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2016-02-02郝清杰

伦理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伦理学价值观核心

郝清杰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郝清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扬弃和吸纳,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的理论整体。深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伟大的事业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中,我们党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培育的价值准则,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深入认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凝聚建设正能量、增强理论自信心的迫切需要。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它不是无本之木,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是无为而成,而是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扬弃和吸纳;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时代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积极应对,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三个层面的内容不是彼此割裂的部分,而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理论范畴中,“社会主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前缀”,而是它的首要特征和鲜明特色。近代以来,在不同国家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抢持久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它指明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科学途径,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提出了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建国之前,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的工作应当怎样做呢?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1](P1026)这是他对新中国发展目标比较具体形象的设想。建国之后,他仍然坚持这一建设目标,仍然把富强、民主、统一等作为号召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同时,他指出了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2](P124)。他认为,要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青少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指明了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正确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经典概括,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含着富强、文明、平等、公正等丰富的价值追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江泽民同志鲜明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P308)这就使我国国家建设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目标之一。他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至此,国家层面的建设前景就明确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目标。

简要回顾我们党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讨历程可以发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逐步发展,我们党积累了正反两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并对社会建设目标和公民培育目标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阐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指引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党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从而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宝库。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天道为本体,以家族利益为基点,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的思维模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秩序为中心,以类推演绎为逻辑,达到修齐治平的统一,建立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伦理学体系。仅以《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为例,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公民层面价值准则的重要思想来源。据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过一百余次,深刻阐明了君子人格的丰富内涵:第一,君子人格以“仁”为理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P72)的行为准则,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思想。第二,君子人格以“义”、“礼”、“智”、“信”、“勇”等为主要内涵,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P72)的传统义利观;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6](P155)强调诚信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君子与人交往遵循基本的伦理原则,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6](P130)的友善精神;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6](P5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P139),主张与人交往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协调而不盲从。第四,君子处理事情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6](P155)的自力更生精神;在言与行的问题上,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6](P73)。第五,君子在处理政务时遵循基本的道德原则,一是“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6](P181)。二是“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6](P181)。这些重要论述内含有丰富的价值观念和准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库。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论语》这样的经典作品很多,其中包含的优秀思想非常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提倡“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提倡“民惟邦本”的价值原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倡“言必信,行必果”的价值规范;在个体自身成长方面,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当然,对于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仍然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就很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重蹈复古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覆辙。

三、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德国学者赫尔德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发展的权利,人类大花园中所有花卉都能和谐地生长,各种文化都能相互激励,他同时宣称“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7](P99)由此可见,深入把握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理解这个民族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一把“万能钥匙”,也是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总开关”。掌握了这一“万能钥匙”和“总开关”,我们就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和学习借鉴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统与特色,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他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向英吉利民族学习,学习他们既重视经验积累、循序渐进,又敢于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既不懈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同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注重保守以往的优秀传统,又不断通过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应该向德意志民族学习,学习他们鲜明的理性主义传统,严格遵守秩序的意识,严谨勤勉、守时敬业等观念。应该向美利坚民族学习,学习他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博大胸怀,民主务实的行为风格。应该向法兰西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热情奔放的革命精神,崇尚民主博爱的优秀传统。应该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西方学者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把民主、自由、平等等看成是超时空、超国家、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也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决不会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普世性”,也决不允许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普世价值”观来指导他们的社会建设。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否则人类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秩序就会崩溃,人类将走向自我毁灭;民主如果离开具体的实际国情和公正的法律规范,只会带来国家动乱和社会灾难;公民如果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任何国家都将无法维持,法治精神最终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我们既应该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又要立足我国实际,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四、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虽然马克思主义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和诬蔑,但即使在西方社会也有不少学者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不可超越性,承认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萨特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8](P28)他的这一思想,反映了一批西方学者的共识。从这个角度来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价值导向,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必须指出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简单地引用一两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以标正统,也不是断章取义地选取个别的思想观点为我所用,而是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我们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个概念虽然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又都是一个个历史的概念。它们不是从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抽象概念,而是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以平等观念为例,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9](P448)。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些概念所指向的社会现实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所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把握其科学内涵。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很多概念如自由、平等、公正,虽然都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目标,但又是具有相对性的理论范畴。以公平概念为例,恩格斯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9](P212)。我们所讲的自由、平等和公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基础之上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其实现途径和方法,不是依靠所谓的个人奋斗,也不是追求所谓的逃离社会,而是通过社会发展和进步,在推进社会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公正。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少概念虽然是各个社会阶层都承认的价值理想,但又是一个个具体的价值追求,在不同社会阶层的视野中具有不同的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解释,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的一般发展来解释,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10](P32)。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中,如果不关注具体的时代特征,不关注具体的社会制度,不关注具体的经济发展,仅仅是从抽象的观念来谈论这些价值观念,那么,常常会得出不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也会导致行为上的失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这些概念,其具体内涵是由我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共同决定的,因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特征。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描绘的美好价值理想,是一个持续努力、不断实现的过程。作为美好的价值理想,其实现程度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到特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左右,不能脱离现实发展水平和具体社会制度去盲目追求抽象的理想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清醒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所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必须牢牢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否则,就会缺乏根基,迷失方向。

皇上还是皇子时,无意中救了老砍头母亲的命,老砍头母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头,说,别人的话你可以不听,但皇子的话,一定要听,他就是要你的命,你也要给他。老砍头是孝子,答应了。

五、寄托着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理想和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吸收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2010年,我国GDP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283美元,排在全球第九十五位。[11](P17-19)这一强烈反差告诉我们,虽然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国家的基本方向。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宣传阐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

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既要以高楼大厦和便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前提,又要以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为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宏伟的建设目标就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科学的发展规划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全面的社会进步难以真正实现。所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追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具体的价值准则,明确了公民培育的重点和方向。我们应该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根基雄厚的崇德向善的人民力量。

六、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念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固然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体现在政府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体现在基础建设等方面,但是,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建设之中,即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是否更加公正和谐;要落实到每个公民的具体生活感受之中,即国家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公民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同时,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公民的共同努力,也是实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重要条件。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固然体现为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和社会风尚,但是,也要体现在国家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之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建设,实现公正、法治的目标;还要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思想行为之中,使自由、平等等理念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同时,国家稳定发展和公民自觉践行,也是社会层面价值目标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三个层面,虽然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这一伟大建设实践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作用发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发挥着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坚定全体人民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等重大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得到进一步凝炼和提升。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他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根据这一讲话精神,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靠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M].杨桢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

[8][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王洛林、张季风.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在京召开

2015年12月5日—6日,以“伦理学与中国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以及来自不同高校、各省市伦理学会和科研机构的伦理学者、非政府组织、企业及媒体等500余名嘉宾和代表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55项获奖著作和论文,是继2010年“首届学术成果奖”之后,中国伦理学会在伦理学学术研究、道德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现。

大会同时设置了“慈孝文化与养老”、“21世纪中国慈善伦理的变革”、“德性伦理学与当代德性问题研究”三个分论坛和6个讨论组,与会伦理学专家、学者围绕伦理学与中国发展中的道德建设、改善社会道德风尚、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

在12月5日晚举行的“2015中外伦理热点——第三次青年伦理学人与知名学者对话会”上,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与400多位青年伦理学人平等对话,热情互动交流,共同聚焦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伦理道德问题,共同探讨关于道德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热点话题。

闭幕式上,举行了中国伦理学会团体会员颁牌仪式和2015年会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18个团体会员单位接受颁牌,从年会收到的240余篇论文中评选出的23篇优秀论文的作者受到表彰。

此次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伦理学会、井冈山大学协办。

(资料来源:中国伦理学会网站)

郝清杰,教育部社科中心基础理论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伦理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