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二类调查新旧操作细则对比分析及若干问题探讨
2016-02-02王剑武何欢张瑜飞何伟平宋盛
王剑武 何欢 张瑜飞 何伟平 宋盛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二类调查新旧操作细则对比分析及若干问题探讨
王剑武 何欢 张瑜飞 何伟平 宋盛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浙江杭州 310020)
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原“操作细则”和新“技术细则”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者不同点,同时讨论了一类清查与二类调查数据衔接问题、无抽样控制县总体蓄积量修正问题、与国土地类衔接问题等。
二类调查;新旧操作细则;对比分析;问题
1 前言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1]。
浙江省上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制定于2004年,至今已有12年,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省林地“一张图”建设、双增目标考核、林业绩效考核、林地变更、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工作的展开,在原操作细则指导下的资源数据已不能满足要求,迫切需要修订新的二类调查操作细则并及时展开二类调查工作,因此新的二类调查操作细则应运而生。新的技术操作细则衔接了国家、省一类连清操作细则、林地变更操作细则等技术规程,同时吸收了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改进了调查手段,提高了调查效率和精度,从而使之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 原“操作细则”不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要求
原“操作细则”对于规范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调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林业指导思想也实现了从“传统的木材永续利用”到“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转变[2],特别是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普及,原“操作细则”已不适应新形式下林业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类划分不统一
林地分类与《森林法》及其《森林法实施条例》不完全适应,也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地类划分系统以及国土地类划分系统不太一致。这种因地类不一致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对各种调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也容易引起混乱。
2.2 对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未提出硬性要求
受当时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对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出硬性要求。近几年,随着各项林业工作的展开,林业各部门之间数据各自成一套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完全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以此为载体将林业各部门数据整合成“一套数”、“一张图”,这对今后林业部门各项工作展开有着很大的帮助。
2.3 与森林分类经营的联系不太密切
原“操作细则”虽然涉及了森林分类经营问题,但从调查内容、调查精度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出森林分类经营的精神。特别是近几年,在森林分类区划、公益林保护等级区划界定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开拓性工作,需要在规划设计调查中体现出来。
3 新“操作细则”主要修改内容
3.1 小班界线区划
从原细则规定的航片估测法、卫片估测法改变为先室内遥感影像判读,再到实地复核修正小班线、林带树带线;同时将遥感影像分辨率要求从原来的优于10 m提高到优于2.5 m。
3.2 调查承担单位资质
对调查资质等级,将原来的需委托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调查单位承担改为丙级,但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自行组织调查,应聘请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技术指导。
3.3 信息系统建设
将原来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改为必须以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规定按照《浙江省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规程》执行。地理坐标系统一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CGCS2000坐标系)。
3.4 抽样控制及精度要求
应抽样控制调查的县级行政单位活立木蓄积量从200万m3提升为300万m3。精度要求以活立木蓄积量大小区分,大于800万m3的县级行政单位,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分别要求达到95%和90%;300万~800万m3的县级行政单位,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分别要求达到90%和85%。
3.5 地类划分
(1)将林地作为一级地类;二级地类分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迹地、宜林地8类;三级地类分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特殊灌木林地、一般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迹地、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其它宜林地13类。
(2)对二级地类做相应调整。去除“有林地”二级地类,“乔木林地”和“竹林地”为二级地类。把原乔木林中“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归类到灌木林地。把原红树林按乔灌属性分别归类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
(3)对灌木林名称做了更改。把原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更名为“特殊灌木林地”,其它灌木林地更名为“一般灌木林地”。
(4)更改了未成林造林地的内涵。去除“未成林地”二级地类和“未成林封育地”三级地类,“未成林造林地”为二级地类。把待补植的造林地(包括未到成林年限待补植的人工造林地块;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标准,经补植可成林的造林地),归入到未成林造林地。
(5)更改了无立木林地的内涵。去除“无立木林地”二级地类,把原“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新增的“其它迹地”(灌木林经采伐、平茬、割灌等经营活动或者火灾发生后,覆盖度达不到30%的林地)归并为“迹地”作为二级地类。
(6)宜林地内涵扩大。把原无立木林地中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其它无立木林地以及原林业辅助生产用地归入到宜林地。把宜林地划分为“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其它宜林地”。
3.6 森林(林地)类别
(1)细分森林(林地)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分为重点公益林(地)、一般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
(2)调整事权等级划分。将公益林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其它,其中其它级公益林为新增级别。
(3)调整公益林保护等级划分。由原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改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划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保护等级。
3.7 土地权属
为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将集体林地细分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
3.8 优势树种(组)
小班内蓄积量最大或株数最多(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的树种(组)为优势树种(组),取消了原细则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组)为小班(细班)优势树种(组)的规定。
3.9 起源
原细则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三类,现改为先分天然和人工两个大类,再将天然细分为天然下种、人工促进、萌生三类;人工细分为植苗、直播、飞播、萌生四类。
3.10 森林群落结构
为了与一类连清技术操作细则相衔接,将森林群落结构中的复杂结构改为较完整结构。
3.11 小班去细班化,林带小班化调查
为与林地落界和林地变更调查相衔接,满足林地“一张图”建设中图班和数据的一对一要求,小班调查不记载细班,林带按面状要素调查小班记载表。
3.12 对检查数量提出明确规定要求
检查作为控制监督外业调查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新细则中规定县级专职检查组正常检查的工作量应不低于二类调查林地面积的5%,并且小班、林带、树带、四旁树调查户的个数检查比例也应在5%以上。省市联合抽查,抽查面积不少于调查林地总面积的1%,并且小班、林带、树带、四旁树调查户的个数检查比例也应在1%以上。抽样样地个数不少于总个数的10%(其中70%为乔木林竹林地测树样地,20%为其它林地样地,10%为非林地样地)。
4 新“操作细则”主要增加内容
4.1 明确了调查范围
为了与省、市两级数据的汇总无缝对接,明确规定了县级行政界线范围统一采用林地落界确定的行政界线。
4.2 增加了林地管理类型调查因子
为厘清狭义林地和非狭义林地面积比重,本次调查增加林地管理类型的划分,狭义林地分为共同认定林地、国土未认定林地、土地整理林地3类,非狭义林地分为农田地和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上林地2类。增加了林地管理类型统计表,在表中通过林地管理类型不同来区分林业用地和非林业用地地类相同的问题。
4.3 其它调查因子增加
为向社会各界提供全省林业生态的现状,本次调查在保留传统调查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森林生态状况调查因子[3]。主要有:树种结构、灾害类型、灾害等级、森立健康、林地保护等级、林地质量等级、立地质量等级、交通区位等调查因子。
5 相关问题讨论
5.1 一类清查与二类调查数据衔接问题
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是二套单独的调查体系,各自技术标准、实施时间以及成果应用都不同,因此各地“两套数”问题普遍存在。但是,不管在方法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毕竟调查的对象都是森林,如果调查范围一致的话,其主要的资源数据应该大体一致[4],比如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因子。我们知道一类清查以样地实测为主,二类调查以实地目测为主,再加上其它一些非技术因素,在面积、蓄积等主要资源数据上,二者的数据必然有差距。为了解决“两套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曾伟生等人提出的大样地调查方案[5],以此来实现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之间的衔接。该方法结合了两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既保留了一类清查林分数据精确,总体统计数据有精度指标控制的优点,又保留了二类调查以小班为调查单位实地区划,反映空间信息能力强的特点。
5.2 无抽样控制县总体蓄积量修正问题
新细则规定活立木蓄积量300万m3以上的县应进行抽样调查,届时由小班蓄积量汇总计算的林地面积、总体蓄积量与总体抽样调查方法计算的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进行比较,以此来控制小班调查数据。但对于活立木蓄积量在300万m3以下的县,笔者认为也应进行小班数据质量控制。由于浙江省每年进行省级样地监测,因此可以得到分年度分县的抽样调查数据,但是分县省级样地数量偏少,以此来控制小班数据不能满足85%以上的精度要求,如果再进行样地加密,时间和资金等都不允许。而线性回归显著性检验显示[6]:系统抽样的样地和对应小班的单位蓄积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主要因子y(系统抽样调查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与辅助因子x(小班调查的单位蓄积量)的一元一次回归关系,即y=a+bx。而回归估计所需样地数与系统抽样调查相比可大大减少,具体样地数计算公式为N=[tα·c/E]2·(1-r2)[7],r值为主要因子与辅助因子间的相关系数,r值越大则回归估计的效率越高[8]。因此,可以结合已有的省级样地监测数据,采用回归估计控制小班调查的总体蓄积量,同时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对每个小班数据进行逐个检验排查,对有问题的小班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蓄积调整。
5.3 与国土地类衔接问题
由于国土部门、林业部门对林地的认定标准、调查方式存在差异,两部门关于林地的调查成果在面积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通过两部门数据对比分析,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一是国土部门和林业部门均认定为林地;二是国土部门单方面认定的林地;三是林业部门单方面认定的林地;四是国土部门和林业部门均认定为非林地。
根据以上四种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国家林业局的处理意见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于此次二类调查增加林地管理类型因子,具体填写时按以下办法处理:对于第一种双方共同认定的林地,地类一致,林地管理类型填写共同认定林地,其中林地上的耕地垦造单列,林地管理类型填写土地整理林地;对于第二种国土部门单方面认定的林地,经现场调查核实现状为林地的,重新划入林地范畴,林地管理类型填写共同认定林地;对于第三种林业部门单方面认定的林地,经现场调查核实,如是非林地,则剔除林地范围;如是林地,依据实地情况,林地管理类型填写时先区分林地基本属性,狭义林地填写国土未认定林地,非狭义林地分别填写农用绿地、城镇绿地、村庄绿地、交通绿地、水利绿地、其它绿地。
[1]陈雪峰,唐小平,翁国庆.新时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新思路—浅谈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修订[J].林业资源管理,2004,(1):9-14.
[2]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戢建华.对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技术特点和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9,(5)∶106-109.
[4]曾伟生,周佑明.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4)∶8-11.
[5]曾伟生,程志楚,夏朝宗.一种衔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的新方案[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4)∶8-11.
[6]北京林学院.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204-232.
[7]刘羿,向新年,刘安兴.控制二类调查蓄积的方法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5)∶535-539.
[8]毕庆雨.森林回归估计抽样调查[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1,6(2)∶94-104.
Analysis of contrast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working specifications,and discussion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Jianwu,He Huan,Zhang Yufei,He Weiping,Song Sheng
(Zhejiang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re,Hangzhou 310020,China)
Analysis contrastively new and old operation rules of forest resources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and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and propose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new and old operation rules;analysis contrastively;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S757.2+7
B
1004-7743(2016)04-0034-05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