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的影响
2016-02-02王娟
王 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的影响
王 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在欧洲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太地区则有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作的前期准备,构建了亚太同盟体系。美国通过太平洋反攻奠定了战后亚太同盟体系的战略地缘基础;通过单独占领日本,美国获得了战后建立亚太同盟体系的核心条件;通过战时协调英法大国关系,建立美澳特殊关系,美国得以介入英法传统殖民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基础。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同盟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从战时同盟转向冷战对峙。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扩张,美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其强大的同盟体系。在欧洲,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苏联;在处于边缘地带的亚太地区,美国通过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东南亚地区建立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同盟,构建亚太同盟体系,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构筑美国的远东防线。
文章将以“二战”期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阐释美国通过太平洋反攻,为战后构建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战略地缘基础;论证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获得了战后建立亚太同盟体系的核心部分;阐明美国战时协调英法大国关系,建立美澳特殊关系,得以将美国力量介入英法传统殖民势力范围,有利于美国构建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亚太同盟体系。从而将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起源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美国构建亚太同盟体系的目的在于遏制所谓以苏联和中国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并为其全球扩张战略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是伴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而开始的。“二战”期间美苏之间虽然也存在意识形态的矛盾,但是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才是主流矛盾,所以此时美国并没有遏制苏联的目的。亚太同盟的目的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本文从另一角度来诠释“二战”与美国战后构建亚太同盟体系的联系,其关键点就是美国追求构建霸权的目标。从美国建立霸权的角度,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实现其主导世界霸权梦的最好时机。美国政界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在参加战争的目标与实践中力图达到目标也是自觉的。从这一角度看,战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构建以及延续至今,都与“二战”有密切联系,这是不应该忽略的历史联系。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战后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即所作的前期准备。因此,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学术前史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讨论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联盟外交等问题时通常聚焦于北约,而少对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进行探讨。学者们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从整体把握;二是以亚太同盟体系中单独的双边同盟为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术界对美国亚太同盟的整体研究十分有限。罗伯特·奥斯古德(Robert Osgood)在《联盟与美国的对外政策》一书中较早对美国亚太联盟政策的起源作出了分析,认为其起源于冷战,并指出美国的外交政策便是基于冷战时期联盟的功能基础上。①Robert Osgood.Alliance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Press,1968.巴里·鲁宾(Barry Rubin)在《变化世界中的美国联盟》中指出美国的亚太联盟是美国全球联盟体系中的一部分,是随着冷战的发展而逐渐展开的。①Barry Rubin.US Allies in a changing world.London:Frank Cass&Co.Ltd,2001.罗伯特·布莱克维尔(Robbert Blackwill)和保罗·迪布(Paul Dibb)在《美国的亚洲联盟》一书中对美国的五对双边同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它们现在所面临的威胁与不确定因素。②Robbert Blackwill and Paul Dibb.America’s Asian Alliances.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2.
国内王帆的《美国的亚太同盟》,该书从冷战以来美国亚太地区军事联盟的形成原因、特征和性质的分析入手,通过对美日、美韩、美澳新等同盟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对外政策和联盟理论两个层面对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加以评述。③王帆:《美国的亚太联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汪伟民的《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以美日、美韩联盟研究为例》,作者在全面考察美国传统的联盟战略的基础上,着重通过两组案例(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透视了美国在权威式联盟时代展开其新型联盟时间的方式与形态。④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以美日、美韩联盟研究为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范丽萍在文章《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原因探析》中指出西太平洋集体安全防务体系建立的原因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保持远东的力量均势,也是基于美国对战后远东地区的逻辑判断。⑤范丽萍:《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原因探析》,《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对于美日同盟,国外研究起步早,成果十分丰富,但国外学者多把研究重心放在美日之间的外交政策、美日同盟的作用和未来发展上。针对美日同盟起源问题,研究成果则比较少。美国学者迈克·沙勒(Michael Schaller)在《美国对日占领——亚洲冷战起源》中,把美国对日占领放在美国总体东亚政策中研究,揭示了美日结盟在冷战初期便已经开始。①Michael Schaller.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in A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马拉帕·阿姆劳蒂(Mallappa Amravati)的《日美同盟:历史起源》一书以美苏冷战为背景,论述了从“二战”后到旧金山和约签订之间的美日关系。②Mallappa Amravati.The Japan-US Alliance:A History of Its Genesis.New Delhi:Concept Pub,1985.《从敌人到盟友:朝鲜战争对美日关系的影响》中,作者认为朝鲜战争是美日关系的转折点。综上可知,国外学者认为美日同盟开始于冷战初期。③Nam G.Kim.From Enemies to Allies:The Impact of the Korea War on US—Japan Relations.San Francisco:International Scholars Publications,1997.国内学者对于美日同盟的研究多以论文形式出现。孔晨旭在文章《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中研究了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的关系。④孔晨旭:《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崔志丹在文章《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成因之比较(1945—1953)》中从美日、美韩同盟的成因入手,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⑤崔志丹:《美日同盟与美韩同盟成因之比较(1945—1953)》,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国外有大量的著作与文献研究了美韩同盟,其重心主要在美韩之间关系、美韩同盟前景、朝韩美三者关系上。韩昇洲(Sung-Joo Han)的《美韩安全合作》对美韩同盟的起源、构建发展过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⑥Sung-Joo Han.U.S.-Korea Security Cooperation:Retrospscts and Relations. Asiatic Research Center,Korea University,1983.国内学者对于美韩同盟起源的相关研究有,牛军的《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起源》、崔丕的《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1945—1955)》等。⑦牛军:《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起源》,《美国研究》1991年第2期。
美澳同盟的起源则是美澳同盟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外学术界对美澳同盟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诺曼·哈卜(Norman Harper)在《伟大而强劲的盟友——1900年至1975年澳美关系研究》中认为美澳同盟起源于20世纪初即1908年的美国舰队访澳。①Norman Harper.A Great and Powerful Friend:A Study of Australian 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1900-1975.NewYork: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86.亨利·S.阿尔宾斯基(Henry Stephen Albinski)在《澳新美同盟:美国与太平洋安全》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澳新与美国的关系是美澳同盟建立的基础。②Henry Stephen Albinski.ANZUS,the United States,and Pacific Security,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7.罗杰·J.贝尔(Roger J.Bell)在《不平等的同盟:美澳关系和太平洋战争》中对于太平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初期美澳同盟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太平洋战争对于美澳同盟构建的重要影响。③Roger J.Bell.Unequal Allies,Austrilian-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Pacific War.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77.汪诗明教授的著作《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谷雪梅的《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王帆的文章《试论澳新美同盟的历史演变》中都将美澳同盟的起源归于太平洋战争。④汪诗明:《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谷雪梅:《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王帆:《试论澳新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
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形式上普遍注重个案分析和研究而疏于整体把握同盟体系,在研究内容上专注于亚太同盟体系的起源、构建过程、冷战之后如何进行调整、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新的挑战等问题。对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起源,学者们普遍认为冷战是其起源,朝鲜战争加速了构建过程。仅有部分学者在研究美澳同盟的起源时指出:美澳同盟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笔者认为亚太同盟的起源应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为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基础,作好了前期准备。
二、美国太平洋反攻为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构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美国必须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上占据重要地位,某种程度上,如在海洋方面,甚至是绝对的优势。而这种地缘优势,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特别是反攻阶段所获取的。而反攻获取优势地位的目标也体现在美国战时战略之中。
(一)中太平洋反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两国确立了“先欧后亚”的作战战略。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严重,战前所做出的各种安排已经不符合战场的实际了。1942年罗斯福给丘吉尔发送了一份电报,建议:美国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行动,整个地区的作战行动的最高指挥权属于美国;而英国则主要承担从新加坡延伸到包括印度和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利比亚以及地中海的作战责任;南北大西洋和欧洲大陆西部由美英共同负责。①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下),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9页。1942年4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决定将太平洋战场分为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太平洋战区由美国海军上将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负责指挥作战。在整个太平洋战区里,美国唯一重要的盟国是新西兰。其主要作用几乎仅限于给养和基地设备的供应,所以美国毫无争议地控制了全局。美国参谋长联席会拥有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最高指挥权。②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1941—1946》,叶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此外,英国势力从远东收缩后,一直忙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以及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苏联与希特勒在欧洲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两国都无法分担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压力,因此美国几乎是单独承担中太平洋作战。不过,美国海军却因此拥有了对中太平洋的绝对控制权和绝对自主权。这是美军领导发动中太平洋反攻以及控制、占领中太平洋岛屿的先决条件。
中途岛海战胜利之后,太平洋战争逐渐进入反攻阶段。在尼米兹上将的率领下,中太平洋反攻部队作为太平洋反攻的主攻部队,先从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登陆开始,大胆采取“越岛战术”,相继占领马绍尔群岛、特鲁克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南部的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
1943年4月1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了美国第一个全球战略基地路线,其中,中太平洋基地路线包括:夏威夷、威克岛、马库斯岛、马绍尔群岛、马歇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帕劳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小笠原群岛、菲律宾群岛、台湾岛和朝鲜半岛。①Mclntyre W.David.Background to the ANZUS Pact:Policy-making,Strategy,and Diplomacy,1945-1955.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p.67.这一基地路线的出台表明了美国霸占中太平洋岛屿、进行太平洋扩张的企图,以及美国将太平洋战略从美洲西海岸拓展到亚洲东海岸的野心。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只控制夏威夷群岛、威克岛、关岛等几个有限的基地;到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已经实际控制了中太平洋地区的众多岛屿,海上霸权的梦想在太平洋上成为现实。
最终美国控制了广大的中太平洋地区,并在战时计划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太平洋基地,这为美国战后构建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战略基础。
(二)西南太平洋反攻
1941年英美参谋会议上,美国划定其一旦参战在太平洋地区主要负责中太平洋区域,即赤道以北最西远到关岛,赤道以南最远到斐济岛,其余地区美军不想承担责任。②James.R.Leutze.BargainingforSupremacy,Anglo-AmericanNaval Collaboration,1937-1941.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7,p.246,转引自徐蓝:《论1941年英美参谋会议》,《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第175页。因为亚太地区主要是英国、荷兰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范围,美国不愿意担负英国的责任,所以美国坚持大西洋第一的作战战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南进”政策的推进,以及美英荷澳司令部瓦解,英军向西撤退,日本暂时性地占领了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这里形成了权力真空地带,美军对日行动不再具有保护英国势力范围的性质。①参见张建新:《寻求大国的庇护——太平洋战争期间澳美关系评述》,《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第69页。1942年3月罗斯福给丘吉尔发电报表示:美国将对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行动负责。美国为控制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走出了第一步。
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将军负责指挥作战,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及其附近海域、所罗门群岛西部、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等。②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只有澳大利亚和美国对其有实质性的贡献,并且澳大利亚将其军队、舰艇和飞机全都置于麦克阿瑟的统一指挥下,因此尽管作为一个盟军联合司令部,西南太平洋战区却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控制之下。③参见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1941—1946》,叶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这是美国能够主导西南太平洋反攻,并控制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前提条件。
太平洋反攻开始之后,美国在西南太平洋的反攻中先后占领了俾斯麦群岛的大部要地,将拉包尔的日军孤立,进攻霍兰迪亚后沿新几内亚北海岸前进,从棉兰老岛进入菲律宾。随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了西南太平洋基地路线,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克利伯顿岛、马克萨斯群岛、塔希提、东加、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约翰斯顿岛、巴尔米拉岛、菲尼克斯群岛。④Mclntyre W.David.Background to the ANZUS Pact:Policy-making,Strategy,and Diplomacy,1945-1955.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p.67.这些岛屿基地群成为美国控制广大西南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的有效支撑。
经过西南太平洋反攻,美国获得了有利的实力地位,将控制的势力范围拓展到这一片区域,为构建战后亚太联盟体系奠定了地缘基础。
(三)投放原子弹
1944年9月,美国中太平洋部队与西南太平洋部队在菲律宾汇合。结束了在菲律宾的战役之后,美军相继登陆硫黄岛和琉球群岛,战火临近日本本土。如何迫使日本投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后,美国决定利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同时苏联迅速出兵日本。8月15日,日本投降。
美国使用原子弹主要出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因素的原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军事上,原子弹的使用在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的同时能够避免美军登陆日本进行本土作战,从而大大减少美军伤亡。杜鲁门在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的第三天发言,原子弹的使用,“是要缩短战争的痛苦过程,拯救千万美国青年的生命”。战后好几位美国高级官员说,原子弹确保了日本迅速而实际上无条件的投降,从而缩短了战争,拯救了许多可能会在最后阶段牺牲的生命。①保罗·克奇客梅提:《战略投降》,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70页。最终美国以极小的代价进驻日本本土,控制了日本与东北亚地区。
在政治上,原子弹的使用能够防止苏联插足日本,从而单独占领日本,使日本成为美国在太平洋的前沿阵地。从表面上看来,日本在原子弹投下几天之后便投降了,事实上当时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即使原子弹没有投下,即使苏联不参战,即使侵入不在计划和预期的范围之内,日本一定在1945年12月31日以前,很可能在1945年11月1日以前就投降了”②保罗·克奇客梅提:《战略投降》,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70页。。因此,美国投掷原子弹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政治战略。史汀生对杜鲁门强调指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俄国人到达日本本土之前尽快使日本投降……在俄国人对占领和帮助统治日本提出任何实质性要求之前,把日本本土掌握在我们手中是非常重要的。”①Alperovitz.Atomic Diplomacy.London:Hiroshima and Postdam,Boulder,Colo:Pluto Press,1994,p.238.在美国新的远东战略中,对日战略设想是:以单独占领日本为契机,把日本变成美国太平洋防线上的前哨阵地。②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在原子弹的威力之下,日本迅速投降,苏联对美国让步,最终美国独自占领日本。
上述证明,美国通过太平洋反攻,控制了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日本以及北纬38度以南的广大区域和战略要地,在地缘政治格局上占据了“二战”前所不能比拟的巨大优势,获得了太平洋绝对的海权,获取了战后构建亚太同盟体系最根本的实力基础。
三、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为亚太同盟体系提供了核心条件
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是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早在“二战”结束之前,美国便开始构想单独占领日本,改造日本。随着“二战”进入尾声,美国最终得以实现其既定战略。单独占领日本,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势力在日本的扩张,使美国获得了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的政治基础;按照自己的目标重构日本,使日本成为冷战的坚固堡垒和前哨阵地,为美日构建同盟作好了前期准备。
(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二战”后期,美国开始计划对日实行占领与改造。1944年,美国国务院设立战后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美国战后对德、对日的政策。最初,美国计划与盟国一起对日本实行占领与改造政策。然而随着战争进入尾声,对东欧事务的处理尤其是波兰问题上的矛盾导致美苏之间分歧凸显,美国逐渐意识到应该实行对日单独占领。对德占领问题上的矛盾,使美国最终决定排斥苏联势力,单独占领与控制日本。
1945年5月1日,海军部联合办公室向三部协调委员会远东分委员会提出建议:“不可能有联合国家武装部队,最高权力将授予占领军总司令,而这个总司令大概是个美国人。”①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vol.6.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536.1945年5月2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备忘录SM-1841号,将“联合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改为“盟国最高统帅(美国)”,因为“美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争中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如果要这样任命一个指挥官的话,那么他一定得是这个国家(美国)武装部队的一名军官”。②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vol.6.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544.8月11日,三部协调委员会颁布了SWNCC70/5号文件(《日本战败后占领日本本土的军队的国家构成》),文件强调必须保证美国对日本本土的绝对占领和控制权,“美国应该在占领日本本土当局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所有占领军(军事长官)的指挥官以及主要下属指挥官应该由美国指定”③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vol.6.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603.。8月29日,美国政府正式批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文件详细规定了单独占领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目标。这标志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政策的全面确立。
虽然美国确定了其对日本的独占政策,苏联也想插足日本。波茨坦会议期间,苏联要求参与对日本本土的军事占领和管制。对此,美国坚定拒绝并指出“坚持对日本和太平洋的完全控制,是美国对日本和远东的基本方针”④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由于在苏联出兵之前,美国通过投下原子弹取得了加速日本投降的决定性胜利,因此苏联不得不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问题上有所让步。8月11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建议由美苏各派一人担任最高司令官,遭到了美国的拒绝,苏联因为对日作战仅有两日,不得不接受了这一事实。
8月10日,日本政府向美中苏英四国提出了乞降照会,在接受四大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的情况下,提出了保留天皇的问题。美国擅自答复日本,“自投降之日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于盟军最高统帅,该最高统帅将将采取其认为适当的步骤以实施投降条款”①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vol.6.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609.。通过对日本的天皇制问题做出重大让步,美国换取了单独占领日本的顺利进行。8月13日,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就任盟军最高统帅,同时发布“总司令第一号”令,正式把日本本土划入美国单独占领的范围。至此,美国初步确立了对日本的独占地位。
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是在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美国开始展开构想的。美国力争单独占领日本,既是为了战后独霸亚洲的战略考虑,也是为了防止苏联势力在日本的渗透与扩张。虽然此时美国对日战略是削弱日本,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威胁,但是对日本的单独占领为日后美国媾和扶植日本发展创造了基础,是战后美日同盟建立的前提。
(二)美国主导重建日本
美国确定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之后,开始主导重建日本,美国按照自己的构想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1944年1月,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战后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美国战后对日、对德政策。1944年5月4日,战后计划委员会颁布了名为“战后美国对日目标”的PWC-108b号文件。②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4,vol.5.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1235.当时美国计划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改造。随着美苏矛盾明显化,美国于1945年6月开始制定由美国主导的对日占领与改造的基本政策与实施方案。8月29日,美国三部协调委员会颁布SWNCC150/4号文件即《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这是美国对日改造的指导性文件与正式方案。文件指出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为:(1)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和平与安全的威胁;(2)促使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将尊重他国的权利,并支持《联合国宪章》立项和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①National Diet Library,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United States Initial Post-SurrenderPolicyforJapan(SWNCC150/4),http://www.ndl.go.jp/ constitution/e/shiryo/01/022/022_003l.html,2014.5.25.美国的利益已被置于首位。在“盟国的权力”部分,指出“一切占领部队皆将由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虽然将尽全力制定可以使各主要盟国满意的有关占领与控制日本的政策,但如有意见不一之处,应以美国政策为准”,②National Diet Library,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United States Initial Post-SurrenderPolicyforJapan(SWNCC150/4),http://www.ndl.go.jp/ constitution/e/shiryo/01/022/022_005l.html,2014.5.25.表明美国要在对日改造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日本。1945年11月美国三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投降后初期基本政策》,该文件更详细地阐述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中的相关政策,并对各项行动措施有了更详细的规定。
在名义上对日进行管制的最高机构是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却形同虚设,只是帮美国掩盖了其单独占领日本、主导重建日本的事实。对日政策均听命于盟国最高统帅麦克阿瑟。麦克阿瑟的目的在于“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③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美国通过逮捕战犯和整肃、修改宪法对日本实行整治改造;通过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改革对日本进行经济改造;除此之外,还对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改造,使日本对战争受害各国实施赔偿等,这一系列由美国对日本主导的改造与重建,无一不体现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利益。美国控制日本,并按其意志重建日本,开始了长期的美日从属关系,使日本成为亚洲冷战的坚固堡垒,获得了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的政治基础。
(三)美日同盟成为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支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在远东地区,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英国与法国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国被美国视为“在远东协助管制日本的十分有用的大国”①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5页。和与苏联相抗衡的力量,因为罗斯福认为“在任何同苏联之间的重大政策冲突中,中国将毫无疑问地站在我们一边”,②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陈启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7页。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及战后初期,美国的远东战略是扶植中国,使中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最大盟友和最佳基地;打击和限制日本,彻底清除日本再次成为美国与太平洋的威胁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加剧,遏制社会主义势力扩张成为美国的首要问题。在中国,美国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扶植国民党集团势力。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节节胜利,美国对日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占领初期的限制、打击转变成扶植和帮助。1948年初,美国公开宣称:“新的对日占领政策的方向,在于培育一个强有力的日本政府。不仅要使日本能够自立,而且要使日本在今后对付可能在远东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方面,起到强有力的稳定的防波堤的作用。”③周斌:《战后日本的崛起: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政治考察》,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苏建交标志着美国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彻底失败;1949年,尼赫鲁总理拒绝了华盛顿关于印度美国长久合作的建议。于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有可能执行美国冷战政策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影响的国家,美国开始考虑以日本为中心的远东政策。④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加速对日媾和。
1951年,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同盟形成。日本由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危险的敌人变成最重要的盟友,日美同盟也成为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核心部分与重要支柱。
四、美国战时处理与英澳法关系为亚太同盟体系营造了协调氛围
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始筹划战后世界秩序。罗斯福希望通过战后对老牌殖民宗主国的殖民地进行国际托管,从而将美国势力介入到东南亚地区。毋庸置疑这遭到了英法的反对。“二战”后期美国与英法妥协,不过美国势力已经在事实上侵入东南亚,双方的妥协既是为意识形态的矛盾所让步,也是美国为了保住其既得利益,从而为战后签订《东南亚集体安全条约》奠定了基础。“二战”之前,澳大利亚是英国的自治领,美澳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外交上的往来,“二战”期间建立的战时美澳军事联盟,为美澳同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一)战时美英法关系协调
“二战”之前,美国在东南亚只有菲律宾一个殖民地。但是于美国而言,菲律宾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二战”期间,美国才充分认识到了东南亚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重要性,东南亚不仅对美国经济有高度的补充作用,而且具有海上和空中交通汇聚的战略重要性。①劳伦斯·H.肖普、威廉·明特:《帝国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国外交政策》,恰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东南亚地区一直处于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三个欧洲殖民大国的控制之下,②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印度支那在1941年7—8月间被日本完全占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处于边缘地带,随着美国对东南亚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入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利用战时环境将其势力范围扩张至东南亚。
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指出: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力,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页。其中《大西洋宪章》有关民族自决原则所包括的范围,是美英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最初矛盾。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声明,将印度、缅甸等英国殖民地排除在宪章之外;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表示:“《大西洋宪章》不仅适用于大西洋两岸的那些地区,也适用于全球;适用于解除侵略者的武装,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自决,以及……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不予匮乏的自由和无所恐惧的自由。”②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下),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6页。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英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美国计划在殖民地实行托管制。1942年6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访美国,罗斯福建议成立某种形式的国际托管机构来管理世界各地的岛屿和殖民地,其托管原则是以独立为目标的。③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下),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7页。1943年3月,罗斯福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谈时表示,不会把远东殖民地还给原有殖民国;满洲和台湾归还中国,日本在太平洋的委任统治岛屿、朝鲜和法属印度支那都将由国际托管。④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3,vol.3.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9,p.37.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苏美领导人首次会见时,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托管制并探讨了有关印度支那的托管问题。指出向印度支那任命三至四个托管国,然后经过三十至四十年,使托管地人民作好自治的准备。⑤参见萨纳科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工农兵学院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6~37页。美国提出的这一系列建议都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坚决反对。直至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英法三国态度才有所缓和。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又提出托管问题,丘吉尔坚持讨论托管问题无论如何不能涉及不列颠帝国的领土,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表示美国希望世界组织在必要时对从敌人手中夺得的领土建立托管。美国已经不再坚持一定要对英法等殖民国的殖民地进行托管,英国也表示对敌人的领土进行托管是合适的。旧金山会议上,美国提出将托管领土分为战略托管区和非战略托管区两类,在非战略托管区,将建立起一系列监管制度,确保国际社会对托管领土的监督;在战略托管区,除非管理国同意,上述监管制度将免除。这表明美国既希望占领日本在太平洋的各战略基地,又希望打入英法等老殖民国家的殖民地。①参见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委员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8页。这个方案遭到了英法的反对。美国认识到“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中国和苏联,那么很有可能就不会有托管制了,因为英国永远不会接受这个观点”。②William Roger Louis.Imperialism at Bay: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1941-19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p.537.于是,美英在私下进行了交易。5月17日,美国代表史塔生表示支持英国等老牌殖民国家,一反支持“独立”为托管制度基本目的的立场,支持“自治”为基本目的;而英国则支持美国占领太平洋上的岛屿。最终,双方在殖民地托管问题上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所需的利益。
美国在“二战”时期提出的托管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托管制度来瓦解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对东南亚地区的统治,从而使美国势力进入东南亚市场,最终凭借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将东南亚完全囊括到自己控制之下。正如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所说:“罗斯福之厌恶殖民主义……也是着眼于它可能带来的好处。从前的殖民地一旦从其主人那里得到自由,就会在政治经济上依靠美国。”③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瞿同祖、赵曾玖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895页。英国自然不会允许美国瓦解大英帝国的企图,所以一直坚决反对托管制度的存在。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美英两国互相妥协。英国允许托管制度的存在,前提是不会运用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上。美国最终向英国妥协,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考虑:首先,战争接近尾声,美英与苏联之间的战时合作关系逐渐被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所取代,美国为了获得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对东南亚殖民地问题的态度有所缓和;其次,美国想要获得日本在太平洋的各战略基地,所以有所舍弃;再次,保存自己在东南亚取得的既得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已经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地区,为其与英国、法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奠定了基础。
(二)美澳战时军事同盟的形成
“二战”前,澳大利亚依附于英国,其外交和防务完全被控制在英国手中。“二战”爆发后,澳大利亚对德宣战,协同英国在北非、中东、地中海、大西洋等战场作战。1940年,英国向澳大利亚保证“如果澳大利亚严重地受到侵略的威胁,我们将为了我们的亲戚而毫不犹豫的酌量放弃或完全牺牲我们在地中海的地位”①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等译,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页。。然而事实上英国根本无力保护澳大利亚。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澳大利亚不得不将更多的希望置于美国身上。但是美国并不愿在太平洋地区承担“英帝国之一部分”的防御责任。
1940年澳大利亚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澳外交关系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澳对日宣战。1941年12月27日,澳总理柯廷公开表示希望得到美国援助以维护自身安全:“我毫不保留地表明,澳大利亚指望着美国……我们要用尽全力制订出一个以美国作为基石的计划,以使我们有信心坚持下去直至战争形势转向对敌人不利。”②汪诗明:《20世纪澳大利亚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澳大利亚对战时外交进行了调整,美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42年1月新加坡陷落,日军空袭澳大利亚北海岸,澳政府不再把维护英国在远东的基地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保卫本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①李巨廉、王斯德:《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新加坡的陷落为澳大利亚拉开了战斗的序幕。”澳大利亚逐渐加强与美国的联系,而与此同时,美国也对远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942年3月9日,罗斯福给丘吉尔发送电报表示美国将承担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作战责任。1942年3月,菲律宾陷落,麦克阿瑟被迫率部南下,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登陆。不久,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盟军最高统帅。为了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柯廷建议罗斯福将盟军西南太平洋司令部设置在澳大利亚,随后,双方设置美澳联合司令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这标志着美澳军事联盟的正式成立。
从1942年1月至4月,大约有12.5万美军被调往太平洋西南和南部,其中有3/4以上的美军集中在澳大利亚北部。到1943年下半年,美国直接驻扎在澳洲的军队超过了12万人。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有100多万的美军经过或驻扎在澳大利亚。②汪诗明:《1951年〈澳新美同盟条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澳大利亚还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在194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紧要关头从美国运来的给养不及十万吨,其余全由澳大利亚提供:“我们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路空部队比起其他战区来都是自给自足的。我给临近的南太平洋战区运送了大量吨位的给养,超过美国运到我区来的补给。因而事实上西南太平洋并非美国负担,而是自给的。”③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对美国而言,澳大利亚是其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补给站。菲律宾被占领后,澳大利亚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基地之一,也是美军太平洋反攻的跳板。对澳大利亚而言,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也是战时之必须。美澳两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战时军事同盟,为战后构建美澳同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五、结 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为冷战构建的亚太同盟体系,与美国的战时努力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该体系能够构建的历史渊源应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正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获得了主导太平洋事务,并顺利地构建起同盟条约的基础,其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为主体的太平洋反攻使美国在太平洋获得了有利的实力地位。在太平洋反攻中,美国控制了中太平洋几大岛群及其毗连区域,东南亚、日本以及北纬38度以南的广大区域与战略要地,由此彻底改变了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美国由战前恪守阿拉斯加—夏威夷—美国西海岸一线的防卫状况,跃升到其战略控制范围几乎囊括整个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的各战略要点,形成完备的美国控制的战略网络,而这些战略要点以前都是由日本与英法等国所据有。可以说,这一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改变,使得美国有足够的战略资本主导罗织所谓亚太同盟条约体系。如果没有战争提供的条件,美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主导构筑联盟体系的优势地位。
其次,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使美国获得了在亚太对抗苏联的政治基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构想体现在太平洋反攻的后期阶段,而遏阻苏联进入亚太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极其周密的军事政治思考与运作之下,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目标得以实现,美国也得以按自己的目标重建日本,使日本成为亚洲冷战的坚固堡垒,也成为美国主导的亚太联盟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尽管战时与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在美国战略中的位置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美国对日政策也有一个转换的因素,但是,通过单独占领日本以遏制苏联的意图在战时就有体现,这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独自占领日本与重建日本,使得美日同盟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美国亚太条约同盟体系中的核心位置,拱卫着美国在同盟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再次,美国在“二战”后期协调与英法的关系,有效弱化了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从而使美国势力介入到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东南亚是英法等欧洲老牌殖民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范围和禁区,美国很难介入这一地区事务。美国在“二战”中基本用两个方式获得了东南亚事务的某种主导权:一是前文所述的通过西南太平洋反攻中的主力地位在地缘上占据力量优势,英法无法与之匹敌;二是美国在政治方面采用在殖民地保持问题上与英法达成妥协、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方式,换取英法支持美国对东南亚事务的介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法的抵制,使亚太条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得以签署。
美澳(新)条约将南太平洋纳入到条约同盟体系之中,其缘起是战时美澳特殊关系的建立。美国利用战时环境进入澳大利亚,建立了美澳战时军事同盟。这些都为美国战后构筑亚太同盟体系作了前期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导的战后亚太同盟条约体系的主要基础,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奠定的。在打击日本法西斯的同时,美国也没有忽略从20世纪初开始的对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并很成功地体现在美国战时战略中,也为美国构建战后亚太同盟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美国在推行重返亚太与亚太再平衡战略,其重要依托就是“二战”后建立的美国主导的亚太同盟条约体系。因此,研讨美国亚太条约同盟体系构建的原因,对我们辩证认知当前美国亚太战略,采取积极应对,方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