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记•乐象篇》与中国当代音乐“心灵”教育探析

2016-02-03张颖群刘丹丹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

张颖群 刘丹丹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乐记•乐象篇》与中国当代音乐“心灵”教育探析

张颖群 刘丹丹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乐记•乐象篇》阐释了我国古代礼乐制度下不同的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论证了如何辨别音乐、使用正确的音乐来影响社会风气、洗涤人的心灵等方面的理论。重视音乐深入心灵,推进“走心”教育,音乐对心灵层面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解读上述内容,结合当代音乐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需求,探析当代音乐“心灵”教育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乐象;音乐教育;心理

《礼记•乐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整个中国文化史、音乐史和美学史中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书中所记载的音乐文化思想虽源于先秦时期,但对其后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代文化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思想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借鉴意义。《乐记•乐象篇》阐释了不同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论证了如何辨别音乐、使用正确的音乐来影响社会风气、洗涤人的心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音乐作为工具培养有德行、有内涵、高素质的国家公民?《乐记•乐象篇》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甄选合适的音乐品类引领大众音乐欣赏水平、提升国民素质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专业学习音乐的人尤其是作曲专业背景的常常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更加关注音乐的曲式结构、作曲技术手段、演奏的乐器、作曲家背景等这些“专业”的问题,而普通大众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音乐的情绪、歌词是首先会对听者产生作用的。《乐象篇》第一段就说明了不同情绪、色彩和内容的音乐会引发人不同的心理活动,正是所谓的“逆气应之”和“顺气应之”的不同结果。此外,音乐除了能够引发人不同的心理活动甚至唤起不同的回忆之外,还可以激发人不同的行为,表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就产生了同样内涵的作品,也就是所谓逆气成象淫乐兴和顺气成象和乐兴的两种趋势。由此可见,要想用音乐作为提升国民素质,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走出“专业”的“框架”、了解大众聆听音乐的心理特点,利用“同类相应”的原理根据专业知识甄选合适的音乐品类、引领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灵影响力来培养“君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君子之道,是应当具有高尚的德行的。如何才能塑造和保持高尚的德行?就是首先不要接近奸邪淫乱的音乐,耳朵不入、眼睛不看、嘴巴不谈、心中不想,身体不沾染惰慢怪癖的习气,而是要让身体各个感觉器官依循“正”的行为和社会风气,然后才用声音来表现、加上乐器的伴奏和干戚羽毛修饰的舞蹈,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挥至德的光辉、显扬万物之理。可见,音乐并不是当今很多人所理解的单纯的娱乐和放松的手段,而是有邪、正之属性和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的载体和工具。联系现代音乐教育现状,我们往往对“正”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理影响力、使用科学的教学法充分开发“正”乐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很多曲调简单、歌词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走进千家万户,其内涵有些具有“正”的思想,或励志、或反映友情、亲情,为社会文化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但也不缺乏所谓的“靡靡之音”和消极情绪和思想的作品,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在大众音乐教育工作中,结合科学的教学法、充分利用“正”乐的心灵影响力,进行全面的国民素质教育和通过诸如大众乐评、媒体、社会文化活动等平台和渠道,建立“正”乐的欣赏导向、鼓励“正”乐的创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重视音乐能够深入心灵并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相应的特质,推进“走心”乐教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什么是“正”乐?从整体上来说,音乐的色彩要像天那样清明、像大地一样广阔,乐章像四时那样终始有规律,乐舞周旋像风雨那样,顺应天地四时、符合自然之气。细节上,音乐、舞蹈之器要符合五色之文化而有条不紊(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符合常规,大小互相补充,终始互相接续,唱、和、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因此,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所有过程中能够使伦理得以彰明、让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音乐、舞蹈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音律、舞动、声音变化的规律往往是与自然相应的,能够承载社会文明甚至社会制度。

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音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紊乱;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礼乐制度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弘扬的是君子的音乐之道,即德行的音乐教育,通过推行彰显道德修养的音乐来影响民众,甚至以道德来约束欲望,同时弘扬道德修养带来的快乐、约束一味追求欲望的满足。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加需要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上述音乐美学观点符合当前社会价值观和全民素质教育的需求,适用于当代的音乐教育。

五、心美,乐更美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人所有德行、性情、情感的外在表现。德是人性的根本,音乐是德行的光华,金、石、丝、竹是音乐表现的器具。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歌曲吟唱内心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这些都源自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进行伴奏。所以,深厚的情感会使得文采鲜明,旺盛的志气使得变化神妙,和顺的德性蕴含在内心才能够让外表现出美好的神采,唯独音乐是不可以作假的。正是如此,音乐是真正能够深入心灵又反映心灵、影响心灵的工具。反过来,创作好的音乐,首先要具有好的德行、性情和情感,在音乐教育中,德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音乐是提升国民素质最好的的方法之一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音乐的表现方式,文采节奏是对声音的加工组织,君子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现是心中有所触动,然后用声音来表现它们,再用文采和节奏进行修饰。在乐舞的表演中,鼓乐、舞乐的出场顺序、舞者的表演位置、乐曲的情感表现、舞蹈的刚劲柔美既表达了感情又确立了德性,并将所表现的德性进行推崇。在欣赏这样的音乐的过程中,君子能够被善德所打动、小人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过失与不足,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的说教便能打动人的心灵。因此,提升百姓(素质)的方法中,音乐是最好的。

七、音乐对心灵层面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在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中,礼和乐是一对范畴,乐是情感、礼是规范,形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通过音乐来感化人心、通过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特别是在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制度是非常森严的,通过音乐、舞蹈的表演对等级制度的规范进一步强化,使百姓大众通过音乐这种“走心”的形式将等级制度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当代音乐教育中,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然荡然无存,音乐教育中“礼”的约束更多体现在音乐创作本身的作曲技能方面的要求,“乐”对人心灵层面的影响随着音乐美学的研究和整个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步的提高,变得越发重要,而音乐能够深入心灵的特点早已突破封建统治制度而成为一种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净化心灵甚至能够疏解心理问题的工具。

八、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古今音乐无疑是最好的心灵教育工具。封建社会,统治者使用音乐来教化人心、规范礼仪和社会制度;当代社会,我们也有《团结就是力量》、《走进新时代》、《国家》等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主旋律”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些音乐反映的通过旋律、歌词或唤起团结向上的精神、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或呼吁集体社会价值观。音乐在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社会阶段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对《乐记•乐象篇》的解读,在谈古论今的探析中取其精华、应用到当代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教育更强大的“走心”优势,在国家素质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音乐人的专业作用、发挥音乐的强大魅力,为祖国繁荣昌盛的人才培养和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韩宏宇.《乐记》对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融合.艺术教育,2012.

[2] 许文武.《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特征[J].音乐研究,2003,02.

[3] 陈四海.思无邪;中国文人音乐思想研究[M].东方出版社,2002.

[4] 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颖群(1980-),女,山东高密人,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演唱;刘丹丹(1982-),女,湖南邵阳人,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馆,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关礼仪。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