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上党梆子形成过程中曲牌体与板腔体之博弈*

2016-02-03王丹丹

黄河之声 2016年7期
关键词:转化

王丹丹

(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浅析上党梆子形成过程中曲牌体与板腔体之博弈*

王丹丹

(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上党梆子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同时包含昆、梆、黄、罗、卷五种主要声腔,且各有其独立剧目,但现下变成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剧种。这是在清朝板腔体风靡的大趋势下,受乐籍制度禁除影响导致的结果。本文即以上党梆子为例,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辨析及本体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曲牌体;板腔体;转化;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被称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传于晋东南地区及和顺、榆社等地。很多研究成果都称其比较特殊,原因在于,它曾同时包含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虽然近代以来,昆,罗,卷三种声腔已没有存于舞台的独立剧目。然而,在五个声腔各有自己独立剧目之时,很难对其定义。因此,老百姓称之为“大戏”,1934年,因其特殊性,以“上党宫调”的名字赴太原会演。而以“梆子”命名是在1957年,是在其余各腔已明显处于弱势,梆子腔较为凸显时所称。

近一个世纪以来,上党戏曲①经历了早期曲牌体(昆、罗、卷)和板腔体(梆、黄)同时存在、现下板腔体声腔占绝大比例的过程。同时,曲牌体声腔是否渐渐被消解、沉淀,与板腔体相融合,还是凭空消失?本文认为,因为乐籍制度②被禁除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如乐人谋生方式的变化,小祀扩大化现象等,上党戏曲经历了由官腔③向土腔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在当地文化、方言等区域性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其发展更倾向于区域性。然而,因为此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其深厚的文化积累,使得每种声腔都有一批较为固定的观众,所以不会轻易被周围潮流所影响④。故而,在蒲州梆子、中路梆子等都以“梆子”命名(即梆子腔已为其主体)的同时,此地仍因其五声腔共存的特殊现象未以“梆子”命名。当然,潮流仍旧不可阻挡,曲牌体声腔不再有市场,梆子腔及二黄腔的比例加重,并吸收曲牌体声腔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形成当下所称的“上党梆子”。

梆子腔虽然被作为板腔体声腔的代表而存在,但是,在其生发初期,却常以曲牌体的样态出现。据孟繁树先生的研究,梆子腔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初级阶段,是用梆子腔(秦腔)演唱南北曲曲牌,这一时期的梆子秧腔还没有脱离曲牌联套阶段,其词格为长短句;第二个阶段:【梆子腔驻云飞】之类的标注形式不在出现,更多只标为【梆子腔】。其词格为长短句与七字句相间出现,可以看作词格由长短句向七字句过渡的中间样态。第三阶段:完成向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词格的衍变,确立板式音乐结构,进入成型时期。⑤

前人关于【劝善调】与【秦腔】⑥、【吹腔】与【梆子腔】比较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总而言之,【劝善调】、【吹腔】都是曲牌体的东西,从诸位学者有关此二者与梆子腔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即便是作为板腔体典型代表——梆子腔也经历了由曲牌体渐渐向板腔体过渡的一个过程。

虽然清初板式变化体的风靡是曲牌体渐向板腔体演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仅仅如此,这个演化的过程势必非常漫长。无疑,乐籍制度的禁除加速了这一过程。再者,上党区域文化的特点使得本地受众更倾向于喜欢板腔体的声腔。故而,上党戏曲发展后期成为以板腔体声腔为主体的戏曲自有其道理。

昆、罗、卷三种曲牌体声腔虽已式微,但并未凭空消失,而是融于梆子腔中,为其增光添彩。

上党梆子艺人认为:【一串铃】、【靠山红】、【葡萄架】等属于曲牌体的声腔。但是,即便是这些曲牌也被不同程度地“板式化”了。所幸,恰恰因此使曲牌体向板式变化体转变的过程得以展现。

以上党梆子中【耍孩儿】、【戏牡丹】、【葡萄架】、【小花腔】这四个曲牌的演变过程为例,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由曲牌体向板式变化体的演变:

一、据相关资料显示,【耍孩儿】即【戏牡丹】。这应是由曲牌向板腔体转化的起步阶段,即曲牌用于某剧目中并形成一定影响,既而以某剧目(或选段)名称作为约定俗成的新曲牌名;

二、比较【耍孩儿】与【葡萄架】二者旋律可知,二者旋律在原样重复的基础上,通过变奏、加花等方法进行了发展。故而,较之【耍孩儿】与【戏牡丹】,其与【葡萄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生疏许多。这是第二步,即曲牌的再变化;

三、与【戏牡丹】独立使用不同的是,【葡萄架】多与【四六板】、【大板】连接使用,这种连接方式使得【葡萄架】更多以零散的片段夹杂于各板式的进行当中,其本来面目则渐趋模糊。这应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变化的第三步;

四、栗守田先生《上党梆子》一书中谈到:它(葡萄架)与【四六板】最容易连接,尤其是首尾两句及其各种省略形式常作花腔句法存在于【四六板】中,被艺人另称为【小花腔】或【四六花腔】。⑦这种艺人的定位,恰是由曲牌体走向板腔体的关键一步。【花腔】,被上党梆子艺人定位为板腔体,虽然【小花腔】与【葡萄架】其实为一,但是,【葡萄架】既然可以用板腔体性质的【花腔】作为别名,之后的发展趋势自然是水到渠成。类似的例子在上党梆子中还有许多,如李树芳先生在采访中提到【靠山红】与【大板扬腔】中一句之间应有紧密的联系。

在传统社会“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制度性规定下,各地戏曲的发展历程应与上党戏曲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制度层面切入来看戏曲文化,或能为戏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注释:

① 因其在历史上多声腔同时存在的样态,以“上党梆子”作为称呼恐为不妥。故在指上党梆子历史状态时暂用此称。下文亦同。

② 乐籍制度自北魏确立,经隋唐直至清雍正元年一直延续,由“专业贱民乐人”构成,这些专业贱民乐人从宫廷到王府、地方官府以及卫所皆依制存在,承载着礼、俗类下的多种音声技艺形式,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体系。

③ 官腔,即是指以社会上的官属乐人作为承载主体的各戏曲声腔。

④ 这种滞后的现象并不仅存于戏曲方面,其背后原因除此两点外,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有待深究。

⑤ 孟繁树.中国板式变化体源流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172-173.

⑥ 即梆子腔。

⑦ 栗守田.上党梆子(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69.

*基金项目:长治学院校级课题《从上党梆子来谈明清戏曲声腔的传播》)阶段性研究成果。
book=118,ebook=120

猜你喜欢

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转化研究
引例浅谈导数应用中的转化策略
对小学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思考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