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送仙乐,声声动人心
—— 怀念作曲家江定仙先生
2016-02-02何子杨
○ 何子杨
对于作曲家来说,不断追求创作技法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再去平衡音乐带给人的美感呢?在江定仙先生诞辰108年之际,整理江先生的作品,撰此短文,纪念之,表达我对江先生的景仰!
搜集江先生的作品:有儿童合唱曲《爸爸出征我看家》、《阿福歌》;混声合唱《南乡子》、《呦呦鹿鸣》、《孙总理纪念歌》;独唱艺术歌曲《岁月悠悠》、《静境》、《前途》、《国殇》;再到钢琴独奏《摇篮曲》、《徘徊曲》、《g小调组曲》;古琴曲《过洞庭》;交响乐《烟波江上》、《沧桑》等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江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国立音专求学阶段、40年代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时期及建国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之后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动听,就如高山流水般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而这些都源自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即便是特定题材的作品也鲜有应时的痕迹。
笔者喜欢江先生作品中的传统音乐音调,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声合唱《阿福歌》,笔者听的版本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演唱,严良堃先生激情指挥,其纯真的音色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五声民族音调,奋发的精神状态,一旁童声合唱特有的三角铁伴奏,点睛之笔是两端之间的节奏,用钢琴奏出《梅花三弄》泛音段的主题。将传统古琴音调配合孩子们的合唱声,不正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吗?
江先生的钢琴作品《g小调组曲》,它由三个短小的乐曲连续演奏,前两首小曲分别运用了弗里几亚调式和日本的都节四度三音列,而最后一段音乐旋律几乎原样再现了山东民歌《四月榴花火样红》,节奏欢快活泼,与之前的一段音乐相比使听众无不感到亲切。当然,民族音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反映了江先生深厚扎实的音乐功底和文化涵养。
江先生作品韵律优美,打动人心,很大一部分程度是他广泛吸取了中西音乐的“营养”。非常喜欢江先生的那首《徘徊曲》,沉思典雅的格调让人感到了浪漫时期肖邦夜曲、勃拉姆斯即兴曲的影子。这首作品作于1965年,是为电影《早春二月》而作的插曲,电影中表达了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男主人公在各种矛盾面前的徘徊与选择。全曲三个部分,通过织体变化的层层推进,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学贯中西,笔者不禁想到江先生的一部古琴作品——《过洞庭》。对于江先生那个时代来说能够创作古琴曲的作曲家并不多,而江先生为创作这一首古琴曲,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他潜心修炼了两年古琴,更为难得的是,这首古琴曲是江先生用简字谱来创作的。笔者似乎从这首《过洞庭》中听到了《潇湘水云》的音调,两手古琴曲相隔数百年,然而都表达了爱国志士的亡国之恨!从这一点上来说,江先生的确有着非凡的感染力,他能够完美地领悟古人的琴韵再表现这首烈士之词。
对中国传统音乐熟谙,加上刻苦钻研中外音乐精髓为我所用,不仅如此,江先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特有品格更加难能可贵,这一点在童声合唱曲《爸爸出征我看家》学堂乐歌中可见一斑。男声独唱《国殇》,用艺术歌曲来承载这一厚重的主题本来就很难,但听了以后笔者发现了艺术歌曲气场上独特的优势,最后一句“英灵啊归来!”更是震撼人心!
很多作曲家和理论家都提到了交响诗《烟波江上》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前面的引子听起来波澜壮阔,江水滔滔,厚重的历史,让人联想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江先生作为一代作曲大师、音乐教育家,多年前的作品今天听起来依然是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足见江先生对各种音乐风格探索之深,并能创造性地与自己的作品相结合,提炼升华,达到极致。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在历练和积累中产生,坚持而专注地沉淀于平凡,在平凡中得以化茧成蝶,臻于完美,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积极修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