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确声乐感觉的培养
2016-02-03杨娜熹
杨娜熹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汕头 515000)
浅谈正确声乐感觉的培养
杨娜熹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汕头 515000)
【摘要】声音从视觉、触觉角度说,它很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从听觉角度而言,声音是具体的。具体的声音是感觉教学的依据。找感觉的方法让抽象的发声运动变得形象具体。基于声乐学习的特点,笔者从何谓声乐感觉、如何培养正确的声乐感觉两个大方面阐述了声乐感觉教学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音概念的同时,要认识到感觉教学的双面性,尽量避免其消极的一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因材施教才能事倍功半。
【关键词】感觉;乐器;声音概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引言
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不同,其不同在于声乐演唱的“乐器”不像器乐演奏那样直观、具体,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人体就是“乐器”。这件乐器在身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较为抽象,但“找感觉”的方法却可以让其变得更为具体化。当然,声乐感觉也有其负面效应,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声乐感觉则会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谓声乐感觉
声乐学习与其它学科相比有较为抽象的特点,学唱者自身就是发声乐器,演奏者和“乐器”是一体的。声乐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塑造“乐器”的过程,这件“乐器”在身体内部,看不见、摸不着,要塑造它、演奏好它具有相当的难度,正是由于这种抽象性,在声乐界,大多把发声方法以“感觉”的方式来口传心授。
那么,到底何谓“声乐感觉”呢?从心理学角度讲,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①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开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开始认知世界,也是我们认识歌唱的第一步。在演唱时,特别是在发声训练时,常常会说“找感觉”,如声音位置感觉、呼吸感觉、咬字吐字感觉、共鸣感觉等等。这些感觉可以将抽象的发声运动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认识。
二、如何培养正确的声乐感觉
培养正确的声乐感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恒多因素,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1.正确声音的特点
通畅、结实、圆润、明亮、纯净、松弛、灵活、柔和
2.多听、多想、多记
多听是要多聆听歌唱家们的正确声音,体会其发声状态和声音形象,如声音是否通畅、明亮、纯净、柔和、圆润等,对正确的声音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演唱和发声中所存在的紧张、僵硬以及装腔作势等错误,就不能认识歌唱发声的科学规律。”②
多想,是在发声时多用大脑思考,调整发声状态。
多记是要把正确的声音状态记住,把属于自己的音色记住,这样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二)认识声乐感觉教学的双面性
声音从视觉、触觉角度说,它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从听觉角度而言,声音是具体的。具体的声音是感觉教学的依据。
运用感觉教学有利也有弊。有时教师让学生“把声音靠前一些、唱亮一些”,没几天又让学生“把声音靠后一些,唱暗一些。”不明白其中原由的学生会很迷茫,到底是要靠前唱亮些还是靠后唱暗些呢?但只要多想一想,为什么老师的要求会有所改变,就不难发现,这种“战略”的调整是由于“军情”有所变化,当学生的声音发空发闷时,教师让其往前、往亮唱;当这种对“靠前”和“亮”掌握过头时,声音则显得尖锐、浅薄,对此教师让学生再“把声音靠后些、唱暗点”,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做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学生要拿捏好这个度,不盲目追求最终的声音,大方向对就是向成功迈进,循序渐进,稳打稳扎,不宜急于求成。同时要防止自我欺骗,学会区别声音的好坏,是感觉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能否将抽象的意识转化为预期的、具体的声音效果,需要教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相对较难是由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各个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方法对人人都适用。况且我们主张“个性化”,拒绝“千人一腔,万人一声”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④,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和具体问题,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这一问题上,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样不动的套在另一个学生身上,这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容易犯这个错误,应该更原则的考虑,更个别的去分析每一个学生。”⑤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制造乐器”和“演奏乐器”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声乐感觉无疑是很好的途径,让抽象的发声状态具体化是其最大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找到良好的演唱感觉并逐步定格稳定的演唱方法。在培养歌唱感觉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避免感觉教学中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使声乐教学取得实效。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希望每位热爱歌唱的朋友们,都能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驶向成功的彼岸。
注释:
①《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③《简论金铁霖的民族声乐艺术》.刘玉亭,钦苏潍.中国音乐(季刊)2009年第2期.
④《歌唱学》.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第45页.
⑤《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李晋伟,李晋瑗著.第69页.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45页.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第50页.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刘玉亭、钦苏潍.简论金铁霖的族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季刊):2015年第2期.
[5]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