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普通话背景下字和声的观念

2016-02-02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吕 鹏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0)



福建普通话背景下字和声的观念

吕 鹏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0)

【摘要】声乐教学中,字声观念的改善是一项基本能力。本文从歌唱语音和声腔关系中,从歌唱的字和声的共性与个性中,对福建这一特殊性地域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在改变字声观念,克服声乐初学者在歌唱训练中种种干扰,结合歌唱状态下的字声要求上,力求对歌唱的表现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字声的辩证关系;字声观念; 共性和个性

一、字和声的辩证关系

字和声是歌唱的两个方面,既独立又相互影响,二者互为前提。

(一)字和声在声乐作品中是词和曲的关系。

词是歌唱的内容,曲是表现的形式。词和曲有双重感染力。字,在歌唱中是内容的符号表示,字要披上声音的外装,声中有字,字中有声。声,是发声,也是共鸣,是字的通道和表达。字讲究“型”,声为字的“型”铺垫。

(二) 字和声是歌唱审美的两个方面。

在歌唱中,字和声是审美的两个方面。歌唱不同于乐器,乐器只要声,而歌唱还兼容字。记得在一次演出后,一位二胡教授说我的歌唱语言清晰感人,曲调优美动听。这一评价对我影响很大,让我知道歌唱不仅要把声音表现好,还要使歌唱语言清晰易懂、亲切感人。字和声有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好的声音既能使出字流畅清晰,又能带来美的享受。声为字服务,为清晰的语言创造美妙的声音。在歌唱审美中,从发声的稳定性出发,在调整深呼吸正确发声的前提下调整共鸣,最后把字“放到”哼鸣通道里进行共鸣,做到“声里有字,字里有声”;同时也可以用清晰的字来检验发声、共鸣的效果。

(三)气、声、字相互依存发展。

字的清晰可以检测腔是否大小适当,声的舒适圆畅又为字的清晰感人做好铺垫。“上气不接下气”,告诉我们,在调整歌唱的气息的时候,要以舒服均匀为标准。练声唱歌句子起音不能有“刺头”,这样容易漏气。好比往水里沉东西,“扔”就有溅水和溅水声,平放水面再松开,下沉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咬字吐字不影响发声。不管什么字、高音或低音,发声点不变,通道状态不容破坏,用变化受力面积而不是压力来影响压强,从而控制频率的变化来进行歌唱。闭口音小,开口音大,容易破坏歌唱受力面积,进而破坏歌唱支点的稳定性,因此,依字行腔是有它的缺陷的。重新审慎依字行腔和以腔行字,对培养字正腔圆的演唱是有好处的,因为嘴巴只解决字的问题,发声的解决依靠的是气息和声带的做功。

二、字声观念的辩证结合,是歌唱的审美的需求

保持地域特征的各种演唱门类的歌唱,同时也要以语言为纽带,获得听众的共鸣与美的享受。

(一)字声观念的共性

有人说,只有字“正”了腔才会“圆”。从今天的审美看来,字“正”了,腔未必就“圆”。但是,字不正,腔难圆;反之,腔“圆”了,又为“正”字铺垫了道路。“字正”对于我们来说,只要遵循普通话的发音规则,克服区域方言的观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适应共同的要求的;而“腔圆”却有着时代的气息,它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

字的高度准确、清晰是声乐艺术表现的最基本单位。由于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更新和欣赏水平的提高,社会改革开放与网络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都决定了原始的民歌小调、山歌、号子已不再适应当前人们的社会音乐文化发展和人们音乐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借鉴西洋唱法,体现民族特色的新的歌唱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二)字声观念的个性

出字的技术要求语音(包括元音和辅音)发音的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准确。字形上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型”。不仅要掌握字音的局部结构特点,还要掌握字音整体的运字行腔方法。我曾经比较过昆曲唱腔和京剧苟派唱腔对字的不同处理。京剧注重夸张字头(包含声母和介母)来突出语言的个性,而昆曲却轻含字头,重视母音的圆、长。从力度感上可以对比到“字头”的作用。字头的轻重、长短都会影响到演唱的着力方法和演唱风格。咬字吐字的过程的各个环节没有交代好,是歌唱的难点。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对语音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因而对字音和声腔的色彩观念也是不一样的。语言习惯或者说语音观念直接影响歌唱其它技术的发挥,比如闽侯人读ü、i着力在喉,未用双唇这一问题,歌唱中就会影响支点和发声方法的正确运用。人们歌唱的吐字在一定程度上受日常讲话习惯的影响,甚至制约的,所以要反对可能影响他歌唱的错误的讲话习惯。虽然人们提倡唱歌时的吐字要像说话那样清晰、亲切,但如果真用说话时的发声、吐字去唱歌,就会失诸“有字无声”,自然就不能满足歌唱审美的发展要求了。

三、探讨字声观念的意义

探讨福建普通话背景下字声的观念因素,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歌唱水平、改变歌唱观念和提高普通话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歌唱观念观,使中国的歌唱为外人所接受。通过对“腔”和“字”的梳理,对“字正”和“腔圆”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可以找到解决歌唱语音观念和行腔观念问题的途径,并结合歌唱文化审美观念的地域性特征,能够帮助揭示各种唱法的内在联系。

本文是为了解决影响人们歌唱观念的问题,做一些小小的努力。说话是说话的语言,歌唱不同于说话的语言,歌唱的语言要受旋律的影响,受乐音频率高低的影响,既要清楚又要美化;我们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地去接近语言,把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以表达歌曲的内容。

由于“腔圆”是可变的这一观念,因此民族唱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能体现字正与腔圆的高度统一的唱法才是最科学的唱法。歌唱风格的体现,关键因素在于曲调本身,对语言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只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同语音观念下的演唱才能分解出服务于演唱的不同的发声习惯、呼吸方法和共鸣方式。因此,融合多种唱法的优点,创造更科学、更完美的演唱体系才是以中国汉语语言为基础的中国声乐发展的前进目标。

我们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同时,不妨也多借鉴些象昆曲之类的戏曲唱腔。好的戏曲本身就具备了地方特色的语言的“正”与地方腔调行腔的“圆”的统一在语言上更加真切,更容易比较。人们的审美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因此,追求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的演唱是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2007.4.

作者简介:吕鹏(1969—),男,汉,福建周宁;本科,硕士,讲师,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专业;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和演唱、歌唱语言语音学;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