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胡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地位
2016-02-02杨冰清
○ 杨冰清
高胡是黄梅戏音乐伴奏中主要乐器。清乾隆时期,安庆地区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黄梅调,流传至今,虽有两百年的历史,但黄梅戏采用高胡伴奏,则是在上世纪2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早期的黄梅戏是三打七唱,只有锣鼓伴奏,音乐沉闷,节奏单调。上世纪20年代初,曾有位老艺人尝试着用胡琴托唱,这一尝试在黄梅戏音乐中便有了高胡的伴奏。
上世纪40年代的安庆是省会城市,因为经常和京剧同剧场、同舞台演出,黄梅戏和京剧结缘。黄梅戏不仅吸引了不少的京剧演员转行加盟,胡琴亦被引进黄梅戏,同时引用了许多京剧锣鼓。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就出身京剧,他曾说过黄梅戏在演出时除了锣鼓外,没有其它乐器伴奏,感到很单调。于是他请京胡操琴伴奏,得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自此使京胡伴奏的黄梅调流传开来。在黄梅戏采用胡琴伴奏的发展中,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大胆革新,功不可没。时年19岁的严凤英为改变黄梅戏仅用单调的锣鼓伴奏和京剧托唱的表演方法,请了琴师操琴伴奏,始用京胡,后改用二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兴趣浓厚,演出场场爆满。新中国建立后,一些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加入黄梅戏创作和演出,他们和民间艺人、演员合作,根据戏剧情节的需要,把部分锣鼓点子加以简单化或删除,创作了一些常用的曲调作为过门,由二胡伴奏。胡琴被引进黄梅戏,结束了黄梅戏以打击乐伴奏的历史,拓展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空间,使黄梅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了。随着乐师演奏水平的提高和对乐器的不断改进,黄梅戏胡琴伴奏日臻成熟。到六十年代初,为黄梅戏伴奏的胡琴,称为高胡。
高胡的演奏方法和二胡基本相同,持琴多采用平持法。由于高胡琴弦张力大,灵敏度高,要求演奏者右手持弓时既松动灵活,还要保持适当的力度控制弓弦。弓主要贴住琴弦,使之能较大面积的擦弦。手指不能控制很紧,紧则呆板,拉击琴音涩燥混浊;松则灵便,其音色清亮饱满。总之,运弓得当,高胡不仅发音优美,而且能够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使乐曲的音乐语言得到充分的表达。
高胡的演奏在发展过程中,涉及了京剧中的京胡和中高胡及其它剧种胡琴的长处,音色上既有高亢宽亮的艺术张力,也有圆润柔婉抒情风味;既能表现爽朗热情、刚健奔放的节奏,又能体现委婉细腻,忧愁伤感的悲切情怀。
对于黄梅戏主胡演奏者来说,仅表现演奏技巧是不够的,熟悉演员的个性、演唱水平和风格,把自己的演奏融进戏曲的剧情中,融进演员的表演、演唱中,使琴声和演唱水乳交融,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主胡演奏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拖腔”功力。这也是黄梅戏主胡伴奏的最大特点。
作为黄梅戏的主奏乐器,高胡以其在黄梅戏中数十年的伴奏经历,见证了黄梅戏两百余年的兴衰,它的出现结束了黄梅戏以单纯锣鼓打击乐伴奏的历史,掀开了黄梅戏音乐艺术的新篇章。高胡在丰富黄梅戏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包含了几代高胡研究者演奏人员的不断研究、革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乐曲的制作上,为适应黄梅戏唱腔,改琴筒蛇皮为莽皮,适当缩短琴杆尺寸,使演奏者更加得心应手。近年来,又与现代音乐有机结合,引进了西洋乐曲、电声音乐,使黄梅戏音乐不断丰富扩展。在演奏实践中,演奏者们不断创新,有的善于发掘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藏,推陈出新;有的广泛吸取地方音乐的特色,加以灵活运用;有的擅于拿其它剧种伴奏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了高胡的演奏。
黄梅戏从单调的锣鼓伴奏,到用高胡作为主要伴奏,逐步形成了主胡的托腔保调功能,对黄梅戏繁荣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作为一个专业主胡演奏员,除了要具备娴熟的演奏技艺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深入了解黄梅戏艺术发展历史,领悟演出剧目的思想内容和戏曲音乐的丰富内涵,熟悉演员的表演风格,在演奏实践中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并把自己的激情融入剧情中、融入演奏中,融入演员的表演和演唱中,与演员角色同悲同喜,共同完成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