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机制作用于生理机制中的歌唱训练

2016-02-02李艺璇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

刘 晶 李艺璇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心理机制作用于生理机制中的歌唱训练

刘 晶 李艺璇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歌唱训练过程不仅是歌唱技巧的练习,还包括了歌唱者心理机制的运用。本文提高歌唱训练的训练效果为目标,阐述了歌唱训练中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的各自地位及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歌唱者的情绪与情感、性格、意识等心理机制要素对歌唱训练的影响,论述了在歌唱训练中强化心理机制训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歌唱训练;心理机制;生理机制

歌唱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充分利用了人的生理构造和功能,抒发人的情感和志向,正如古人所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歌唱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为了使歌唱者全面掌握歌唱艺术的精髓,在歌唱训练中,应当以歌唱艺术的特征为依据展开教学,在注重发声技巧训练的同时加强生理机制方面的能力培养。

一、歌唱训练中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一)生理与心理的辩证机制

歌唱是人用声音来表现思想与情感的活动。一方面,声音是一种物质性运动,通过个体的生理机制而形成;另一方面,人的思想与情感体现着人的情绪和意志,这都属于个体心理机制层面上的内容。可见,歌唱艺术既离不开生理机制也离不开心理作用,它是生理与心理辩证统一的结果。因此,如果只有生理机制的作用而无心理机制的驱使,歌唱者的嗓音只能产生空洞而平淡的声音,它是毫无表现力与说服力机能音响,是纯粹呆板的声音流动,与艺术无关。同样,如果只有心理机制的参与而无生理机制的表现与传递,歌唱者的情感则会有内容而无形式,无法作为有形的声音传出并传入听众的耳朵。

(二)训练时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尽管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是歌唱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然而在歌唱训练中两者并非不可分割,在训练中通常会阶段性地侧重某一种机制。具体来说,在歌唱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歌唱技巧十分薄弱,生理机制训练成为最主要的训练内容,呼吸、发声、吐字、咬字、情感表现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歌唱技巧之后,则会不断重视心理机制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可以避免学生走上纯技巧演唱的误区,使他们学会真正的歌唱并不断提高歌唱水平。

(三)生理与心理机制结合的实践意义

歌唱实践与歌唱训练实践表明,歌唱中的生理机制问题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例如歌唱中的肌肉运动,当歌唱者带有消极情绪时,肌肉活动会失调,若歌唱者及时对情绪进行了调整,则肌肉活动会恢复正常甚至进入最佳状态,所以良好的心理机制能够促进声音技术的提高,能够解决生理机制方面出现的问题。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心理机制获得解决,并非所有歌唱训练中的声音技巧问题都与心理机制有关,应当重视实际的声音技能训练,这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如果在歌唱中的局部机体运动不熟练,反复练习才是提高的唯一办法。由此可见,歌唱训练是由心理机制训练和生理机制训练共同构成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较好的训练结果。

二、心理机制对歌唱训练的影响

(一)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情绪与情感都属于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它们都是由一定的生理条件产生的,并表现为某种全身心的体验,例如个体的愉悦、喜爱、恐惧、愤怒等心理机制。情绪与情感一旦生成,它们不仅对个体的大脑产生影响,即心理上的作用,而且会对身体即生理形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在某些身体部位中有具体表征,相应地,人们的心理体验和生理变化能够在总体上反映出情绪与情感变化的性质、能量及程度。喜、怒、哀、惧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也是歌唱者的主要情绪,这些情绪能够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歌唱者的发声,不仅如此,即使歌唱者的发声没有问题,然而如果在歌唱中心绪不宁,则无法准确拿捏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情绪与情感,这不利于达到应有的歌唱效果,这是心理因素抑制歌唱发挥的典型例子。

当然,情绪与情感作用并非都是消极的,其原因是情绪情感也会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情感给歌唱者带来积极的身心体验,其活动能力会因此而增强;相反,消极的情绪情感给歌唱者带来消极体验,其活动能力会因此而减弱。具体来说,个体的情绪与情感会引起歌唱者机体内部的一系列反映,包括心跳的速度、血压的高低,呼吸的深浅与快慢等,这是对歌唱造成影响的直接因素,与此同时情绪也会影响到个体内外分泌腺的分泌状况变化,这会对歌唱者造成间接影响。作为人体的一个整体性运动,歌唱运动受制于人体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脑皮层借助于内在感受、听觉、视觉、听觉等影响着歌唱者的行为;另一方面,高级神经系统会对歌唱者发声器官的各类歌唱运动进行协调和控制。所以,歌唱者的情绪与情感会影响到高级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并进而影响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最终影响歌唱行为。

(二)性格的影响

人人都有相对独特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性格,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成长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和稳固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除性格外,个性也表现在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能够对个体的心理活动形式产生影响。在歌唱训练中,有的人性格外向,自信活泼,在课堂和舞台上表现自如,容易找到较好的歌唱状态,本身具有的技术能力可以得到应有的展示;也有的人容易拘谨胆怯,演唱训练时因消极情绪放不开,训练中无法展示其固有的技巧水平,可见性格上的差异会对歌唱训练产生一定的影响。广义的性格还包括个体的气质,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即心理过程速度、强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在心理学上,人类主要有四种气质,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内心,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较为外向。事实上,大部分人通常同时具备多种气质类型,只是在比例分配上有所差异,属于“混合型”,因此,歌唱者在初次登台时都避免出现紧张情绪,其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性格的原因,每个人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有些人一两次便能克服紧张情绪,而有的人则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意识的影响

按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是意识层、潜意识层以及无意识层。在歌唱训练中,人体大脑通过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种方式实现指挥歌唱行为。就意识控制而言,一方面它包含着目的性,例如歌唱者在处理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等时心中有一个基本的目标,然而另一方面,歌唱训练中身体器官和肌肉的反应是通过大脑生成的思维的再作用实现的,因而这些反应往往较慢。与意识控制相比,潜意识控制有所不同,它是歌唱训练中的不自觉的行为,它促使歌唱者的肌肉活动按照特定的运动轨迹运用,一个相应的机制逐渐形成,可以说,潜意识控制的目的性较弱,同时其控制下的反应如非条件反射般迅速、及时。歌唱活动是不同动作组合的过程,歌唱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做好各种不同的活动,而个体的意识作用是有限的,只能对有限的动作进行调节,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就必须借助于潜意识控制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歌唱训练的目标。因此,在演唱训练中要对意识方面的机制和特点有正确认识,恰当地处理好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既相互促进有彼此制约的关系。在歌唱训练中不同歌唱者的表现千差万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意识状况的不同造成的。有的歌唱者在歌唱训练中由于精力分散或情绪紧张,潜意识控制机制受到破坏,加之肌肉紧张,使预交动作的完成变得更加困难,以此,在练唱训练与歌唱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潜意识识控制能力的培养。

三、歌唱训练中心理机制的训练

(一)强化“表象”能力的培养

所谓歌唱的“表象”,指的是歌唱者在歌唱中再现的其在日常生活里认知和感受过的人与事物的映像,它是歌唱者在歌唱中心理反应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象有利于提高歌唱者的歌唱水平,因此要注重歌唱者表象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培养歌唱者感知外界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使生活、社会以及身边的现象能够走进其心灵深处,增加知识和阅历,丰富情感与体验,从而为其演唱训练中形成活泼生动且富有魅力的表象打下基础;第二,由歌唱表象的定义可知,深厚的感知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所以要重视歌唱者对歌唱的认知水平及其深度的提升;第三,,从不自觉地生成表象到有意地引起必要表象是演唱表象发展的重要过渡。是体现表象能力高低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对歌唱者掌握各种形态的表象进行训练,提高其主动引起不同表象的水平。总之,教师要在歌唱训练中积极地、有计划地鼓励歌唱者想象和引入与歌唱相关的人物、事物和情境,引导他们养成注重观察生活、自觉提高表象能力的习惯,从而使其演唱更加准确、更加饱满。

(二)利用“知觉”把握歌唱整体表现

声乐与人们对歌声造成的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的反映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因而又被称为“听觉的时空艺术”。与感觉十分类似,知觉同样直接反映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然而它反映的并非事物的个别属性,相反是一种整体性反映,包含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多重属性,可以说,知觉是更高一层的感觉,是感觉的深入,人们只有借助于知觉才能够完整地认识事物。在歌唱训练过程中,歌唱者对发声的认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朝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歌唱者对发声的分析能力认识,二是歌唱者对发声的综合能力的认识,即对歌唱的认识。歌唱的知觉包括声音共鸣的知觉、呼吸的知觉、吐字的知觉、表演动作的知觉以及情绪和情感表现的知觉等。歌唱知觉的形成是歌唱者对歌唱的反应深于发声的感觉,它是对歌唱发声认识的深化,是歌唱者的高级感性认识,是个体大脑分析活动与综合活动的成果。所以,在歌唱训练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知觉”的作用,使其促进歌唱者有效调控歌唱的整体表现。例如可以借助于歌唱者对时间的知觉,使其在歌唱训练中精准唱出延音节拍的时值和其他各类复杂节奏。又如,可以借助于距离的知觉,使歌唱者对深呼吸位置与发声位置、共鸣位置之间的距离进行感知,从而为呼吸、发声、共鸣找到一条恰当的路径。再如,通过歌唱者对运动的知觉,引导他们对滚动的气息和声音在腔体内壁形成的“触摸运动”进行感知,从而促进气息和声音的流动,提升歌唱者对律动美感的表现能力。

(三)激发歌唱者个性表现

如何处理一首歌的歌唱细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歌唱者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完成,这是由歌唱者的不同个性造成的,他们对同一首歌曲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在歌唱艺术里,歌唱者自发性的个性表现永远值得推崇,这也应当成为每个歌唱者的自觉追求。个性是艺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在歌唱训练过程中,应当加强歌唱者个性的自发表现,而非训练那些和个性无关的且死板的机械性技能。歌唱者的嗓音是其个性的外部形态,在歌唱训练时应当充分尊重歌唱者的嗓音特色,并以之为切入点促进其个性的自觉追求,而现实中一些歌唱者没有个性自发表现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尚未熟练掌握歌唱技艺的训练者,因而教师应不断提醒自己,在歌唱训练中对歌唱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他们对歌唱的浓厚兴趣,使其主动发觉自己的个性并敢于自我表现。因为歌唱是歌唱者自我表现的重要形式,所以自发性、专注度、喜悦程度等将会对歌唱状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歌唱者的情绪较为喜悦和兴奋,其嗓音功能就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相较于计划地“置放”某个音、有意的气息控制、烦琐的技巧使用、刻意的肌肉控制等措施,积极的态度更有益于获得较好的发声质量。总之,教师要按照上述经验,是歌唱者对歌唱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感受,注重个性表现,努力进入最佳的嗓音状态。

(四)强化临场训练

对于歌唱训练来说,使用钢琴在琴房训练是较为普遍的选择,然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琴房空间较窄,与空间广阔,面对大量观众与评委的歌唱表演舞台之间的差别较大,歌唱者在两种场所中的心态也因此有很大差异,因而许多歌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且无法达到应有的歌唱水准。所以,在平时的歌唱教学中,要加强临场训练,在注重提高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同时尽可能地选用合适的训练场所,还可以请一些观众和评委对训练过程进行观摩。借助于临场训练,不仅能够使歌唱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断熟悉登台演唱的空间、音响、场下观众等,而且有利于不断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当他们在面对较大空间、复杂环境以及各类干扰因素时能够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

结束语:

心理和生理是歌唱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决定了心理机制训练和生理机制训练应当成为歌唱训练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方面,生理机制方面的训练是传统歌唱训练较为关注的内容,学生通常能够熟练地掌握呼吸、发声、吐字、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心理机制训练相对不足,由于对歌唱者情绪与情感、性格、意识的关注相对不足,使歌唱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在歌唱训练中,应当将心理机制训练和生理机制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重措施有效发挥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贺星.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

[3]沈金华,宗莉加.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素质成因及矫正[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第一作者:刘晶,男,汉族,籍贯:山东,职务:讲师,毕业院校:曲阜师范大学,现在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李艺璇,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鹿泉市,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师范方向学生。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
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注学生心理 精心设计作业
心理机制架构下的物理作业设计与研究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化妆品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