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曲《七月的草原》的艺术特点及演唱
2016-02-03林思名
林思名
(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浅析歌曲《七月的草原》的艺术特点及演唱
林思名
(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摘 要:由尚德义作曲、宋斌作词的《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民族风格的花腔女高音艺术歌曲,同时也是一首著名的民族声乐作品。《七月的草原》具有十分清晰的画面感,颇具诗意,形象鲜明,在艺术特征上有许多值得研究,在演唱处理上值得考究。
关键词:《七月的草原》;音乐特征;演唱技巧
声音优美、技巧娴熟只是唱好歌的两个基本条件,若只想凭借这两点把艺术歌曲演绎好,那显然是不可能。要唱好歌,比起技巧和声音条件来,对歌曲思想情感和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把握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演唱一首艺术歌曲之前,要对整首歌曲的旋律、歌词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歌曲的再创造夯实基础。《七月的草原》自诞生以来,以其优美旋律、丰富的情感被广为传唱,同时也被许多的声乐教材收录。《七月的草原》无论是对于美声方向的演唱还是民族方向的演唱来说,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本文在艺术特点方面从旋律、结构等方面对这首歌曲进行了分析,在演唱方面从咬字、情绪渲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七月的草原》的艺术特点
《七月的草原》向我们展示的是草原的夏天之美,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味,景、人合一,优美隽永。该歌曲节奏欢快,草原上人们恬淡、美好的生活从词曲中生动的流露出来。在旋律上既有抒情高音的特色也有花腔高音的特色。全曲采用二段式结构,在创作技法上大胆借鉴了西洋音乐,实现了古典与现代、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完美融合。
(一)节奏特点。《七月的草原》采用的是“麦克西热普节奏型”,这是一种典型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节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体和发展。“麦克西热普节奏型”的烘托下,歌曲的气氛十分热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绵长的天上画卷和幸福生活着的草原牧民。
(二)旋律特点。《七月的草原》在旋律上兼有抒情和花腔,而其中抒情旋律占主要地位。
抒情旋律。如第10小节到第21小节,从30小节到第38小节。其中,第10小节和第11小节开始于主音,先级进上行,然后级进下行,四度调音在第12小节和第13小节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旋律的起伏,最后结束用的是主音。第39小节到第48小节旋律舒展,尽管只用一个“啊”字做歌词,但是旋律先强后弱、起伏连绵、优美动人,极具起承转合之韵味,抒情性极强。第61小节到第62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高而长(音高至降B),牧民对草原的热爱、赞美之情呼之欲出。
花腔性旋律。歌曲中第24小节到第27小节、第49到第50小节以及第55小节到第58小节都是运用了花腔旋律。这些花腔形式借助短跳音,让曲调更加悦耳动听、活波动人。挑音在重复句之间和舒展长句旋律之间的插入,既是对歌词的拓展也是对感情的升华。花腔旋律与抒情旋律的完美结合,传递给受众的情绪既是热情的、欢快的,又是活泼的、动人的。而休止符在花腔部分的介入(如第48到50小节、第55小节到60小节),让人仿佛看到蝶儿、蜂儿上下俏皮的飞舞,美得让人心驰神往。第57小节到第58小节是一个带滑音的高腔,旋律始于High C后下行音阶,表现出牧民们的活泼与诙谐第同时,倚音的参与更增强了民族的韵味和音乐的动感。作曲家将具有西洋音乐特征的花腔技法和典型的新疆民歌节奏巧妙的结合起来,更加凸显了新疆民族音乐绚丽的风格。
二、《七月的草原》的演唱处理
演唱的效果直接关乎着艺术歌曲的整体呈现,可以说演唱时对艺术歌曲的在创造,完美的演唱会与歌曲相得益彰,反之则会让优秀的声乐作品黯然失色。要演唱好艺术歌曲就必须下大功夫对演唱进行处理。笔者认为要唱好《七月的草原》这首艺术歌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歌曲。歌唱者在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旋律的结构合特征等,为气息的运用、吐字以及情感的正确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处理好气息和咬字。气息和咬字是花腔演唱的两个重点也是难点,气息不足则高音不稳,气息太强则会淡化抒情效果,咬字不清会直接影响到歌词意境的表达。歌者要在前奏开始时就把气息状态调整好,并随着歌词和旋律的变化不断进行再度调整。在唱“歌曲B段中的衬词“啊”的时候,切忌长城“e”或“o”,内口要打开,微微抬起小舌头,呼吸要深一点,声音要流畅平稳,赋之以较强的穿透力,唱出灵巧、飘逸之感。
(三)注意情感的表达。声音再好,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点缀,会顿然失去光泽,声音和情感是歌唱中两个相互相成的元素。只有歌者动力情,才会引起受众发自内心的共鸣。要唱出《七月的草原》的真实情感,歌唱者必须首先明白这首歌曲对草原自然景色和人民生活生动而深情的描绘,向受众传递的是一种活泼欢快的情绪,这个需要通过对紧凑的切分节奏和丰富的韵律感来进行表达。
其次,歌者在演唱时,要让自己思想的野马在广袤的草原上驰骋,严重要有采花的小蜜蜂、飞舞的花蝴蝶、策马奔腾的维吾尔族小伙。这样结合花腔技巧的娴熟运用,才能准确表达出对大草原美丽自然风光的赞美,对草原上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的歌颂,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想像力在表现歌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具有民族风味的花腔歌曲,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多种花腔唱法,还要充分利用好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在歌曲中,作曲家大胆尝试了西洋音乐的花腔作曲技巧,作品的民族特征不但没有淡化,反而被更加凸显出来,这源于作者对民族音乐元素的高度热爱和科学运用。《七月的草原》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创作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 余惠承.《七月的草原》演唱分析与处理[J].聊城大学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林思名(1981-),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