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象声词研究

2016-02-02李雨飒

文史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游记

李雨飒



《西游记》象声词研究

李雨飒

[摘 要]根据考察与统计,《西游记》中的象声词共有213个,使用频率也较高。其结构形式大致分为四类十二种,其中构词途径大致分为三类四种,其语法功能已发展完备,组合能力极强。无论音节结构还是语法功能,与前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西游记》象声词;音节结构;构词方式;语法功能

唐五代和宋元时期的象声词数量大增。在元曲中,从构成来看,多音节象声词逐渐增多,尤其是三音结构,形式上不求整齐,而语言表现力却相当强,三四音节词和其他三四音节词一样,成为近代汉语口语化鲜明的标志之一。发展到明清时期,象声词的使用更为多见,三音四音象声词继续发展。在明清的作品中,象声词已成为语言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1]本文试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排印《西游记》中的象声词进行较全面分析,考察象声词在明代后期的发展状况。

一、音节结构

(一)单音节象声词

这类词所摹拟的往往是单一,短促的声音,只有一个音节。如:

(1)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69)(按,数目表示所引句子在《西游记》中页码。下同)

(二)双音节象声词

双音节象声词一般分为AA和AB两种类型。双音节象声词的表现能力要高于单音节象声词,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是象声词的主体。

1 叠音词(“AA”式),这是单个声音的重复,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语音的重叠。例如:

(2)虽是合眼朦胧,却还心中明白,耳内嗖嗖听得那窗外阴风飒飒。(45)

2 非重叠式(“AB”)。这类象声词多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增强了语音的节奏感。例如:

(三)三音节象声词

三音节象声词一般分为ABB、ABA、AAA和AAB四种类型,ABB类象声词在《西游记》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例如:

ABB式象声词是在AB式象声词的基础上延伸的。

(4)带晓翻波出水龙,登的洞门唿喇喇响。(245)

ABA式象声词是由三个单音节词构成的。此类象声词较少。

(5)只听得八戒在那里哼哩哼的。(512)

AAA式象声词在整个象声词词汇中是较为少的,在《西游记》中只有一例。

(6)原来这怪头上角极能分水,只闻得花花花,冲开明路。(1124)

AAB式象声词在《西游记》中只有一例。

(7)三个小妖移过灯来,拿柳棍又打行者脑盖,就响敲梆子一般,剔剔托,托托剔,紧几下,慢几下。(1099)

(四)四音节象声词

1 “AABB”式。双音节的重叠,这类象声词的格式是“AB”式的一种重叠方式,由“AB”两个音节分别重叠后组成。如:

(8)乒乒乓乓,砖瓦乱响。(123)

2 “ABAB”式,双音节的重叠,表示声音的重复出现,这种“AB”重叠式象声词的使用,口语性极强,突显语言的立体感。

(9)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297)

3 “ABAC ”式。

(10)那里面,蹼襜蹼踏的,又走出两三个半老不老的妇人。(653)

4 “A哩AC式”。

(11)行者口里呜哩呜喇,只情念经。(998)

5 “ ABCD”式,这类格式的象声词所摹拟的声音,较为复杂,用例较少。

(12)等他摇时,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425)

二、构成方式

(一)双音象声词

《西游记》双音象声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A-AA式(单音节重叠式)

这是由单个音节的重叠形成的一种形式。单音节词摹仿的声音短促、快。而重叠之后呈现的是一种声音的延续性。在双音重叠的象声词中,有的是单音节词的重叠而成,既可单用,也可以重叠用。如:飕/飕飕。只听喊一声“开刀!”飕的把两个头砍将下来。(571)/阵阵寒威穿幙,飕飕冷气透幽帏。(595)

叠音象声词采取音节重叠的方式,不仅达到了对声音逼真的摹拟,还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丰满。

(二)三音节象声词

《西游记》三音象声词的构成主要有:

1、A+BB-ABB式(重叠后缀附加式)

A为拟声成分,可单独使用。B为叠音成分,可单独成词。如:簌簌/扑簌簌。忽然眼中流泪,簌簌不已。(562)/把眼挤了挤,扑簌簌泪如雨落。(382)

2、 AB+B-ABB(后重叠扩展式)

在这种形式中,AB本是已成词,且为象声词重叠其第二音节。构成ABB式。如:唿喇/唿喇喇。正对离宫,唿喇的一扇子,搧将下来,只听那地上,火光焰焰。(432)/唿喇喇,乾坤险不炸崩前,万里江山都是颤!(254)

(三)四音节象声词

《西游记》四音节象声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AABB式

由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分别重叠后再组合到一起。如:呼/呼呼/吼/吼吼。往那巽地上吸了一口气,呼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342)/八戒忽听见呼呼声喊,回头观看,乃是行者赶败的虎怪。(251)/闲立山前风吼吼,闷游海外浪滔滔。(349)/只听得呼呼吼吼,喘喘呵呵,众小妖都现了本身。(1123)

3、AB-ABAB式

双音节词AB,重叠为ABAB 式。如:

啯啅/啯啅啯啅。只听得啯啅一声,真似虎啖羊羔。(157)/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297)

三、语法功能

(一)《西游记》中的象声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谓语等。

1、作定语。

(13)唿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47)

2、作状语。

(14)领众叩迎那大众,哽哽咽咽大哭三声,又唏唏哈哈大笑三声。(61)

3、作补语。

(15)神兵怒气云惨惨,金箍铁棒响飕飕。(48)

4、作谓语。

(16)那车上旌旗闪闪,这阵上鼍鼓冬冬。(65)

(二)组合功能

1、“X的一声”。此格式在《西游记》文本中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拟声成分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不受音节的限制。

(17)随即忽的一声,渺然不见。(736)

(18)忽辣的一声,将那石崖连门筑倒了一边。(755)

2、“X一声”

(19)你看他自思自念,唿哨一声,到了国界。(859)

3、“X的+动词”

(20)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319)

4、“X的+数量成分”

(21)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鹚老,冲天而去。(69)

(22)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71)总之,根据考察与统计,《西游记》中的象声词共计213个。其中单音节象声词30个,占14 %;双音节象声词98个,占46%;三音节象声词27个,占13%;四音节象声词59个,占27%。与唐宋时期作品中的象声词相比,单音节象声词有所增加;双音节象声词仍占主导地位;三音节象声词基本保持一致;四音节象声词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AABB式结构日趋多样化。[2]而与元曲中的象声词相比,“ABB”式象声词有所下降。[3]从构成方式上看,《西游记》中双音节象声词有三种构成方式:一是由单音节词重叠而成;一是由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构成,且多为连绵词,即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三音节词也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单音节词加上重叠双音节词(A+BBABB式);另一是非重叠双音节词的扩展式(AB+BABB)。四音节词有三种构成方式:一是两个不同的单音节词分别重叠后组合在一起;一是非重叠式双音节词重叠在一起;最后一种是由四个不能分解的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只含有一个构词单位。从语法功能看,《西游记》中的象声词语法功能较强,可在句中充当各种成分,主要作状语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主语及谓语。而且具有较强的组合功能。其组合形式日趋多样化。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近代汉语中后期的发展规律与特征:(1)作补语时,多带助词“的”,带助词“地”的很少,直接加动词的较多;(2)作定语时,有带助词“的”,也有不带助词“的”。比如“X的一声”和“X一声”两种格式大量出现。有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替换。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带“的”的多与单音节象声词连用,往往描述短促、快的声音。而不带“的”常与双音节象声词连用,往往描述具有节奏感的声音。而且表现形式上不带“的”的不如带“的”的自由。不带“的”有时是为了保持格式、韵律上的一致性;(3)可与动词、数量成分连用。如“X的+动词”格式出现的频率很高,多修饰敏捷的动作,强化动作的印象感。总的来看,《西游记》中的象声词呈上升的发展趋势,语言形式多样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赵爱武.野叟曝言象声词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2006(05):582.

[2] 赵爱武.唐诗宋词中的象声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2):43.

[3] 赵爱武.元曲象声词研究[J].语文知识,2011(03):34.

(责任编辑:良士)

(3)那柳树也应道:“打么。”乒乓打了三十。(311)

[作者简介]李雨飒,女,河南沈丘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词汇学(湖北黄石,43500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1-0032-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西游记》象声词研究(项目编号:14FYY005)。

猜你喜欢

西游记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