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主要特征
2016-02-02白殿凯
白殿凯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客家山歌的主要特征
白殿凯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客家山歌的歌唱者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而且歌唱随兴,即事感怀,即时感悟,往往一曲多词,词随情迁,反复吟唱。客家山歌是含蓄智慧而充满诗意的,常常有一种朦胧美和留白的意境。
地域;意境;诗性智慧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小类,被认为有《诗经》古风的自然淳朴之音,有汉族歌曲活化石之称。自南北朝以来,南下的客家人用自己的方言和朴素的语言及生活内容创造了不少山歌,因为是客家人,并且他们生活环境经常面对的是大山,自然称为客家山歌。
从地域上说,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所以,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一些客家人聚居地,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客家人中较为流行。
客家山歌的歌唱者没有经过什么专业训练,而且歌唱随兴,即事感怀,即时感悟,往往一曲多词,词随情迁,反复吟唱,于是显得自然流畅,词曲能融在大自然的情境及生活节庆的日常中。具体地分类,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客家山歌的产生是因为山区的客家男女在过去的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唱歌就成为他们劳动之余放松和排遣的娱乐,加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环境、男女之间在青春时期没有太多社交的机会,山区生活环境压抑、枯燥,劳动和行路时,人不自觉地会用简单的歌声来排解。所以客家山歌又分为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型;男女交流调情类的情歌;男女一方唱给另一方的戏谑性诙谐歌曲,类似斗歌。于是乎客家山歌通常是通俗易听懂的,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即时的信息传递,加上唱山歌的人文化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客家山歌曲调简洁单一,歌词简单重复,以当地的客家话为主。因为客家话有自身的特点,所以也赋予了客家山歌的一些不同特点。
客家话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话的语法,这在山歌里也是常见的。如“盲曾食朝就入山”这句山歌里的“食朝”,意思就是“吃早饭”,但是,没有宾语“饭”字,被本来是定语的“朝”字代替了。如果将这句改成“没吃早饭就进山”,意思是一样的,而客家山歌味道全没了。[1]
除了语法外,歌词中的方言俚语、谚语俗语、惯用语等口头语信手拈来,比如这首撩妹的山歌:“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核唔圆”是核不圆的意思,“哑子”是不说话的意思。
客家山歌也会用到一些诗歌中的手法,像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铺陈、烘托、故问、借代等。以这首客家山歌为例:“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麻石心肝都想碎,铁打眼珠都望穿。”可以找到八种修辞手法。开门见山的直叙;重复用到“想”、“一”的反复;“一天又一天”到“一年又一年”是铺陈;三四句是对偶句;用“心肝”、“眼睛”借代主人公相思的心理、生理状态;将“想”这种精神活动用“刀割”、“针扎”来比拟;“心想到碎”、“眼望到穿”是夸张手法。
短短简洁的两句山歌里,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运用了诗歌的各种手法,将通俗的生活内容描写的充满诗意。
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人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创造的一个名词,他在考察了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之后发现,无论是神话故事、寓言,还是歌谣,都存在着一种与哲学家的理性智慧不同的诗性智慧。[2]
客家山歌是含蓄智慧而充满诗意的,常常有一种朦胧美和留白的意境,这便是其智慧的所在。真正的含蓄与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部分,是一两千年来劳动人民不停地锤炼语言的结果,当然也是智慧的结晶。尤其在表达情爱的客家山歌上,那种欲言而止充满暗示的歌词,像美妙动人的情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热烈而质朴的表达,仍不失诗意,反倒带着率真与细腻。
像所有的艺术品一样,客家山歌也有意境美。这是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除了歌者自娱外,也给听者一种精神上整体的愉悦,如沐春风、如临其境。
然而,客家山歌因为现代生活的冲击,它的继承也成为一个问题,不过笔者倒觉得它与现在流行的Rap和Hiphop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有即兴的性质,而且门槛低,随口能唱,并且每一位歌唱者都可以原创,我想,这就是原生态的山歌最平易近人的地方,如果能有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并且与旅游文化等元素结合,相信客家山歌这种诗与智慧的民间艺术体裁不会因歌唱者的老龄化而变成“活化石”。
随着客家山歌的保护与拯救,客家山歌也有了些其它的特征。首先,经过整理与纪录的客家山歌与即兴口语式的山歌相比,更有了文学性和诗歌的特点,而且和视频结合,有更丰富的情景和观赏性。其次,客家山歌与舞蹈、服饰、客家文化的结合也使其艺术表达更加丰满,客家山歌的附着性也大大增强。
[1] 胡希张.客家山歌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1.
[2] 高小康 主编.刘晓春,王维娜,揭英丽 著.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