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民间器乐的民俗性解读*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危 静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侗族民间器乐的民俗性解读*

危 静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摘 要:侗族民间乐器与侗族人民的音乐生活、风土习俗紧密相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礼器、男女爱情交往中的纽带、传统禁忌习俗中的圣器,体现了民族历史的传承性、民族文化的教育性、和谐山寨的娱乐性以及种族繁衍的媒介性。

关键词:侗族民间器乐;民俗性;文化属性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通道、新晃、芷江以及三江、龙胜等县。明代弘治的《贵州图途经新志》提到“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可见,侗族民间器乐涉及侗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祭祀“萨”时吹芦笙、鼓楼之下听“嘎窘”(大琵琶歌),还是青年男女“行歌坐月”唱牛腿琴歌、琵琶歌,都与侗族民间器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侗族民间器乐作为音乐文化的物质载体,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一、侗族民间器乐概况

侗族民间器乐主要有芦笙、侗笛、唢呐、侗琵琶、牛腿琴、木叶、牛角、鼓、锣、铃等,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归纳为吹奏、弹拨、拉奏、打击四大类。

芦笙是侗族最重要的吹奏乐器,根据形制的大小,分为地筒(dongc put)、大号笙(dongc aemv)、中号笙(lagx ngox)、次中号笙(lagx liogc)、小号笙(lagx lieds)五种,由于地域的不同,也有其他的划分。侗族芦笙队多在节庆、踩歌堂、集合议事、迎接客人时候吹奏。演奏时,乐手们身体前倾,身体根随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时而蹲跳、时而旋转,通过碎音的持续震颤丰富其音响效果。

侗琵琶是侗族弹拨乐器的典型代表,流行于整个南侗地区,一般用于歌曲伴奏。琵琶为木制,形状近似三弦,张四弦。定弦分为大二度、同度、五度三音,可奏出5、6、1、2、3、5、6七个音。弦音高低由演唱者视音高而定,边弹边唱,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

牛腿琴是侗族的主要拉奏乐器,因琴体细长酷似牛腿而得名。牛腿琴张两根弦,配有琴弓,演奏时坐姿、立姿均可,有时亦可边走边奏。牛腿琴音色纤细略带沙哑,与歌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侗族打击乐器鼓、锣、铃等,多在侗戏中用以烘托场面,是侗戏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值得一提的是,侗族的“鼓”通常安放于鼓楼之中,与鼓楼文化息息相关,是侗家集会议事、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

二、侗族民间器乐的民俗特色

侗族民间器乐的产生与应用与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突出特点在于其鲜明的民俗性,探寻侗族民俗、祭祀活动的文化脉络,可窥见侗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婚恋关系和精神生活,具有社会史、思想史、婚姻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意义。

(一)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

古往今来,很多宗教祭祀活动都离不开乐器,乐器具有自然口语不能实现的传递功能,被视为向神传声达意的礼乐之器、通神之具。在侗族,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祭萨”。“萨”是侗族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也称“萨岁”或“萨玛”,意为始祖母,是侗族最高的保护神,侗族人民认为她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各寨都设有萨坛,每年的新春节便是祭萨的日子。每到此时,全寨人民集合在萨坛举行祭萨仪式。祭萨采用芦笙引导,由男性吹奏芦笙,女性跟随其后,手搭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祈求祖先保寨安民,降福消灾。另外,侗寨的芦笙队、戏班或歌队出发去别的侗寨为也时,也要先到萨坛前祭祀,以求出行顺利。此时,芦笙作为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已经赋予了神性,成为与神灵通话的载体。

(二)男女爱情交往的纽带

少数民族人民崇尚以歌会友、以乐传情,乐器成为青年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在侗族地区,侗琵琶、牛腿琴、侗笛等乐器是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和交际方式,“月”即“月堂”,是女子家准备的用以与男子相见、对歌的固定处所。每到夜晚,三五位女子集中在月堂刺绣、纺纱、纳鞋垫,等待男子的到来。小伙子们也是结伴而行,他们会带上侗琵琶、牛腿琴、侗笛等乐器,来到月堂与女子共同相处,侗语称之为“鸟翁”,即“闹姑娘”、“谈情唱歌”之意。青年男子进入月堂,女子让座、问候寒暄,均以礼相待。渐渐熟悉后,他们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或互诉衷肠。男子亦可弹起琵琶、奏起果给(牛腿琴),与心爱的姑娘对唱情歌。每当夜深人静,歌声清新、音韵优美,琵琶铮铮之声如珠落玉盘,果给悠悠之声如蝉鸣幽谷,美好的意境令人神驰,往往鸡鸣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三)传统禁忌习俗的圣器

在侗族地区,芦笙作为一种灵性的乐器,被视为圣物,在使用中也很有讲究,与一些禁忌习俗有关。相传一对夫妇,由于爱好吹芦笙而耽误了农耕,吸取教训之后,决定从农历二月农耕开始繁忙时不再吹芦笙,直至秋收后才能吹芦笙,从此,侗族便存在这个禁忌:春节过后到七月以前不能吹芦笙,否则庄稼会长不好,侗歌中“二月鼓声息,寨里芦笙藏”也道出了芦笙禁忌的开始。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运用,农耕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芦笙的传统禁忌逐渐转变,但这种传统的禁忌习俗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此外,某些侗族地区举行的“比芦笙”盛会,芦笙队伍经过其他寨子必须演奏“同达调”,意欲邀请该寨芦笙队一同前往,曲调吹奏的遍数,要根据寨子的大小来安排,通常小寨两遍、中寨三遍、大寨五遍。如若不吹或演奏数目不符都会犯忌,会被认为对该寨不尊重,极大地影响了村寨之间的友谊。

三、侗族民间器乐的文化属性

特定的人文背景、民俗特色赋予了侗族民间器乐特定的文化属性,了解侗族民间器乐,有利于了解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其深层内涵。

(一)民族历史的传承性

在侗族的历史发展中,侗族民间器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侗族的历史传说、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战争故事等,赋予了侗族乐器更多的人文关怀,折射出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侗族民间乐器因地制宜的制作方式反映了侗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的内涵;侗族民间乐器的民俗特色体现出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以及原始的哲学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侗族民间器乐已成为一种物质载体,承载了侗族世世代代的历史文化,也正是有了这些物质载体,侗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二)民族文化的教育性

侗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民族,在生活劳作、嫁丧祭祀等各种活动中,侗族民间器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侗族的琵琶叙事歌中蕴含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技能和文化知识,旨在对人们进行生产知识的传授,使青年人了解侗族的生活面貌;歌词中关于人生礼仪、道德规范的讲述,所教化的是孝敬、尊重、遵守、服从的自律性言行,这些言行正是道德建设的主要方面。通过这些歌曲的创作与传承,青年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掌握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民族文化。

(三)和谐山寨的娱乐性

侗族人民居住在风光秀美、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中处,这里交通闭塞,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乏味。侗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枯燥单一的农耕劳作使人们有了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一片树叶、一块木料、一节稻杆、一个牛角、几根竹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即兴演奏,侗族乐器便应运而生。它们的产生成为是人们的自然选择,通过这些物质载体,侗民们以乐为话、以乐传情,为单调的生活增加一份生机和情趣。

(四)种族繁衍的媒介性

侗族青年男女多以乐器作为爱情交往的媒介,乐器犹如会说话的载体,表达含蓄、隐晦的娇羞之意,是男女之间互吐心声的工具。琵琶、果给、木叶、侗笛…这些乐器虽简单,青年人却能凭借娴熟的演奏技巧奏出抒情、细腻的乐曲,以曲传情,从而博得心上人的芳心。人们把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纯真、质朴而又无比微妙的爱恋之情,借助乐器进行传达并艺术化,生动、自然、尽善尽美,体现浓郁的生活情趣。

四、结语

侗族民间器乐是侗族人民情感、文化、生产生活等精神层面交流的纽带,是我们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婚恋关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社会史、思想史、婚姻史、教育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高敏.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J].中国音乐,2004,03.

[2] 乔红.侗族民间器乐在侗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乐, 2009,07.

[3] 白兴发.音乐在少数民族社会交往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06.

作者简介:危静(1983-),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器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民俗文化背景下的侗族民间器乐研究》研究成果(13C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