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风靡的思考——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2016-02-03张馨月
文/张馨月
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风靡的思考——以《中华好诗词》为例
文/张馨月
当下电视节目策划雷同现象严重,各大卫视仿佛陷入了“大投入”“大手笔”的怪圈,出品的节目为了迎合市场而变得低俗、媚俗。但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性节目,竞技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好诗词》便是其中代表。《中华好诗词》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以其娱乐而不失格调的包装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当代人的精神消费热点,在掀起一阵文化潮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思考。
《中华好诗词》的诞生与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文化需求偏娱乐化,不少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味地模仿热门节目来博求更多的关注。在各类电视媒体中,一线地方卫视都有自己的王牌节目,而且多为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引进或原创的一系列大型真人秀节目、江苏卫视的婚恋栏目、东方卫视的脱口秀等。在同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压力下,二三线地方卫视能争取到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少之又少,再加上宣传和网络影响力上的差距,其发展劣势更为明显。
立足传统,另辟蹊径。2013年,由河北卫视原创制作的以中华古诗词为主题的文化类竞技综艺节目《中华好诗词》,让人们看到了地方卫视发展的新契机。该节目没有跟风做明星真人秀节目,而是“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打造了一个富有生机的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在策划之初就立意于弘扬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包装方式让中华古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通过电视化的形式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内涵深厚、字句晦涩难懂等因素,使得古诗词的影像式转换充满了挑战,而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让人越发脱离古典文学。在这一形势下,《中华好诗词》以综艺挑战的娱乐形式将古典文学进行包装,并将其重新拉回当代人的视野。
中国古代诗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其深厚,仅仅是浅浅地阅读都能感受到一股清流般的美丽。一篇诗词饱含作者的情愫,依靠流传千年的只字片语,我们就可以跨越时空,站在历史的江河边上看那风起云涌。诗词阅读带给人们的享受是精神性的,它激发的是人们对过去、对当下、对未来诗意的想象。《中华好诗词》能够取得成功,根本还在于其制作团队找准了开发方向,以开天辟地之势砸开一面铁幕,打通了复苏民族文化的一条大道。
细心策划,锐意创新。节目独特的内容和环节设置是这档电视综艺节目获得成功的前提因素。作为一个影响力并不大的地方电视台,河北卫视在推出这档节目时并不敢放开手脚去做节目策划。《中华好诗词》的导演曾表示,出于对收视率的考虑,节目第一季把内容重点放在了较为基础的诗词背诵功底上,直到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才有了进一步改造节目的信心。到了第二季《中华好诗词》挑战环节不仅继续考查选手的诗词功底,在之前的背诵上也添加了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典故和赏析内容。节目组还请来专家对选手所回答的题目选项进行点评,让观众能够了解到诗词背后的故事。一篇篇力透纸背的佳作,越过千年难数的时光投射到节目现场,让人赏心悦目。
到2016年,《中华好诗词》已经连播四季,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与节目本身的不断创新息息相关。节目的赛制在不断地修改,可看性也随之加强,“打擂”的形式、“掉坑”的惩罚环节、“挑兵点将”、“神秘嘉宾”等一系列富有益智性和娱乐性的环节设置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综艺节目要想在竞争重重的电视媒体之间搏出一条蹊径,就要像《中华好诗词》一样增强节目的原创性和深厚内涵。
从传播途径分析节目影响力的扩大
构建多方位社交媒体网络。《中华好诗词》在媒体传播手段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多方位的媒体环境,综合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游戏等新科技、新手段扩大节目的延伸面和影响范围。节目播出当晚通过微信互动,免信息费词语接龙等游戏形式,实现了直播的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电视互动体验。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内,节目官方微博的回复便超过40万条。此外,河北卫视在节目开播后利用电视的网络平台开启“诗词征集”活动,得到了不少观众响应。据了解,《中华好诗词》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第二季的全国平均收视率为0.272,节目开通的新浪官方微博关注量在2016年4月已达到111.3万,并以2.4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超过《一站到底》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而居于首位,此外,《中华好诗词》在新浪微博综艺节目的话题榜上有名,而且在2015年的省级卫视综艺社交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上也有傲人的前十成绩。该节目依靠多方技术平台,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宣传网络,并于2014年被《人民日报》评为“现象级文化类节目”。然而栏目组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尝试在节目以外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枝,第三季结束后策划的特别节目《诗词王中王》便是一种尝试。自《诗词王中王》播出以来,节目的收视和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总决赛以0.5%的收视率完美收官,位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5名。
实现网络与电视平台合作共赢。《中华好诗词》还通过提高与互联网的相关性将自身的宣传网络与互联网相结合。随着节目的不断改进,节目选手的层次也更加多元化,在高校学生之外又加入网络作家,使得电视媒体与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在第四季得到真正地扩大实现,2015年,《中华好诗词》与阅文集团达成合作,其不仅将网络文学作家和QQ阅读产品定制为常态化环节及内容,加强了电视台与互联网应用的合作,更在选手征集、题目选定、IP拓展等方面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中华好诗词》在发展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把握住了互联网这一不可或缺的巨大资源,一同打造一场文化盛宴。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与阅文集团的合作,实现了电视栏目与网络文学真正意义上的首次跨界合作。双方在“内容互通、用户互通、渠道互通”的基础上,展开深度合作,实行了开发系列产品、合力打造文化标杆、开发栏目产业链等一系列举措,集电视播出平台与网络平台之力,逐步构建出一个网络与电视平台合作共赢的局面,为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对竞技性综艺节目的反思
以个人为中心的竞争理念过于浓重。现有的热播电视种类,以竞技类综艺节目居多。竞技类节目称霸荧幕一定程度上还因为这样的设定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这个效率为重的社会,以个人身份获胜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的满足,也是社会群体效应上的认同。然而这种设定虽让节目更具观赏性、实用性,不过同所有游戏一样,这样的节目也更容易让人上瘾,甚至陷入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竞技类综艺节目,不管是体能还是脑力上的对抗,说到底背后都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竞争理念。虽然在《中华好诗词》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表现和气,彬彬有礼,但观众作为个人站在一个潜在擂台的位置上就不一定会以“和”为主。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考虑收视率和娱乐性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本已被疏远隔阂,再过多地强调个人能力并不是最佳选择。
过度包装使节目偏离初衷。电视媒体在将节目推向大众时,过于娱乐化的包装会使节目的形式超过节目的内涵,节目在环节设置上不能为了竞技而失了继承古典文化的初心。因为群体心理效应并不像单个个体思考得那样清晰,在电视媒体面前,群体常常会因为过多地被带入媒体宣传语境而陷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如果人们将节目中心更多地倾向以诗词为竞争工具来证明自身能力,而不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文学素养,就脱离了节目的初衷。《中华好诗词》在扩大诗词歌赋、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力的同时,也用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限制了观众的自我创造,这也是作为一档节目无法规避的问题,且这一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只能被缩小。媒体作为向大众传播信息、提供娱乐的工具应该肩负起教化的任务。当然,这并非再次强调回归“教化为主”的节目策划方向,而是希望节目在组织竞争的同时也要看到,一味地强调竞争有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群体竞争效应在节目之外扩散。
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成语大会》其实给出了一个改革新方向,就是个人向团体的转变。在竞技类综艺节目中加入团队意识可以引导观众,增强选手和观众的团队意识,削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通过节目环节的设置变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在受众心里种下有营养的文学种子,树立团结合作友爱的价值观。作为一档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文化类竞技性综艺节目,《中华好诗词》坐拥广大受众,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也启示我们节目制作要主动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更好地传播文化正能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