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劳动与舞蹈的关系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系舞蹈作用

臧 璐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生产劳动与舞蹈的关系

臧 璐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本文以生产劳动与舞蹈两者为对象,以剖析两者的关系为核心,深入详细地分析了生产劳动和舞蹈相互作用的关系:生产劳动对舞蹈的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劳动的动作为舞蹈动作奠定了基础,劳动为舞蹈提供了内容,此外不同的生产劳动方式导致了不同地区民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不同;反过来,舞蹈对生产劳动方式也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舞蹈消除劳动者的疲劳,提高劳动效率,舞蹈还具有教育功能。

关键词:生产劳动;舞蹈;关系;影响;作用

一、“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劳动对舞蹈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文化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从两者的关系看,精神文化一般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存在决定意识”。舞蹈文化作为精神文化或物质文化的意识形态,也同样是在一定物质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因此,笔者在此依据不同的物质文化背景来分析不同的生产劳动如何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一)生产劳动方式为舞蹈提供了内容

1.狩猎舞蹈

狩猎生产时将猎物作为食物资源的生产形式,因此,围绕着狩猎生产产生了相应的人类狩猎文化。依据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阶段,狩猎生产是人类最古老的获取食物资料的方式。

鄂伦春族“狩猎舞”就是直接反映狩猎生活的舞蹈,它主要表现猎人们晨出晚归,一天的狩猎生活。舞蹈动作基本上是对劳动的模拟,如骑马寻猎,用手遮眉进行瞭望,静静地守候,偷偷地拨草,突然发现猎物赶紧摘枪瞄准射击,击毙之后,两腿弯曲、高抬,欢腾跳跃,两臂随身左右轮甩,充分表现出他们获取猎物时的欢乐心情。鄂伦春族的狩猎舞就是猎人整个狩猎过程艺术化的重现,舞蹈内容直接以本族生产劳动方式为核心,可谓是生产劳动方式直接作用于舞蹈的内容中。

2.游牧舞蹈

游牧生产是人类通过蓄养牲畜而获得食物资料的生产形态,由狩猎生产演变而来。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看,一般生活在畜食丰富的草原,马与他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牛、羊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食肉为主,喜饮酒,性格开朗、粗犷、奔放。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中有“挤奶舞”,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作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又如蒙古族的“孛尔吉纳舞”,该舞是反映蒙古族牧民畜牧业生产劳动的一个民间歌舞,这个舞蹈主要有两个人物,一人扮演公驼,另一人则扮演母驼,在舞蹈中,公驼追逐母驼嬉戏。对蒙古族牧民来说,春季里能使母畜得以怀胎繁殖,是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春天,业已发情的公驼奋力追逐母驼,是草原上常见的现象。“孛尔吉纳舞”则是通过反映畜牧业生产中的这一特定内容,表达出牧民们对繁殖驼群的强烈关注。

3.农耕舞蹈

农耕舞蹈是以农耕生产、生活为背景而产生的舞蹈文化,或者与农耕生产相关的舞蹈。农耕的生产劳动方式对舞蹈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中:一、舞蹈直接反映农耕生产,如有些民族的播种舞、插秧舞、收割舞、锄草舞等;二、舞蹈反映农耕信仰,如祈雨舞、感谢神灵的舞蹈等;三、舞蹈表现农业生产者——农民的劳作心情,如丰收舞。

(二)生产劳动方式影响着舞蹈的动作形式以及舞姿动态

1.狩猎的生产劳动方式对舞蹈动作形式的影响

从舞蹈的动作方面而言,以打猎行为或模仿猎物行为的动作为主。比如满族传统舞蹈“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体现了狩猎舞蹈的形式特点。舞蹈时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萧鼓。舞者一半人扮成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而“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姿势,欢庆的姿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从道具方面看,手持猎具或手执猎物的某一部分舞蹈为特色,如《葛天氏之乐》中的“三人操牛尾”即是。动作多具模仿性,质朴是其表层的重要特征。

2.游牧民族“以舞象马”的舞蹈动态

“以舞象马”是游牧民族舞蹈的一大特征。在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不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都融汇于局部的动作和舞蹈的造型中,将马的动态融入人的舞蹈中,形成了“人马合一”的动态形象。

3.农耕文化的代表舞蹈——“秧歌”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起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发展过程中以民间的农歌作为基础,又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现民间仍流传着歌唱、舞蹈、戏剧三种形式的秧歌,其中以舞蹈形式的秧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故一般群众说秧歌,主要是特指秧歌舞蹈。按流传地区,传统秧歌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等。从表演形式上,分鼓子秧歌、地灯秧歌、伞头秧歌、踢鼓子秧歌等。各地秧歌除了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外,又有共同的艺术特点。一般舞队由十多人到百人组成,分别持扇、帕、鼓、伞、棒等道具,在鼓、锣、唢呐等乐器伴奏下挥臂做舞。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走街串巷边走边舞和围场表演两种,应该说,从“秧歌”的产生,到跳秧歌的时间、跳秧歌的方式以及秧歌形态等无不渗透着农耕文化的色彩。

(三)生产劳动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舞蹈风格的差异

以不同生产劳动方式为背景而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其舞蹈风格特点、动作形态都有所不同。如蒙古族反复的肩部动作,留下了他们骑马放牧的游牧生产的印迹;苗族舞蹈中一边顺的动作,是他们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导致的。诸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舞蹈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狩猎民族的舞蹈风格特点

以狩猎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的民族其舞蹈是以粗犷、浩方、质朴、野性等为主要风格特点的。首先,狩猎生产是猎人通过狩猎手段直接从自然界获得食物资料,较之其他生产形态,生产过程颇为简单、粗放。其次,吃猎物的方式也比较粗糙,以烧、煮为基本吃法。再次,狩猎文化崇尚力量,因为要征服猎物需要强悍的力量。这些都对舞蹈的风格特点产生了影响。

2.农耕舞蹈的风格特点

相对于狩猎舞蹈而言,农耕舞蹈的风格特点是细腻、内敛。之所以舞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也是与其生产劳动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农耕生产复杂、细腻,从春播到秋收,生产环节复杂,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的精心劳作;其二,农作物的栽培方式也比较复杂。上述原因直接影响了人的性格,从而影响到农耕舞蹈的风格特点。

二、舞蹈反作用于生产劳动

(一)舞蹈对生产劳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劳动效率

生产劳动对舞蹈的内容形式、舞姿动态、风格特点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反过来,舞蹈对生产劳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专家学者认定为我国农耕舞蹈文化开端的鼓舞就能很好的证实这点。

在我国周代,土鼓(用陶土烧制而成)被充分的运用到劳动生活中,除此之外,还被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和礼仪之中。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击土鼓,以息老物。”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鼓也成为了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成为人民祈求丰收多产的寄托物,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

还有朝鲜族的“农乐舞”也是舞蹈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很好的表述。“农乐舞”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后来发展成为农忙季节农民自行结成互助组织中的娱乐活动。即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转换劳动地点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以此调剂劳逸的民俗活动。人们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

(二)舞蹈具有对生产劳动进行教育的功能

舞蹈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延续着,很多民族通过民间舞蹈形式向后代传授生产劳动的经验。如景颇族的葬礼舞中就有表现粮食生产过程以及种棉花生产过程的内容。表现粮食生产的动作套路从砍路开始,经过踩土、砍豆秆、生活、抬锅等一系列动作到最后吃新米共40个左右的舞蹈动作。表现棉花生产过程的套路从烧地、撒棉籽、纺线、织筒裙等,共20多个舞蹈动作。在生产力不发达,加上文化传授方式低下的情况下,为了民族的生存繁衍,舞蹈无疑就成为了向后代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媒介,具有教育后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谢雯雯.浅析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与发展规律[J].剑南文学,2015,10.

[2] 杨晓娜,罗宁.赣南采茶舞蹈与劳动起源[J].戏剧之家,2014,08.

[3] 焦黎.浅谈民间舞蹈表现中的劳动价值取向——以蒙古族舞蹈为例[J].音乐大观,2013,10.

作者简介:臧璐(1989-),女,江苏宿迁人,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舞蹈系副主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关系舞蹈作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