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士”到“药王”
——历代对孙思邈的尊称考述
2016-02-02陈晓捷
陈晓捷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 铜川 727031)
【历史文化研究】
从“处士”到“药王”
——历代对孙思邈的尊称考述
陈晓捷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 铜川727031)
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唐代被尊称为处士,北宋至明代尊为真人,明代万历以后又被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其故里陕西铜川耀州区被尊称为药王不晚于清代乾嘉时期,其隐居地耀州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亦不晚于此时。
孙思邈;处士;真人;药王
隋唐时期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孙氏在两《唐书》均有传*参见《旧唐书》卷191列传第141《方伎》及《新唐书》卷196列传第121《隐逸》。。《旧唐书》本传载,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1]5094-5096
孙思邈一生行医治病活人无数,所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而历代对于孙思邈的尊称,并非一成不变,或称之为处士,或称之为真人,或称之为药王。本文就此演变做一考述,不妥之处,且求教于方家。
一、孙处士
处士,是指有才德但并不出仕为官的人。此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荀子·非十二子》云:“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2]又《商君书·算地》云:“处士资在于意。”[3]《孟子·滕文公下》云:“圣王不作,诸侯放姿,处士横议。”[4]《史记·魏公子列传》云:“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5]
孙思邈虽然在后世是作为一代名医来看待,《旧唐书》也将其列入《方伎传》,而实际上,其才能也并不局限于医术。孙思邈幼年时就“日诵千余言”,所读的书籍肯定是儒家经典,这与其家学渊源有密切关系。据孙思邈之子孙行的墓志(下简称“孙志”)记载,孙思邈祖父孙融,被誉为“瑚琏之器,降洗马之荣”[6]。洗马为太子属官。《通典·职官十二》“东宫官”载,从西晋开始,洗马“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旧事,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东宫近代用人,皆取甲族有才名者。”[7]孙融既然能担任太子洗马,说明其不仅有才学,而且家世荣耀。这种家庭环境,对幼年的孙思邈肯定会有深刻的影响。孙思邈年方“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已经是一位兼通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博学之人,这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孙思邈的著述除了医药学之外,还注《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而其所撰之《会三教论》,实际是一部会通三教的作品。孙思邈广博的才学当时已经被世人所认可,人们对他的欣赏也正是基于此。独孤信所评价的“圣童”、隋文帝和唐太宗的两次召见,都是这个原因。孙思邈虽然才学高妙,但却屡屡推辞皇帝的封官,这完全符合处士的特征。
关于称孙思邈为处士,后世学者也有异议。岑仲勉先生鉴于显庆四年(659)以后,孙思邈曾在尚药局出入多年,认为其“亦非终于处士者”[8]。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孙志”中有“身居魏阙”的记载,认为孙思邈是曾经在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府中供职[9]。笔者以为二说均误。从“孙志”“曩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的记述可以看出,孙思邈并没有入仕的愿望,他在尚药局中仍是一介布衣。至于“魏阙”指的是朝廷,也就是在尚药局一事,并不是魏王府,对此笔者已有考述[10]。
孙思邈一生从未担任过任何官职,对此唐人一直很清楚,故而有唐一代自始至终都称孙思邈为处士。唐天宝十一载(752)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方序》中说:“近代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许仁则、吴升等十数家皆有编录,并行于代。”*重校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明崇祯程衍道经余居刻本。穆宗朝,曾有处士张皋上疏,其中说“高宗朝,处士孙思邈者,精识高道,深达摄生”[1]4450。唐人李冗《独异志》卷上亦载:“唐天后朝,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修道。”[11]这些文字记载均是称孙思邈为处士的例证。
另外,在一些专门记载神仙故事的书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认识。如宋人所编纂的《太平广记》中神仙类之中有《孙思邈》一篇,其中有一段记载如下:“咸通末,山下民家有儿十余岁不食荤血,父母以其好善,使于白水僧院为童子。曰有游客称孙处士,周游院中讫,袖中出汤末以授童子曰:‘为我如茶法煎来。’处士呷少许,以余汤与之,觉汤极美,愿赐一碗。处士曰:‘此汤为汝来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与同侣话之,出门,处士已去矣。”[12]143这段故事来源于《仙传拾遗》和《宣室志》,二者均成书于晚唐时期*《仙传拾遗》作者杜光庭是晚唐五代人,《宣室志》作者张读为晚唐人。。虽然故事中孙思邈已经是作为神仙出现的,但却仍然自称是孙处士,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人一直是尊称孙思邈为处士的*清代曾有徵士孙思邈的记载,见雍正《陕西通志》卷13、《关中胜迹图志》卷2,其含义与处士基本一样。。
二、孙真人
“真人”一词最早也出现在战国时期。《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13]真人的含义在古代有多重含义,然用于道家,一是天尊的别名,另外对于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也有此称。后世对于一些道教名人,也往往以此尊之。《旧唐书·玄宗纪下》:“天宝元年……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1]215
孙思邈年轻时就已经“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他不仅对于道家经典了然于心,而且时常从事炼丹,且善于养生。而在他死后月余,竟然有“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的异象。种种行迹,让当时人就感觉神奇。因此,在他死后,与之有关的神异故事就渐次产生。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有孙思邈拯救昆明池龙王,最终得到龙宫秘方,以及玄宗幸蜀时梦孙思邈向玄宗求武都雄黄的传说[14]。五代十国南唐沈汾撰《续仙传》卷中专门收录孙思邈,并将孙氏归为隐化一类[15]。宋人所编纂的《太平广记》神仙类中,也专门列有《孙思邈》一篇[12]140-143。这些都说明从晚唐五代至宋,孙思邈逐渐被神仙化,而神仙有兴云致雨的法力,因此在崇宁间耀州大旱,州人便自然而然地奔赴其祠去求雨了。
目前,在文献中所能见到最早称孙氏为真人的,是北宋高保衡等《备急千金要方序》,其中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16]。高氏等校订完此书是在治平三年(1066)。稍后的就是现存铜川耀州区药王山南庵的《耀州华原五台山孙真人祠记》。此碑原刻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后在金代大定九年(1169)重刻。碑文中记载:华原城东“沮水之东二三里,有山曰五台,峰回环相望者有五,因以名焉。其间翘楚卓立,最出诸峰至绝顶者有庙,曰崇福观。尝闻耆老传之曰,今之观,在昔孙真人旧隐之地。”[17]290-291我们从高保衡的序文中可知,当时称孙思邈为真人已是世人皆知,而真人的称号是要经国家正式册封的。这与宋代对道教的尊崇有极大关系,而尊崇道教,就表现在对各种神祠的褒封。
北宋对历代神祠的褒封很频繁。《宋史·礼志》载:“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以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故凡祠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祐、崇宁、宣和之时。”[18]孙思邈生前有起死回生的高明医术,死后还有兴云致雨的功能,这完全是神仙者流,政府若要褒封,称真人无疑最为合适。笔者由此推测,将孙氏封为真人当在开宝、皇祐之间。但这一时期仅称真人。直至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17]170、288-289之后,其尊称才又有变化。
在后世的一些传言中,说唐太宗曾经敕封孙思邈为真人。其说最早来源于现存药王山的《太宗赐真人颂》碑*据跋文,此碑原刻于金大定癸卯(大定二十三年,1183),见曹永斌编著:《药王山碑刻》,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图184页,文296页。。对于此颂,明人乔世宁认为:“新、旧《唐书》思邈传皆不载太宗作颂事,且颂语不类唐太宗言,疑道士伪作者。”[19]清人陈鸿墀亦云:“真人之封,始于宋,则太宗赐颂,必宋时道流伪托也。”[20]43两说可从。
唐代虽然没有封孙思邈为真人,但极有可能封其为先生。《酉阳杂俎》卷2《玉格》所载孙思邈拯救昆明池龙王,最终得到龙宫秘方的传说中所谓的“孙先生”便指孙思邈*《玉格》载:“孙思逊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玉格》是《酉阳杂俎》中专门记载神仙道士的专篇,从中反映了在中晚唐时期人们已经把孙思邈神化了。。从这个传说中似乎说明孙思邈在唐代曾被封(或赠)为先生的称号。陈国符先生说:“南朝及唐代高道,多由皇帝赠谥曰某先生。”这是对针对已故道士。“自唐代以来,以及五代两宋,多赐先生号。”[21]这是针对健在的道士。封道士为先生在唐代是有相关规制的。《旧唐书·职官志三》载:“无爵称子,养德邱园,声实明著,则谥曰先生。”[1]1873当时一些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的道士,因其道行高妙,备受尊崇,就被封为先生,外加官职或勋阶*在唐代,封赠道士为先生的见诸史载的有多人。会昌五年十月“敕传度道门法箓归衡岳道士刘元靖,可加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学士,仍赐号广成先生。”“大中元年二月,道门威仪郄元表,赐谥通元先生。”天宝“六载五月十三日,后汉张天师,册赠太师。梁贞白先生陶宏景册赠太保。”王溥:《唐会要》卷50,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69、881页。再如张果,“授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旧唐书·玄宗本纪上》,第200页。叶法善拜鸿胪卿员外置,封越国公,赠越州都督。《旧唐书·方伎叶法善》,第5108页。。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宋代*《宋史·谢绛传》:“近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以先生、处士自名,秃巾短褐,内结权幸,外走州邑,甚者矫诬诏书,傲忽官吏。请严禁止。尝以墨敕赐封号者,追还之。”脱脱等:《宋史》卷29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845页。。
唐代也曾封当代的人为真人。《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传》:“公主疾,上令宗师道教,名曰琼华真人。”[1]2191代宗之所以称其女为真人,是鉴于对体弱多病幼女的宠爱,另外也有对爱女身体早日康复的期望。但这属于特例。
三、药王孙思邈
药王最早是指佛教中的药王菩萨。其名见于《妙法莲华经》,此经是苻秦三藏鸠摩罗什翻译。因其有治病的能力,故世人多有供奉。后世称药王者当来源于此。
历代不同地方所尊的药王并非一人。轩辕黄帝*高晋编:《钦定南巡盛典》卷83载:“涿州,古涿鹿之地,黄帝所都也。《魏土地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今州城南庙祀黄帝为药王,犹仿佛其遗迹。皓壁暠辉,丹楹歙赩,四围浓翠,影罨缭垣。乾隆辛未年恭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扁鹊*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卷22《河间府二》“祠庙”:“长桑君庙在任邱县鄚州城东北三里。药王庙在长桑君庙西,祀扁鹊。”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28页。、晋吴猛*陶宗仪:《说郛》卷67上引雷次宗《豫章古今记·山石部》:“药王山在新吴西北五十里,晋吴猛骑虎入山处。”《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4页。、唐代韦善俊*陶宗仪:《说郛》卷45下引《桐阴旧话》云“按《列仙传》,韦善俊唐武后朝京兆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为药王云。”雍正《陕西通志》卷64:“韦善俊,雒南人,武后时长斋奉道法,饮其药者病即愈。世称为药王。”《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8页。、韦慈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4“历代医师”条有“药王韦慈藏”,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1页。姜辉先生认为,“药王韦慈藏”实际并非唐代医家韦慈藏本人,而是韦慈藏、韦古以及韦善俊的三位一体。相关考述可参看姜辉:《“药王”韦慈藏身份考辨》,《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第14期。、唐代疏勒国人韦古*陈耀文:《天中记》卷40:“《医王本草序》云:医王子姓韦名古字老师,元是疏勒国得道人也,身被毳袍,腰悬数百葫芦,顶戴纱巾,手持藜杖,常以一黑犬同行,寿年五百余岁。洎开元中孟夏之月,有人疾患,稍多疼困,师发愿心存目想,遂普施药饵,无不痊平,睹之者便愈。后乃图形供养,皇帝敬礼为药王菩萨神仙。”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宋汤阴医生张氏*《西湖志纂》卷9:“惠应庙在至徳观右,俗呼药王庙。《西湖游览志》:神张姓,相州汤阴人。素谨奉神农氏,没而为神,凡疹疾疮疡有祷辄应。宋时祀于汴州,南渡后建庙于吴山看江亭,额曰‘惠应’。咸淳、德祐累封王爵,两庑祀二十四仙医,相传佐神农采药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赵铨*谢旻等修,陶成、恽鹤生纂:《江西通志》卷160:“赵铨字仲衡,庐陵高唐里人。精岐黄术,制业仍不废,以诸生贡于朝,仕灵寿霍山两邑。夏贵溪大拜入京,夜泊吴城。静中忽传呼声,杂以丝竹金革,市驿交喧,月下隐隐有宣言药王到者。贵溪询药王何人,曰姓赵。已而寂然。”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都曾被尊为药王。称孙思邈为药王,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最早出现于明代。其原因当与明代对于历代医师的合祀有关*本文所讨论的孙思邈被称为药王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焦振廉先生曾有《孙思邈何以被尊为药王》一文,见《中医药文化》2011年第6期。此文讨论的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与孙思邈有关的个人因素,两者并不矛盾。。
《明史·吉礼四》“三皇”条记载:明初对于医师的祭祀沿袭元制,即在祭祀三皇时从祀上古时期的“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及四配。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十四人,西庑则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张元素、朱彦修十四人。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以太医官主之。”[22]到清代,在太医院内建先医庙,用以祭祀历代医师,而“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23]。可见,药王庙与先医庙的性质并不相同。但是这个区别民间在明代万历时期就已经逐渐混淆。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北京天坛之北有药王庙,其中主祠对象虽为伏羲、神农、黄帝,但在配享的后世名医中就有孙思邈[24]。虽然在这里孙思邈并没有被称为药王,但已经明确进入到药王庙中。从此世人尊孙思邈为药王逐渐流行。
陕西称孙思邈为药王也是在明万历前后,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是同州(州治今陕西大荔县)药王洞。雍正《陕西通志》卷29“同州”载:“孙真人洞,在县西北四十里双泉镇。先是,居人久议建祠未果,至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后,镰山云起异常,昼夜恒见,忽崩裂一洞,下有涌泉,洞中自然成像,仿佛真人,因以建楼殿云。又药王洞亦祀真人,在县西郭。万历三十年建。”[25]对于雍正《陕西通志》,《四库提要》称:“陕西旧《通志》为康熙中巡抚贾汉复所修,当时皆称其简当。而阅时既久,因革损益,颇不相同。雍正七年,敕各省大吏纂辑《通志》,陕西督抚以其事属之粮储道沈青崖,青崖因据汉复旧本,参以明代马、冯二家之书,斟酌增删,厘成百卷,分为三十二类。雍正十二年,于义等始表上之。”[25]353可知雍正《陕西通志》资料来源实本于明代及清初贾汉复所修的三部通志。而贾汉复在陕担任巡抚是在康熙初年,其志中早期资料的来源也就是明代旧志。由此可知,雍正志中所记载同州药王洞,确为明代史实。稍后的鄜州(州治今陕西富县)有药王洞,雍正《陕西通志》卷29“鄜州”:“孙真人祠,祀唐谏议大夫孙思邈,一名药王洞。一在北关啸虎崖,康熙三十年修。一在州西六十五里张邨”[25]852。清代陕西兴安州(州治汉阴县,今安康市汉滨区)还有药王山。雍正《陕西通志》卷12“兴安州”:“有药王山,以祠祀孙真人而名。”[25]870乾隆《同官县志·建置志·祠祀》:“孙真人祠,在县南三里。明万历六年知县李一本建。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今名药王洞。”[26]同官县治在今铜川市印台区。宜君县雷塬木瓜城道光二年(1822)《木瓜城创修药王庙碑记》中也记载药王“引线诊脉”、“针龙刺虎”,所指也是孙思邈。
但明万历至清康雍之前在陕西称孙思邈为药王并不普遍。宜君县城关镇曹塬雍正四年(1726)《重修三圣庙碑记》就有“药王韦公更精明理之妙,真人孙氏能挽造化之衰”的记载。至于在耀州区孙思邈的隐居地五台山及其故里孙家塬现存的碑石中,则自始至终记作孙真人,无一例为药王*铜川耀州区药王山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款《历代名医神碑》中,唐代有“孙真人”、“药王韦慈藏”的记载,曹永斌:《药王山碑刻》,第73、207页。据此可知,嘉靖时期在耀州被称为药王的并不是孙思邈,而是韦慈藏。。这是因为真人是敕封的正式称号,而药王只是民间之俗称而已。
那么,就耀州人称孙思邈为药王究竟始于何时之问题,我们可从当地一些碑刻中来探究。现存耀州大香山寺刻于道光十五年(1835)《修香山寺道路碑》中有“城东药王山”的内容,是目前所知最早有关药王山的记载。那么当地药王尊称肯定要早于这个时间,否则不会将五台山以此来命名。笔者推测,耀州人称孙思邈为药王当不晚于清代乾嘉时期。此后药王在民间逐渐取代了真人。到清末,药王山也作为正式名称被标注在了政府测绘的耀州地图上[27]。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63.
[3]严可均校.商君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4.
[4]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69.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82.
[6]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6-327.
[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829.
[8]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M].卷四“孙氏”条.北京:中华书局,1994:469.
[9]黄卫平.铜川史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134-135.
[10]陈晓捷.药王孙思邈家世源流再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81-84.
[11]李冗.独异志: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12]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王先谦.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37-38
[14]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20.
[15]正统道藏:第5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5-86.
[16]高保衡.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G]∥李景荣,等.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
[17]曹永斌.药王山碑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18]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561.
[19]李廷宝修,乔世宁纂.耀州志·五台山志[M].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20]陈鸿墀.全唐文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3.
[2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新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227.
[22]张廷玉.明史[M].吉礼四,“三皇”条.北京:中华书局,1974:1294-1295.
[23]于敏忠,等.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178.
[24]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100-101.
[25]刘于义,等修,沈青崖,等纂.陕西通志[M].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26]袁文观.同官县志·建置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乾隆三十年抄本影印,1969:119.
[27]杨虎城,邵力子,宋伯鲁,等.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舆图[M].民国二十三年(1934):21.
[责任编辑朱伟东]
Research into Sun Si-miao’s Honorary Titles from Scholar (Chu Shi) tothe Celebrated Herbal Medicine Master (Yao Wang) in the Past Dynasties
CHEN Xiao-jie
(ArchaeologicalResearchInstituteofTongchuanCity,Tongchuan727031,China)
Sun Si-miao, a medical expert, was respectfully addressed as scholar (ChuShi)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as a supernatural being (ZhenR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till Wang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honored as the K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YaoWang) during Wanli Period in the Ming Dynasty. In his home village, Yaozhou District, Tongchu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it was not later than Qianjia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that Sun Si-miao was honored as the celebrated herbal medicine master and that his hideaway in Wutai Mountain, Yaozhou District was named Yaowang mountain.
Sun Si-miao; scholar (ChuShi); supernatural being (ZhenRen); the celebrated herbal medicine master (YaoWang)
K820.42
A
1001-0300(2016)04-0084-06
2016-02-27
陈晓捷,男,陕西大荔人,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