁国来到齐国。此时小白早已到了齐都临淄,成为国君。管仲射中的其实是小白衣服上的带钩,《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箭射到小白身上,小白“佯死”,顺势仆倒,说明小白思维敏锐,反应很快。公子小白的佯死,好处有两点。其一,避免管仲的进一步攻击,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其二,麻痹了对方。《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结果是公子纠放松脚步,为小白赢得时间,从而登上君位。齐桓公这种敏捷反应,成为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管仲非常赞赏齐桓公的这种品质,管仲认为:“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还说:“吾君惕,其智多诲。”(《管子·大匡》)这里的“惕”,是思维敏捷疾速之意,韦昭《国语·吴语》注:“惕,疾也。”[11]608管仲评价齐桓公,认为他思维迅捷,有大谋略。齐桓公思维做事敏捷的特性,帮助他成为齐国君主,也是其称霸的重要因素。
第二,具有竞争与创新精神。齐桓公的竞争精神主要表现在与其兄公子纠君位的争夺方面。根据宗周礼乐文明制度,君主确立继承人,首选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若是没有嫡子,则立长子。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他们三个人都不是齐僖公的嫡子。公子诸儿因为是长子,所以在齐僖公去世之后,成为君主,这就是齐襄公。当齐襄公被杀,齐国君位空缺之后,按照宗周礼乐文明制度,则应该是公子纠作君主。但是公子纠不得民心,国人憎恶公子纠的母亲,这种情绪也转移到公子纠身上,大家转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的身世,“国人憎恶糺之母以及糺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且小白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很得其父齐僖公的喜欢,“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抓住国人的心理,当仁不让,在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快速赶到齐都临淄,登上了君主之位,成为五霸之首。
齐桓公成为君主之后,在他身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创新精神。其一,是对国家进行了改革。在管仲的辅助下,“相地而衰征”“叁其国而伍其鄙”,改变齐国原有的管理模式,繁荣经济,救助孤弱,齐成为最富裕的诸侯国。其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开创性地成为霸主。齐桓公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各个诸侯国冲突不断,边远国家也遭到少数民族的攻伐,《淮南子·要略训》:“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救助被少数民族侵扰的国家。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史记·齐太公世家》),彻底将山戎驱逐。齐桓公二十八年,卫国遭到狄人的侵犯,卫文公向齐国求助,齐率诸侯为卫文公修筑楚丘,保护了卫国的安全。卫国人非常感动,作《木瓜》以谢桓公[12]。齐桓公“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各个诸侯国敬服他的功业,尊齐桓公为霸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秩序。
第三,团结与合作精神。齐桓公也具有团结与合作的精神。齐桓公善于团结国人,在他还没有登上君位的时候,这个特征就有明显体现。桓公年少时,与大夫高傒是好朋友。根据文献推测,齐桓公作公子的时候,也获得了国子的信任。齐国的高子、国子世代都是上卿,对于齐国政局有很大影响。当齐国君位空缺,高、国两家先派使者到莒国召小白,小白因此取得主动权。在高、国两家帮助下,顺利成为君主[6]1484。
齐桓公成为君主之后,与诸位臣僚的合作精神表现的非常明显。首先是齐桓公与管仲的合作。齐桓公与管仲的合作,是齐桓公释私仇而重用管仲[13]。齐桓公登上君主之位后,齐桓公放下“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管子·小匡》)的疑虑,将治理国家的很多权力,交到管仲手中。同时任用鲍叔牙、高傒、隰朋、宾胥无、宁戚,齐国大富[6]1487,说明齐桓公任用的是一个优秀的官员群体。《国语·齐语》云:“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这些优秀的官员群体,在齐桓公的带领下,按照各自的政治才能,治理国家,齐国空前富裕,国力强盛,尊王攘夷,称霸天下。晋平公曾经与叔向、师旷讨论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齐桓公的作用大,还是群臣作用大。讨论的结果是,虽然管仲善于制定计划,宾胥无善于实施方案,隰朋善于完善任务,但总其成的还是齐桓公,因为君主是所有计划实施的最终决定者。师旷用土壤和草木打比方:“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韩非子·难二》)国君就像土壤,大臣如草木,必须土地肥美草木才能硕大。
第四,盟约精神。齐桓公称霸之后,为维护当时的秩序,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会盟约定,尊重宗周礼乐文明,维护当时的秩序。其主要内容有:孝敬父母,君位继承人不准随便更换,保护嫡妻的地位,尊重贤能才德,敬老爱小,照顾旅途宾客,大臣不得世官,贤臣乃得世禄,为官公平公正,重视农业[14]2759。桓公称霸之后,自觉维护宗周礼乐文明。齐桓公二十三年,齐桓公帮助燕国将狄人赶走,燕君非常感激,送齐桓公到齐国境内。但根据周代礼节,诸侯送别,不能走出自己的封地。齐桓公于是请燕君还车,割让燕君走到的齐国土地,送给燕国[6]1488。
齐桓公的盟约精神还表现在,就是要盟也会遵守,并在一定程度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齐国赢得信誉。齐桓公五年,齐桓公击败鲁国。鲁庄公请求与齐桓公缔结和约。他们在柯盟会,鲁庄公抽剑逼迫齐桓公,要求返还侵占的鲁国土地[15]。桓公被迫答应。之后齐桓公决定遵从约定,把占领的鲁国土地还给了鲁国。诸侯因此觉得齐国讲究信誉,故而愿意依附齐国。此后不久,到齐桓公七年时,诸侯和齐桓公在鄄城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霸主[6]1487。
齐桓公所处的春秋时代,是男子以箭射技术高超为美的时代。桓公因聪敏和热爱,他的箭射技术,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桓公的箭术高,胆量大,反应快。在危急关头,当管仲一箭射来时,齐桓公反应敏捷,不仅保全生命,还赢得时间,取得了主动。齐桓公成为君主,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挑战,也是对未知的将来挑战。齐桓公团结官员群体,发挥官员个体的优长,同时取得诸侯国的信任,有效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制服楚国,尊重周天子,稳定了当时的秩序,成为春秋的首霸。齐桓公勇敢面对挑战,改革创新,为当时的中国创立了新局面,这都是齐桓公体育精神的体现。
[1]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胡家聪.齐桓公霸业考实[J].管子学刊,1991,(3); 颜世安.齐桓公霸政基础之探讨[J].江海学刊,2001,(1);张福信.论齐桓公小白[J].东岳论丛,2003,(2);赵俪生.齐桓公与管仲[J].管子学刊,1990,(3).
[3]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版),1960.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十三经注疏》,1980.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晁福林.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嗟》——从上博简《诗论》看春秋前期齐鲁关系的一桩公案[J].东岳论丛,2005,(5).
[8]郭丽.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发生时间考及其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9]文瑾.弋射小考[J].兰台世界,2014,(27).
[10]郭丽.齐襄公考——从马王堆汉墓帛书谈起[J].管子学刊,2010,(4).
[11]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翟相君.《诗经·木瓜》原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13]亚明.齐桓公不避箭仇纳贤才[J].文史月刊,2014,(9).
[14]孙奭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十三经注疏》,1980.
[15]郭丽.曹刿劫持了齐桓公吗[J].中华文化论坛,2009,(2).
(责任编辑:张越)
2016-04-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管子》文献整理与研究”(12BTQ030)和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出土文献与《管子》研究”(S07WE04)的阶段性成果。
郭丽(1968—),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献学,先秦诸子学。
K225
A
1002-3828(2016)04-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