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2016-02-02范燕华龙有成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汶川623002
范燕华 龙有成(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范燕华 龙有成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在中国悠久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作为少数民族羌族也经历了无数的时代变迁,以及无数的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民族毅力和民族精神而得到了生存和发展。其中,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羌族民间舞蹈有着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团聚在一起,为着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因此,羌族舞蹈表现了特有的民族风格。羌族人民历来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舞风淳朴而豪放,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及相当的社会功能,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羌族舞蹈;文化特征;社会功能
羌族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羌族舞蹈是民间的动态艺术,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对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羌族舞蹈具有神秘、远古、多元的独特魅力,是羌族人民利用舞蹈走向世界的形式。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冀以期待羌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羌族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位于岷江峡谷一带。此地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由于多民族聚集,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羌族多元文化特征。羌族的多元文化中还包含着许多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独特的羌族文化。羌族的民间舞蹈非常完整的保留了羌族祖先的文化习俗、歌舞技艺,在许多的羌族舞蹈中能看到古羌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祈福驱灾的文化遗存。羌族舞蹈极具丰富的历史底蕴,它在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之中释放出典雅端庄、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由于羌族舞蹈与羌族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自娱性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所以舞蹈所体现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风趣诙谐、气势磅礴、震撼夺目。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宗教性特征
羌族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性,受汉、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舞蹈保留了对原始的崇拜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了解羌族舞蹈,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羌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韵律和风格,理解其民族信仰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羌族是一个信奉万事万物有灵的民族,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信仰及对原始自然的高度膜拜,这种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生活观念及生活细节中被得到完全的渗透。在根深蒂固的虔诚心理下,羌族人民无论是在乔迁、生育、婚嫁、丧葬上,还是在丰收节令等大型集体活动上,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及祭祀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跳起有特色的羌族民间舞蹈[1]。
羌族的主要传承人为“释比”,“释比”在羌族中即为巫婆的称呼,被羌族人民尊称为“阿爸许”,具有较高的威望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是羌族人民精神及思想的象征,一般在举行祭奠、还愿、合婚、治病、丧事上主持活动。例如:在祭祀山神的“还愿会”上,以“释比”为主持跳起“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中的代表性舞蹈,期间还可穿插群体“萨朗”舞。在舞蹈中人民展示对祭奠的虔诚,并向山神祈祷万物勃发、人畜安宁、风调雨顺。这种拜神、敬神的祭祀活动是羌族人民寄托希望、传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将舞蹈艺术升级为具有娱乐、祭祀等多种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羌族舞蹈表现出了一定的神秘性、祭祀实用性,将古朴、优美的旋律在代代传承中得到发展。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性
羌族的发展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在先民的生存发展和斗争中,展现出一种该民族特有的风格,是民族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的集中体现[2]。羌族舞蹈凝聚了羌族民间的各种习俗,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升华,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羌族历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族兴起的时候,舞蹈就伴其左右,每逢节日庆典都必有歌舞相伴,在一片热闹非凡的舞蹈中,尽显节气的隆重。羌族舞蹈承载着羌族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与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生生相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气息。
在四月初一的“塔子会”、六月的“歌仙会”、十月的“羌历年”,以及婚嫁、丧事、生子等活动中,羌族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祭祀或是庆典,并以舞相配,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例如:作为最普遍的民族舞蹈,娱乐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族并广受欢迎,其中,“席不蹴”、“沙朗”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跳舞时不限人数,男女老幼都可手拉着手围城一个大圈,或是围着火塘逆时针方向边舞边唱,旋律和速度逐渐加快,舞蹈高潮时,领舞男子带领民众加快舞蹈步伐并转换动作,男女相互竞争,在歌唱声中伴以喝彩,气氛异常热烈。羌族舞蹈历来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的说法,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强健有力,将民族的豪放、热情、坚定、勇敢的特性融于舞蹈,是羌族人民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的结晶。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性
据史书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古老羌族人的足迹。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羌族所在地仍然保留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使得羌族舞蹈具有古朴的民族元素。
例如:当前流行于岷江上游的《铠甲舞》,就充分体现了古代羌族的战争艺术。《铠甲舞》主要是以男性舞者为勇士,将激烈战争下的悲壮情绪在舞蹈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铠甲舞》旨在为战争中悲壮死去的将士进行祭奠和超度,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此外,还有一类舞蹈是在战士出征之前展开的集体舞蹈,舞蹈中配置了兵器道具,以各种阵型表现出演兵操练的内容,从而显现出战士的雄厚实力,并以此鼓舞士气、激励士兵。还有羌族萨朗舞蹈,是羌族独有代表性的文化,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萨朗舞蹈是典型的集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阿坝州流传广泛,较为盛行。无论是悲喜之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羌民都会随兴而起,翩翩而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羌族萨朗在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民间舞蹈。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羌族民间舞蹈有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羌族民间舞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团聚在一起,为着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功能
羌族舞蹈是羌族人民情感表达、审美趣味、道德风尚的精神载体,舞蹈充分展现出羌族人民的文明进程。另外,羌族人民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图腾文化的崇拜,以此诠释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羌族中的忍木纳、莎朗舞等都能够体现出羌族耕牧文化的进程,并反映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面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拼搏的生存意志,是一种属于民族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
羌族舞蹈可谓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及浓郁的地方特性,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古老瑰宝,也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娱乐健身功能
羌族舞蹈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层面及每一领域都得到充分渗透,是羌族人民日常表达情感、寄托希望、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羌族舞蹈中,传承已久的莎朗舞,便是从舞者的情、声、形等各方面共同反映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及在劳动中收获的愉悦情感。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就是因为舞蹈能够被羌族民众用于日常生活,且舞蹈形式多样,在舞蹈中能够提升羌民的健康水平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喜悦。羌族舞在羌族人民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功能
羌族无论在何种场合,都用舞蹈表达感情。舞蹈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完成着代际之间传承的同时,使民族内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以前,羌族先民往往通过节日庆典、民风民俗、宗教祭祀等活动来将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舞蹈形式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浓烈的气氛中受渲染、受教育,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另外,舞蹈形成之初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是其民族对精神寄托的结果。由于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迁徙和历程发展进程中,遭遇了不同阶级的统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各村寨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共同抵抗这些灾害。而“释比”就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且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和权威性,羌族在舞蹈形式中推动了民族特征和特色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递,实现民族凝聚力。另外,在反映生产生活的歌舞中,民族内部特有的各类技能和生产知识得以代代传承,因此羌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3]。
(四)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功能
舞蹈是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追求,能够给人类带来灵感,并深受舞蹈文化的熏陶。羌族中舞蹈、音乐、文字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体现出羌族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念。舞蹈是羌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和寄托希望的重要手段,有歌必有舞,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能够使歌舞的内容更加生动,并使其中蕴含的内在艺术在文字说明中被了解、被认可、被传承。
羌舞舞蹈必有乐器相伴,舞者的舞姿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在酣畅淋漓的舞蹈中将气氛推向高潮。羌舞中突出特点是以腿部动作作为审美追求,且手脚并用,舞蹈中依赖于腿脚的变化动作,以增强舞蹈的观赏性。在舞蹈动作中,腿部动作或拉或曲、或踢或蹬,上身随腿部动作呈倾斜姿势。其中,女性的舞蹈中,突出特点是以跨步动作来带动全身,通过侧面的顶跨和转动来稳定身体重心,形成优美的女性胯部动作。
羌舞不仅是地域环境的产物,也具备羌族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特征,例如:左腿跪蹲轴向转动的动作,是羌民处理玉米的劳动方式的体现;舞者拉住长衫衣角,屈膝胯部摇摆的舞姿,是羌民筛簸谷物劳动方式的体现;而摸摆律的形态舞姿,是模仿农作物在风中摇弋生姿而展现的优美动作。
三、结束语
在羌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歌舞艺术一直是羌族的重要文化遗产。羌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与羌族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所有的羌民们个个能歌善舞,舞蹈渗透于羌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对该民族有着精神支撑的重要意义。羌族舞蹈是羌族优秀的文化,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社会功能。
因此,要充分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和民间舞蹈,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及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随着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羌族民间舞蹈文化一定会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展露在世界艺坛。为中国精神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1]董密.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5,05(36):54-57.
[2]伍方圆.浅谈羌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成因[J].黄河之声,2013,08(16):73-74.
[3]李晓燕.羌族舞蹈的文化阐释[J].美与时代(下),2014,11(25):68-70.
范燕华,阿坝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舞蹈教学及其理论研究;龙有成,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及理论研究。
本文为校级规划项目“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ASB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