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地民间舞蹈研究*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

陈 菁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吴地民间舞蹈研究*

陈 菁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吴地民间舞蹈,成长于富饶的江浙一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流传下来的吴地民间舞蹈数量繁多,其中不乏大众喜闻乐见的佳作,反映了吴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观念。其中的民俗主题、宗教主题、功利主题,则是较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对吴地民间舞蹈主题的辨析,有助于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民间舞蹈艺术的开发。

吴地;民间舞蹈;主题内容

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灿烂的先秦文艺。《左传》记载了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于鲁国观赏乐舞并发表相关评论的文字,这是传世最早的一篇乐舞评论文献。不是对诗歌乐舞有足够的了解,以及优秀的文艺修养,是绝不能做出如此精辟的论断的,由此可见,季扎及其所处的吴地诗歌、音乐以及舞蹈应有相当之成就。自居易曾云:“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忆江南》)记录了吴地舞蹈的魅力。隋、唐以来,即有“天下大计,俯仰东南”、“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说,苏南以其富饶的物产、秀甲天下的才士佳人,长期成为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苏南民间舞蹈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养起来的。

清代吴锡麟曾记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①清顾禄也记载道:“行春之仪:附郭县官,督委坊甲,装扮社伙,如《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各色种种。国初犹以优伶、官妓为之。今皆乞儿祗应。故事: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②由吴锡麟之记载如在目前,可知清代秧歌之类舞蹈表演应当十分丰富,扮演的角色也十分多样。从顾禄所言还可以知道至迟到清中叶,“乞儿”已经取代传统的优伶、官妓成为表演的主力。至此,舞蹈的民间性也愈加巩固起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通过普查,列出了《全国民族民间舞蹈调查表》的江苏部分。③民间舞蹈一如其他艺术门类:即运用本领域的艺术语言,将人类生活以生动、富有艺术感的形象反映出来,并且以表达人类群众思想感情为根本目的。据此则任何艺术形态,都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江苏特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富有本省特色的民间舞蹈,而通过对相关舞蹈资料的爬梳,便可发掘出苏南民间舞蹈的内容特点。

一、民俗主题的民间舞蹈

习俗指在一定时间与区域内流行的普适文化,或由官方推行,或从民间自发形成,均可在一方传播开来。苏南地区的人民,在劳动生产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本地域的集体意识。这样的习俗,就包含了一方人民的共同心理,并以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民间节令、习俗因为被普遍接受,并且具有庆祝的需要,便成为滋生民间艺术活动的富饶土壤,许多民间舞蹈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既结出节气、时令等生产经验,面对无法掌握的自然现象,也创造出相应的神祗、传说,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寄托自己的理想、希望,并且通过盛大的民俗艺术活动表现出来。苏南地区从产生文明以来即将农业作为根本,而农业文明一方面主要依靠生产者勤劳生产、精耕细作,另一方面也依赖于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因此从文明产生之初,农民们就开始祈祷“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社祭即为显例。社祭即祭祀土地神,在奴隶社会产生之前就已经流传开来,从其祭祀对象为土地神,就可以知道农耕文明在苏南土地上的地位。一年岁终的十二月份,又有腊祭,从事农业生产的老百姓也主要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明。

《礼记·杂记下》载:“子贡观于腊。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虽然子贡对于腊祭并无特殊的欣喜,但一国之人皆欢欣鼓舞,可见腊祭对于寻常百姓的重要性。而对“狂”和“喜”的理解,无外乎劳动人民对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与期待。上元灯节,是盛行于苏南的重要节日庆典,因为处于年后,劳动生产还尚未开始,逸于耕作的百姓“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剧迎之,日‘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杂剧则《虎牢关》、《曲江池》、《楚霸王》、《单刀会》、《游赤壁》、《刘知远》、《水晶宫》、《劝农丞》、《乐桑娘》、《三顾草庐》、《三仙庆寿》。”(载明王樨登《吴社篇》)从上引文字可见上元灯节的主要目的是娱神,其表演形式已较丰富,由“粉墨绮缟”可知其扮相已经比较考究,杂剧作品至丰富则尤见其表演历史悠久,这类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结合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修缮。在众多的艺术表演中,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占有者重要的地位,而文献的留存则至今仍为我们了解先民的艺术活动,保留着阅读的可能。

清道光年间的学人袁学澜在其著作《吴郡新年杂咏》,就记录了相当丰富的吴地艺术活动情况,其《跳舞灯行》一诗的序言云:“城乡新岁,争集社伙,扮演马灯、杂剧,继以龙灯,倾飞捷舞,星流雷焰,舆猛将神循行巷陌,以驱疫瘸,名‘青夜会’,年时丰稳。”可见,在新岁时节,社戏之事十分火热,马灯、杂剧、龙灯、舞蹈、杂技竞相登场,而其动机则在于“驱疫瘸”、祈祷“年时丰稳”。

再如《跳灶王词》序言:“吴中以腊月朔日行傩,市井乞儿,结队扮灶公灶婆,或以敝袍涂抹变相,装成鬼判、钟馗沿门跳舞。”市井乞儿寻常时间,想必并不招人待见,而腊月十五这天,却要粉墨登场,以“鬼判”、“钟馗”之身段,沿门跳舞,可能也以之乞食,亦不遭人唾弃。再如江南至今仍流传的《春牛舞》,袁著《行春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亭舁勾芒出劝耕,青阳歌缓青幡擢。优伶妆点《田家乐》,喧闹争看打春牛。”关于马灯,袁著中有《马灯词》:“幡开鬣怒火城围,一珠红滚不离首。骊黄骝骆阵马多,后者赤评前青骡。”

从这些描述可以习俗节令与民间歌舞的密切联系。在娱神的原始动机之下,富于智慧的百姓,将此类音乐与舞蹈固定为专门的表演节目,代际相承,以至在扮相、乐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越来越丰富的表演形式。

二、宗教主题的民间舞蹈

苏南民间舞与宗教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异常低下的背景下,神明主宰世界的观念无疑会被普遍接受,如何娱神就成了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舞蹈夸张的表现力就与神秘性结合起来,被视为与神明沟通的最佳方式,反映着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

《葛天氏之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记录了上古葛天氏操牛尾以蹈,敬天礼神祈求农业生产顺利的行为。有关上古舞蹈与宗教的关系的记录不一而足。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考察美洲印弟安部落社会的舞蹈后得出了与我们相似的结论,“舞蹈是美洲土著的一种敬神仪式,也是各种宗教庆典中的一项节目。”④宗教背景下的民间舞蹈,以想象曲折地反映着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种种关系。

佛教舞蹈在做佛事活动时展示得最为充分,“丝绸之路上的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大量石窟寺里仍潴留着当年精美的乐舞石雕与壁画,凡此种种,均是宗教舞蹈的遗存。”⑤道教因其脱胎于武术,在舞蹈内容上,与驱鬼祭神有密切联系。而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广泛地造神运动,人们为了纪念英雄,常常把他们奉为神,作为长期祭祀的对象。如南通的《跳马侠》祭祀“都天王爷”,历来都传其为唐代名将张巡。张巡死守雎阳,抗击安史叛军,保障了使得江淮地区免于罹难,他自己却因兵尽粮绝而殉国。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为其立庙,并将烧“马侠香”、跳马侠舞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祭祀其功业。扬州的《花香鼓》祭祀的“娘娘”神,据传为扬州高邮汜水巷的陈二姑。她因世家子弟的欺凌而冤死,佛教善而因果轮回的思想,使得人们相信善良的人积福以成仙成神的信念,陈二姑就被塑造成娘娘神,并在她的身上寄寓“送子”、“送财”、扫尽人间不平的愿望,《花香鼓》这个舞蹈也就因祭祀娘娘固定下来。

这类附着宗教意识信仰的舞蹈,一方面反映了先民以宗教解释困境的懦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先民的渴望去除压迫,寻找精神皈依的寄托。他们借造神、祭神、娱神,申述着各自的心声、愿望、期盼,以神明的标准规范世间的秩序,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类宗教舞蹈艺术价值正在被挖掘,而舞蹈对于世态人心的昭示,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三、功利主题的民间舞蹈

除了民俗、宗教这两类与生产“隔着一层”的主题,鲜明的功利性,则更为直观地反映民间舞蹈与生产、生活的直接联系。

民间舞蹈的产生从来都不是与单纯的娱乐划等号的,民间舞蹈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反映,例如,吴地民间舞动中的渔篮、渔舟、荷花、河蚌、舟船、摇橹等元素,都直接反映了吴地的水乡特色,这类舞蹈反映了吴地的风俗习惯于生产特色,表达着水乡人民的殷切期盼——水产丰足,水面平静,天下太平等。表达着非常直接的功利性目的。吴地的采茶舞也是门类繁多,《采茶灯》、《茶花担》、《茶箱》、《茶山会》、《茶盘舞》不一而足,而茶舞的产生与茶区则直接关联。

阶级之间巨大的审美差异与阶级意识,同样会让艺术的解读大相径庭,民间舞蹈深刻地反映着阶级倾向性这一功利主题。例如,《浪子游春》中的浪子乃由《西厢记》中的张生化出,他以一介平民计退贼兵,迎娶富家小姐,反映平民直指封建礼教和统治阶级,苛求平等婚姻的愿望。钟馗、判官、幡神这类阴间之神,面目虽然狰狞,但却以其执掌公平的身份,得到老百姓的爱护。

封建统治阶级则同样利用民间舞蹈,加以粉饰天下太平。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文献记载地方以大放花灯,表演地方歌舞的方式,点缀升平,谋取帝王的可定。康熙二十三年玄烨南巡时,巧遇元宵佳节,其御驾所过沿途都是灯船、戏船,船内表演,各显其能。途径扬州,地方上曾表演“太平击壤之剧”,实际就是“迎驾秧歌”,内含节目如《竹马》、《青狮舞》、《鸾凤和鸣》、《彩球》、《状元游街》、《花神走阵》、《五子夺魁》等,从其标题就可知道,这是当地艺人歌颂圣驾、博取好感的作品,其中的不少作品至今仍是当地的重要节目。

老百姓以民间舞蹈传递丰收的喜悦、寄予丰产的愿望,编织美好的故事表达自身的愿望,统治阶级一方面以民间舞蹈粉饰太平,同时也提供农闲时的百姓娱乐、发泄的方式,虽是功利性目的,却也为国家的稳定提供重要的保障。

吴地舞蹈是吴地人民在长期生产时间中,以人类共同的智慧形成的,深刻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的世界观,有着强大的艺术张力与思想价值。当然,吴地舞蹈由于生长于民间,缺少文人的广泛参与,包含着封建社会的愚昧思想,其从产生伊始就沾染着各种民间习性,但民间舞蹈也最真切得记录着吴地的真实生产生活过程,无疑是当地文化的活化石。如何披沙拣金、浪里淘沙,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才是研究者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 中华舞蹈志·江苏卷.学林出版社,2014:6-7.

② 中国民间音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6.

③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14.

④ 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1.

⑤ 华筠.话说中国舞蹈.光明网.

江苏省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南民间舞蹈形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SJB557)

陈菁(1978-),女,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