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唱剧在近现代欧洲的发展
2016-02-0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00
熊 晶(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浅析清唱剧在近现代欧洲的发展
熊 晶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本文首先厘清世界“近代”和“现代”概念的界定,接着回顾了清唱剧这一音乐体裁在近代之前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进入“近代”以后,清唱剧内容和形式所经历的变化,即从以宗教内容为主,转变为宗教内容与社会、历史题材并存,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清唱剧;近现代;博伊伦之歌
一、“近代”、“现代”概念的厘清
据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为19世纪中叶,这是由于此时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完成或迅速发展,促使了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全球范围的传播,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始孕育或初步发展。这时全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上的近代史阶段,已基本上到来。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一般学术界认为二十世纪初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世界范围内自由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本文基本沿用了上述关于近代史和现代史断代的界定,清唱剧在20世纪三十~五十年代出现了大量新作品,因此在下文中对清唱剧的探讨以十九世纪中叶为开端,至约20世纪上半叶结束。
二、近代之前清唱剧的发展历程简述
清唱剧(oratorio)一词源于教堂祈祷室。它一般没有戏装装、布景和舞台表演,叙述情节的任务常有一个叙述者担任。在演唱方式上,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并由乐队伴奏。其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但又有明显区别。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更突出合唱的作用。而清唱剧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内容复杂,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卡瓦列里作曲的《灵魂和肉体的告白》,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早期的清唱剧是需要舞台表演和布景化妆的。十七至十九世纪,清唱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茨、亨德尔、巴赫、海顿、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都创作了丰富的清唱剧作品。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Oratorio Latino),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但这种清唱剧到十七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被称为通俗清唱剧(Oratorio Volgare)。之后的清唱剧,多采用本土语言,如许茨和巴赫的受难清唱剧,都使用德语歌词。
三、清唱剧在近现代的发展
近代之前的清唱剧,一般以基督教和圣经的章节为主要内容。而进入近代以来,作曲家除了用清唱剧表现宗教内容外,还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且清唱剧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下面,笔者以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为例,简述清唱剧在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一)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斯特拉文斯基于1927年在瑞士创作的歌剧式清唱剧,并在法国首演,台本由法国著名的先锋戏剧倡导者,剧作家科克托(Cacteau)依据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原剧进行创作改编。《俄狄浦斯王》被斯特拉文斯基本人称为是“歌剧——清唱剧”。
这部作品中“歌剧”性质的体现有:其一,使用了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这其实与清唱剧早期的形式是一脉相通的,如上面所述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告白》中,就要求演唱者身着戏服表演。这种复古的做法也符合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其二,作品内容为古希腊神话故事,并非宗教或圣经内容。这部作品中“清唱剧”性质的体现有:设置了地位显著的“叙述者”,且合唱所占比例较高。
(二)奥尔夫《博伊伦之歌》
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所作的《博伊伦之歌》(Carmina Burana)首先作为舞台剧于193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之后作为清唱剧单独演出。全剧有着“独唱、合唱、乐队伴奏和魔幻场景而作的世俗歌曲”等各种形式,也是20世纪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之一。《博伊伦之歌》又称“布兰诗歌”,在十三世纪的一本诗集的手抄本中被人发现。这部作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的诗集,是由修道院里一些“不守清规戒律”的修士、行脚僧们用古德语和拉丁文写下的。诗歌赞美食物和欲望,享受美酒,再现人性和情感,语言是清晰而富于表现力的,再现了人的天性和情感;它讲诉了人生的挫折和命运的坎坷,赞美了美好的爱情和甜蜜的生活。
《博伊伦之歌》由三个部分,25个乐章组成。其三部分分别是:1.春天,2.小酒店,3.爱情。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的含义在遥远和合唱的男女之音交替出现,如时间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小酒店”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假声男高音,描绘一个醉生梦死的世态;“爱情”为其第三部分,歌颂爱的欲望的宣泄和爱的悲伤,和简单直白的对情欲的歌颂。在新古典主义的的影响下的作曲家奥尔夫,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博伊伦之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起来。
从清唱剧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与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清唱剧相比,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从以往表现对神的敬仰,转为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三)前苏联的清唱剧
前苏联时期也诞生了大量如清唱剧和康塔塔之类的大型声乐作品,早在十月革命十周年时,八位青年的作曲家合写了一部合唱、独唱和乐队的作品《十月的道路》,被称为"第一部苏联清唱剧”,最出色的是达维坚科的两个合唱“市街热闹起来了”和“第十俄里”。
肖斯塔科维奇的众多声乐作品中,最突出的是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这部清唱剧反映的是苏联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贡献,歌曲形式与其他声乐形式相穿插,雄伟性与抒情性相结合,这部清唱剧因其不同以往的题材,是新型清唱剧。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清唱剧更多,如:清唱剧《七个,他们七个》,为男高音,混声合唱团和大型管弦乐队op.30(1917/18);为两个合唱团,管乐队,手风琴,打击乐器和管弦乐队的清唱剧,为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op.74(1936);《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女高音、合唱团及乐队而写的清唱剧op.78(1938/39),选取同名的电影配乐并作修改;《繁荣吧,强大的国家》,为纪念十月革命30周年而创作的清唱剧op.114(1947);清唱剧《保卫和平》op.124 (1948)。其中《保卫和平》于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纵观前苏联的清唱剧,其特点是清唱剧的内容主要用于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如庆祝十月革命顺利、表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庆祝二战胜利等方面。在音乐方面,基本沿袭了苏联时期音乐的共性特点,在清唱剧创作技法层面基本没有大的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近现代以后,清唱剧内容和形式都经历了发展和变化,其中内容方面的变化较大,即从以宗教内容为主,转变为宗教内容与社会、历史题材并存;形式上的变化相对较少,但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中,对戏装、化妆和舞台布景的使用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复古的特点。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博里斯·施瓦茨(Boris Schwarz)[美],钟子林等译.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1917-1970).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格劳特,吴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熊晶(1992—),女,湖北荆州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