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研究

2016-02-02莫晓莺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36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陶冶情操校园

莫晓莺(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音乐教育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研究

莫晓莺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的窗口,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智慧三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音乐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党中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在于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学校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承载者。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认知的形成以及精神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贝多芬将音乐视为人类必要的精神食粮,在音乐中,心灵可以得到净化,精神境界能够得以提升。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音乐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即音乐具有表现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以及劝喻作用,《论语·秦伯》中也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记录。由此可见,音乐可以使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升华,加强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其作用不可替代。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可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音乐教育的民族性。音乐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核心,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要优先进行音乐教育,以陶冶心灵。音乐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不同民族的音乐蕴含着不同的民族精神,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2)音乐教育的阶级性。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反映,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无产阶级的音乐通过展示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社会风气。(3)音乐教育的时代性。音乐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战争年代的音乐多直接鼓舞人的精神,聚集力量;和平年代的音乐多为社会真、善、美的歌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精神;现代音乐多为歌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紧扣国情,以提升学生素养[2]。(4)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所表达的美往往比较抽象,音乐教育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面对繁杂而又充满诱惑的社会,现今的学生也是心态浮躁,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随波逐流,因此,他们需要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而音乐通过美的情感和形象引起共鸣,拥有巨大的感染力。音乐发之于心,是情感的有力表达,一首优秀的音乐必定包含着时代的精神。

优秀的民族和民间音乐不仅是美的表达,亦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这些作品中包含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些音乐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报国之心。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一种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有意识地将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写进歌曲、编成歌谣,在学生中提高传唱度。例如《我和你》《国家》《我爱你,中国》等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将教育巧妙地融入娱乐中,从学生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陶冶其爱国主义情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音乐也是感人故事的表达,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乐曲美妙动听,其中表达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音乐无国界,音乐带给人精神上的共鸣能够克服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达了渴望真理、寻求平等自由的思想。音乐教育能够通过其歌词、旋律等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陶冶学生情操,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4]。

三、音乐教育可以增长学生智慧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其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在音乐教育的艺术熏陶下,人们创新的灵感更多,灵感不会凭空而来,个人的知识积累也需要外界因素的诱发,才能产生更多灵感,而音乐就是其中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音乐教育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也增长了学生的智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年少时期非常痴迷于小提琴、钢琴等,并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其物理研究中,极大地启发了其科研工作,例如爱因斯坦受到艺术启示的追光实验[5]。

学校的音乐教育可通过介绍音乐创作背景、创作者的成长环境和生平事迹,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习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感性思维的不断提升。由于音乐能够促进思维的扩展,提高感官敏锐度,增强创新精神。因此,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雅艺术情操,使当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庸俗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长智慧、拓展思维,其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霍鹏飞,潘秀昀.发展健康校园音乐.助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艺术品鉴,2016(03):203-226.

[2]尚学钰.论音乐教育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J].教育艺术,2013(05):20-21.

[3]郝伊明.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11):04-13.

[4]谢萍,盛宏标.音乐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06):32-34.

[5]朱梅梵.音乐教育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06):864-867.

猜你喜欢

陶冶情操校园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