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音乐教育的研究
2016-02-02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刘 畅(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音乐教育的研究
刘 畅
(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我国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的体现,注重提升个人修养,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职业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华传统文化能促进职业音乐教育的人文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学习质量。
中华传统文化;职业教育;音乐教育
职业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学理念、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职业音乐教育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中华传统文化中大量关于教育的良好建议与看法,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与教学理念,与职业音乐教学的根本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1]。所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职业音乐教育中,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有促进意义的。
一、我国职业音乐教育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的敷衍、散漫。即便是在职业学校中,这类情况也未得到改善。学校对于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导致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完善的音乐教学,进而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足,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懈怠。
(二)音乐教育的设施设备不齐全
基于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态度,且由于学校教学资金有限,因此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设备都存在不齐全的情况。这为音乐教师教学造成了较大的阻力,无法带领学生很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尽管目前多媒体开始步入课堂,但对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
(三)音乐教学理念及方式落后
在大多数职业学校中,教师是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而忽视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需求及师生间的互动。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及方式在音乐教学中仍占主流,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学还是使用课堂讲课的方式。这种情况学生学习到的音乐知识根本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认知产生任何帮助。尽管音乐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放松、减压的途径、兴趣爱好,但学生对于音乐课始终无法表现出更多的热情。
二、有效改善职业音乐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了解到,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教学中,音乐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排在第二位。古人认为礼是外在的,而乐却是一个人内在的表现,是能够让大家彼此相同、相亲、相近的重要媒介[2]。“琴、棋、书、画”中“琴”放在第一位,也可表示古人对乐的重视。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音乐对于提升自身修养,促进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学校应该端正对于音乐教学的态度,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音乐教师也要注重提升自身音乐修养和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观点。在教学时,不要仅仅只完成音乐教学任务,要看到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与修养,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改善音乐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更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所以,音乐教学也应改变教学理念,将“教导学生”转变为“与学生做朋友”。音乐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沟通变得更容易。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对哪方面的音乐知识感兴趣,进而结合到教学任务中,实现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3]。只有先了解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以此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音乐教师还应“因材施教”,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现出自己的优点。
(三)将本土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语言和音乐形态。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应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语言和音乐文化的重任。在教学中除了要吸收各国各民族的多元音乐,还应加强本地方音乐的传承。福建作为一个语言丰富地区,方言歌谣、民歌及戏曲种类众多。
在教学中,我们在介绍民歌时,加入本地的节日、方言歌曲和畲族民歌。如:在介绍福州拗九节习俗时,加入拗九节的福州话歌曲《掼粥掼到厝门口》,福州话歌曲《金厝边、银乡里》;畲族山歌等。在介绍戏曲时,会带入福建各地方剧种。如闽剧、布袋戏、木偶戏等。使学生在了解音乐戏曲种类的同时,也了解到本地的风俗、音乐和戏曲文化。
(四)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校园活动、实践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承下来,其风俗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经济、生活,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我国的音乐作品中,有众多表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作品。如展现端午节文化风俗的歌曲《赛龙舟》、《屈原》、《绣荷包》、《龙船调》;展现中秋节文化风俗的歌曲《思乡曲》、《八月十五月儿圆》等。
在课堂中,我们结合不同节日,把节日的起源、风俗、歌曲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民族传统和文化。另外,节日时,组织学生排演节目,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端午节时,与社区的老人联欢,为老人表演节目、一起包粽子;中秋节时组织联欢晚会和游园活动,在欢歌笑语中赏月、品月饼,共度佳节。
(五)加入流行元素演绎传统佳作
时代在进步,人的价值观发生着变化,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改变。传统文化正在被年轻的一代人遗忘。如若传统文化不加以更新,将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传统文化精髓要想继承发扬,改变和包容必不可少。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将流行音乐和民族的传统相融合。这些新的音乐形式的出现,使人眼前一亮,年轻人更易接受,也能够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以阐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4]。职业音乐教育对于学生自我的音乐修养是有一定要求的。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提升自我音乐修养的重要性,让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修养,对于提升职业音乐教学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点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随着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日渐重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都受到冲击。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只有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将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成为不同且同样优秀的人。“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掘自己好的一面,发挥自己的优势[5]。在职业音乐学习中,教师更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帮助每个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点。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自我思考和学习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互结合促进的。在职业音乐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还应将音乐教学延伸在课堂外。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启发学生对音乐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进而提升自己对于音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我国音乐的认同感
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放在第一位。在职业音乐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接触的,学习的都是国外的音乐,如美国的现代音乐等。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始终没有很大的兴趣。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我国音乐的认同感较少,进而无法提起兴趣去学习,去了解[6]。职校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尽量结合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或地方音乐,让学生了解我国音乐文化,提升对我国音乐的认同感。
四、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观点都非常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是值得今天的教育体制深思的。作为培养内在修养文化,促进关系和谐的重要媒介,音乐教育是值得每个人重视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的观念与方式,重视发挥学生的优点;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音乐的魅力,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与感受力。
[1]吴庆军,翟翠娟.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等职业教育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13-116.
[2]张爱萍.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J].音乐天地,2016(04):4-7.
[3]田姗.荀子“乐论”对职业技术院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03):79-83.
[4]寿海.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80-82.
[5]黄东,翟翠娟.新常态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J]. 职业技术,2015(08):22-24.
[6]苏东成.如何更有效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音乐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3):111-112.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立项课题(项目编号:FJZJXH2015KT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