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天诗社
2016-02-02柳海松
柳海松 曾 璐
论冰天诗社
柳海松 曾 璐
冰天诗社是清初在东北成立的第一个文人结社组织,开创了清代东北文人结社的先河,活跃了辽沈地区的文化氛围,为文人间的思想交流、切磋学问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容,是东北文化建设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冰天诗社 函可 左懋泰 流人
冰天诗社是流人函可与辽沈地区文人,特别是与尚阳堡流人,在顺治年间结成的一个民间文化结社组织。这个组织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推动了关东文化的发展,有开创之功。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冰天诗社缺乏研究,即使有论及,也比较浅显。故本文拟就此问题做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冰天诗社的创立
清初东北地广人稀,文化远远落后于关内,流人的涌入,无疑给这片文化沙漠带来了一缕缕春风,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关东文化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冰天诗社作为清朝关东地区第一个文人结社组织,它的成立正是流人的杰作,流人函可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函可(1612.1.6-1660.1.9),原名韩宗騋,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人。明朝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2)十二月初四日,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60)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少有才气,志向远大,怀“康济天下之志”。崇祯十二年(1639)他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入庐山,皈依佛门,取法名函可。顺治二年(1645)他以“刷印藏经”①从广东来到南京。由于清军南下,到处战火,回广东之路不通,所以他就留在了南京。在南京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明朝“天崩地解”之变,悲恸形于辞色,写下了《再变纪》②一书。不料顺治四年(1647)出南京城时遭到守门清军的盘查,尽管有他父亲的门生、清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给予的“印牌”③,终因“经笥中有福王答阮大铖书稿,字失避忌,又有《变记》一书,干预时事”④,被巴山拘禁,备受折磨,“拷掠数百,死而复苏,夹木再折,血没趾”⑤,“出万死几不一生”⑥,“当其遭诬在理,万楚交下,绝而复苏者数”⑦,继被押往北京听审。翌年结案,他被判流放盛京,“奉旨焚修慈恩寺”。从此以后,他一直活动于沈阳、尚阳堡、千山等地,先后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寺中弘扬佛法。其宗教活动,在时人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渐拈教外之传,稍稍示洞家宗旨。凡七坐道场,趋之者如河鱼怒上。六七年,起大疑,生大信,采珠投针之徒,每叉手交脚于岩壑间不去”⑧。
函可被流放到了沈阳,并未完全遁入空门。他除了从事佛教活动外,还开始了艰苦的诗歌创作。他自比李白:“莫笑孤僧老更狂,平生奇遇一天霜。不因李白重遭谪,那得题诗到夜郎。”⑨写就了大量的诗篇。
顺治七年(1650)函可借给好友左懋泰过生日之机,邀集辽沈地区的“流民遗老”集会,成立了清代东北地区第一个文人结社组织——冰天诗社。这一天,函可在其《千山诗集》中记载为“庚寅至前二日”。“庚寅”指的是顺治七年,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是庚寅年,“至前二日”指的是冬至前的第二天,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七年的冬至为十一月二十九日,其前二日当为十一月二十七日,所以冰天诗社成立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的地点就在左懋泰的家里),同时也可以确定左懋泰的生日也是十一月二十七日。
函可为什么要成立冰天诗社?他在《千山诗集》中说了一段非常中肯的话“:白莲久荒,坚冰既至,寒云幂幂,大地沉沉。嗟塞草之尽枯,幸山薇之尚在……韩吏部之潮阳夕迁,珍重三书,萧条只杖。每长歌以当泣,宁寡和而益高。兰移幽谷,非无人而自芳;松植千山,实经冬而弥茂。悲深猿鹤,痛溢人天。尽东西南北之冰魂,洒古往今来之热血。既不费远公蓄酒,亦岂容灵运杂心?聊借雪窖之余生,用续东林之胜事。诗逾半百,会未及三。”由此不难看出,函可创立冰天诗社的初衷,就是效法白莲结社,打破“寒云幂幂,大地沉沉”的局面,“尽东西南北之冰魂,洒古往今来之热血……聊借雪窖之余生,用续东林之胜事。”⑩以结社的方式,完成东林党人未完成的事业。另一个原因,就是明末江南地区文人结社之风甚盛,函可在流放前,游历于江南地区,广东名流重修的“南园旧社”,“以文章声气,与江南复社相应和”⑪,身处其间,函可备受欢迎,“声名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韩长公騋为耻”⑫。受其影响,函可认为,结社既可以为文人提供䜩集交流的机会,又可以议论国事,是一种很好的文人活动组织形式,而当时随着流人的增多,也为诗社的成立准备了滋生的土壤,已经处于“尽东西南北之冰魂”的前夜了。
参加冰天诗社的33人中以山东人为多,共8人,即北里先生、剌翁、光公、春侯、小阮、阿玄、大顽、二愚;其次为辽东人,共6人,即涌狂、正羞、雪蛆、丁仙、石人、镇君;再次为陕西人,共5人,即寒还、叫寰、兀者、薪夷、不二先生;又次为南直人,共3人,即苏筑、东耳、天口;五是北直隶人和浙江人,都是2人,北直隶人即希与道者、焦冥道者,浙江人是大铃和锦魂;最后广东1人,即函可;江西1人,即孝滨;朝鲜1人,即狂封;大汉人1人,即沙子;冢边人1人,即青草;五国人1人,即子规;另有1人冰鬼,籍贯不可考。值得指出,诗社成员中还有两位女士,即锦魂、青草⑬。
这33人中从其身份来看,有僧人,有道者,有流人,有普通百姓,其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读书人。函可是冰天诗社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正是在函可的倡导下这些人才走到了一起,成为冰天诗社中的一员。
二、冰天诗社的活动
冰天诗社从其成立,到顺治十六年(1660)函可去世,大规模的活动共有两次。一次是在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二十七日左懋泰五十五岁生日那天。这一天,函可与希与道者、焦冥道者等二十余人来到尚阳堡左懋泰家里,为他祝寿,函可率先吟诗一首,众人纷纷和诗,左懋泰作答诗一首,共得诗三十三首。另一次是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此日,函可“作颂”,其他人和之,函可又作答,也得诗三十三首。加上函可以诗招不二先生、雪蛆、青草、子规、狂封、冰鬼、丁仙、石人、沙子、镇君十人入社的20首诗,共存诗86首。
冰天诗社的两次集会虽然都是以祝寿为主题,但综观这八十多首诗,其内容很少涉及祝寿之辞,更多的则是诗人对家国天下之忧、身世飘零之感、故国家园之思、易代的沧桑变幻、世事的无常幻灭、遗老的隐忧悲苦的流露,和反映他们不屈服新朝的铮铮气骨。诗人们时而从困苦恶劣的遭际中超迈达观起来,时而又深陷于孤愤苦忧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将他们自己的余生纠结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中。作为明朝的遗老、清朝的流人,他们的诗歌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其突出表现如下:
一是抒发了作者的幽愤不平之气。“冰天诗社”的成员许多是明朝的遗老和清初的流人,他们经历了明末清初的血雨腥风,以及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凄惨之景,有的甚至全家遭受祸患,当他们被流放到盛京这苦寒蛮荒之地时,心中郁结的国仇家恨自然就在其诗歌中满溢出来,构成了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是体现了作者不屈的昂扬之骨。“冰天诗社”的诗歌中既有如泣如诉的哀怨幽愤,又有生命意志的高扬,处处彰显着流放诗人顽强不屈的傲骨、至死不移的气节,从未泯灭的反抗意识,激荡着他们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意。虽然诗人流落至苦寒之地,但并没有因环境的恶劣、政治的高压而丧志,反而是更加坚定,用诗作来存天地之大道,抒个体之鸿志。
三是存人情温暖之谊。“冰天诗社”的诗人们因为相同的遭际,深知彼此“悲深猿鹤,痛溢人天”,所以在苦寒之地相互取暖,相互砥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暖暖的人情暂时消解了寒冷饥困。作为彼此精神支持的灵魂知己和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在寒冷饥饿、悲愤思乡的时候也有了片刻的安慰。
冰天诗社的活动,促成了冰天诗社诗的产生,而冰天诗社成员创作的诗歌,又反过来丰富了冰天诗社活动的内容。它们相得益彰,共同成就着函可等诗社成员的人生价值。
三、冰天诗社的影响与贡献
作为清代东北第一个文人结社的冰天诗社,它的存在时间并不长,活动的次数也不多,但是它的开创之功,它留下的诗篇,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开创了东北诗人结社的先河,在东北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就东北地区而言,自古以来,人烟稀少,相对于中原地区,文化比较落后,既缺少学校,又缺乏文化氛围。
经过明末的战火,明代建立的学校、书院被毁殆尽,人口锐减。清军入关后,东北更是荒凉不堪,人丁稀少,连昔日的沈阳也“人屋半荒芜,幸有千家在”⑭,“老狐来瞰室,饿虎易过墙”⑮。这一切使得本来就落后的文化荒漠雪上加霜,文化气息越来越弱化。顺治初年,流人的到来,给这片文化荒芜的土地,带来了一缕缕春风。他们或者吟诗作画,探讨学问,或者讲学收徒,教书育人。这一切无疑活跃了盛京地区的文化气氛,而东北第一个诗社——冰天诗社的成立,对于盛京地区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从此播下了诗社的火种。时至近代,铁岭的龙山诗社、沈阳的藕乡吟社的成立可以说与它很有关系,因为冰天诗社的成员如左暐生、左昕生,后来都成为郝浴所创办的铁岭银冈书院的重要人物,而参加龙山诗社、藕乡吟社的魏燮均等人,又都与银冈书院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为银冈书院的学生,或者热衷于银冈书院的各种活动。
第二,冰天诗社的诗作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容。关东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是关东各民族文化的合称。它们既相互融合,又有区别,保留着各自的特性。关东的形成是历朝历代文人们辛勤耕耘的结果,这其中就包括流人们的吟咏唱和。不过,清代流人的吟咏在歌功颂德之外,又唱出了另一种声音,这就是流人的爱与恨,内心情感的迸发。他们以边寒蛮荒之地,如茫茫雪原、苍苍大漠等独特景象入诗,衬托他们孤寂悲苦的内心,使其心中的悲痛在天地之间更显出巨大和深重,这在苏筑、狂封、丁仙、剌翁等人的诗中均有反映。在北风狂啸、雪花纷飞的苍茫天地之间,有一群流人遗老在风雪中屹立,孤独而坚韧,凄凉而不屈,渺小而高大。
当然,冰天诗社诗也丰富了关东文化中的佛教文化。诗人们在函可的影响下向佛教寻求解脱,希望能从佛法中获得精神的安慰,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用语,其中也不乏佛理诗。
作为流人群体组织的冰天诗社,其存留的诗作尽管不多,但涉及的作者达30余位,作诗多者10余首,少者两首。这些作品一方面为关东文化的丰富提供了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其收在《千山诗集》中得以保存下来,确实不易,何况诗集在乾隆四十年(1776)又经历了那场文化的浩劫⑯,劫后余生,弥足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冰天诗社诗还为今天的关东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性的文献。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冰天诗社成立的经过和大体活动情况,而且对于诗社的两个重要人物,即函可和左懋泰的生日有了更准确的依据。
第三,开阔了诗人的眼界,为文人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机会。参加冰天诗社的成员来自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关里关外,甚至还有来自朝鲜的。这些受过不同教育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学问,诗酒唱和,彼此影响是必然的。尤其是诗社中的中心人物函可和左懋泰,他们都是成名的诗家,函可自不必说,对左懋泰的诗集《徂东集》,函可曾评价说“未曾展读泪先倾,拭泪同歌悲风起”,称赞他的诗“不知是血复是魂,化作吴刀切心髓”⑰。他们的学识和才学对诗社中的成员,如苗君稷、左暐生、左昕生、戴遵先等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函可在沈阳曾对苗君稷进行过辅导,“受剩公上人之友助,而规模近体”⑱,苗君稷“诗学传自剩公”⑲。同时冰天诗社的成立,也使得背井离乡的流人们聚集起来,有了家的感觉,为其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可以据此抒情言志,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
总而言之,冰天诗社的成立是清初东北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其成立,开创了清代东北文人结社的先河;其活动,如一缕春风,吹遍了辽沈大地,活跃了辽沈地区的文化氛围,为文人间的思想交流、切磋学问提供了一个平台;其成果,则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容;其影响与贡献,又是深远的,不仅对当时的东北,而且对今天东北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笔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注 释]
①④《清世祖实录》卷35,顺治四年十一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世祖实录》卷38记载为《再变纪》,“招抚大学士洪承畴给广东游僧函可护身印牌,负经还里,为江宁守门官兵搜出福王答阮大铖书并《再变纪》一册,其中字迹有干我朝忌讳,承畴以师生之故,私给印牌,显属徇情,应革职。”卷三十五记载为《变记》,有的著述也写作《再变记》,今以《再变纪》为准。
③《清史列传》卷78,《洪承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48页。
⑤ 钱海岳撰:《南明史》卷76《函可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13页。
在此次研究中,选择了SPSS 22.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分析、归档处理。对于计数资料的表示为%,以χ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的表示则为(±s),使用T进行检验,当两组的数据存在差异的时候,且P<0.05则表示有可比性。
⑥《千山诗集》,顾梦游序,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⑦⑧ 郝浴:《中山郝中丞集》卷4,奉天辽阳州千山剩禅师塔碑铭,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年。
⑨《千山诗集》卷15《解嘲》,续修四库全书本。
⑩《千山诗集》卷20《冰天诗社诗序》,续修四库全书本。以下凡不注明出处的诗均出自续修四库全书本《千山诗集》卷20。
⑪《广东通志》卷284。
⑫《千山诗集》卷首《千山剩人可和尚塔铭》,续修四库全书本。
⑬ 从函可、青草、锦魂的诗中可以看出。函可的《招青草》:“黄尘不独埋红粉,社里莲花比尔香。”青草有诗“一丛寂寂自埋香”、“一寸芳心自不同,几偕松菊傲霜风”、“红粉消沉恨独长,千年曾许伴寒霜”。锦魂有诗“悬弧岂必皆男子,啮雪今看有钜公。愧我不才花笔在,追陪长共笑虚空。”
⑭⑮《千山诗集》卷6《初至沈阳》、《沈阳杂诗二十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⑯《清高宗实录》卷995记载: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二日乾隆帝谕军机大臣等说:“朕检阅各省呈缴应毁书籍,内有千山和尚诗本,语多狂悖,自应查缴销毁。查千山名函可,广东博罗人,故又称为博罗剩人。后因获罪发遣沈阳。函可既刻有诗集,恐无识之徒,目为缁流高品,并恐沈阳地方,为开山祖席,于世道人心甚有关系。著弘晌、富察善即速确查,从前函可在沈阳时,曾否占住寺庙,有无支派流传,承袭香火,及有无碑刻字迹留存,逐一查明,据实覆奏。”因此,函可的诗集被查禁,碑被毁。
⑰《千山诗集》卷五,过北里读《徂东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⑱《焦冥集》卷首《姜希辙序》。
⑲《盛京通志》卷39,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
责任编辑:祝立业
K249
A
1009-5241(2016)05-0091-04
柳海松 辽海出版社编审、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 沈阳 110003曾 璐 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辽宁 沈阳 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