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研究评述

2016-11-24黄彦震任宏伟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族学解体苏联

黄彦震 任宏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研究评述

黄彦震 任宏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经历了一些困难,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学科团队建设和个人培训以及经费不足是阻碍俄罗斯民族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俄罗斯民族学研究依然取得了骄人成绩,而“转型”和“创新”始终贯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俄罗斯 民族学 历史发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经历过错综复杂且变幻不定的发展过程。社会科学中民族学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民族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主题、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差异。这种持续变化的过程就使得学科历史更加丰富多样。本文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俄罗斯民族学发展历史来分析其热点问题,展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的发展概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留下的丰富遗产,包括科学、文化、教育、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财富,①这为俄罗斯新时期的民族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俄罗斯此一时期的民族学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已应用于实践,所以此时期民族学的社会地位与苏联时期相比得到了极大提升,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关于俄罗斯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很多,本文侧重于俄罗斯民族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研究主题的改变。本文采用客体描述和概要分析方法分析整个俄罗斯民族学组织系统,②一方面能全面展示俄罗斯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希望俄罗斯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能对我国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内容

(一)俄罗斯民族学的历史发展概况

根据俄罗斯科学家Pi May Andrianof提出的“民族学基础”概念,可以把俄罗斯民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③。阶段划分及特点见表一:

表一:俄罗斯民族学发展阶段划分及特点

(1)萌芽阶段:俄罗斯18世纪后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民族学特征的文献。虽然到了19世纪,已经累积相当数量关于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文献资料,但是民族学在俄罗斯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④

(2)形成阶段:19世纪前半叶,俄罗斯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促进了民族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进程。19世纪40年代,一些民族学组织先后成立,其中俄罗斯皇家地理学会于1845年在圣彼得堡宣布成立,⑤这成为俄罗斯官方组建民族学学科的标志。20世纪前的俄罗斯民族学不重视田野调查,很大程度上都是“摇篮里的民族学”,导致其在民族理论与研究方法上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3)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苏联民族学在理论,组织机构,人才培训等方面都取得瞩目成就。多元化观点深入各研究领域,首先就体现在研究方法上,这时期进化论方法论占主导地位。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不仅民族学研究机构锐减,民族学研究范围和教育教学机构同样渐趋萎缩。⑥直到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民族学研究系统才又慢慢恢复运转。但是在卫国战争期间,民族学研究机构再次解体,解体后的机构转移到阿什喀巴德(Ashkhabad)以及一些东部区域。

(4)理论发展阶段:卫国战争后,民族理论开始在苏联社会中扮演积极角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为世界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托卡列夫(Tokarev)。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组织团体,其中有公立的,也有自发形成的。

(二)俄罗斯民族学“危机”与主体意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90年代早期,整个俄罗斯社会都处于巨大变革之中,当然也包括俄罗斯民族学。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民族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俄罗斯经济生活陷入严重危机,民族学此时也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⑦瓦列里·季什科夫(Valery Tishkov)在1992年写道:“‘民族学危机’,这不但使我们研究的社会背景发生改变,而且民族学本身也因苏联解体而发生变化。不只是民族学,还包括人类学和民族学学会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

瓦列里·季什科夫(Valery Tishkov)认为整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都在经历一次危机,而民族学危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瓦列里·季什科夫Valery Tishkov)认为,民族学学科地位、社会地位、物质保障都与社会需求极不协调,学科系统的不完善和学科发展模式的残酷严重打击研究者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整个社会对研究成果并不买账,这就导致研究者失去创造热情。瓦列里·季什科夫(Valery Tishkov目睹了民族学从一个“健康有机体”转变为“满目疮痍”的全过程。然而在所有危机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缺乏民族学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

瓦列里·季什科夫(Valery Tishkov)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关于民族学“危机”本质、学科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大讨论。许多学者利用“民族学反思”平台积极参与大讨论并解释各自观点,详见表二:

表二:民族学学者对“危机”的观点

(三)史禄国(Shirokogoroff)的学术思想

史禄国(Shirokogoroff)是一位富有天赋的学者。他在民族学研究中融入了数学、医学、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他认为西方民族学中的进化论学派和文化圈都各有其合理部分,但也有缺陷。史禄国(Shirokogoroff)持民族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科学的学术观点,包含人类生存生活的一切领域,并且在国家以及文化元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史禄国(Shirokogoroff)在中国逗留时期提出研究民族群体的重要性。他用эTHOC来表示“民族”,尽管这一术语出现在19世界中期的俄语中,但史禄国(Shirokogoroff)却是第一个使用эTHOC(Ethons)一词在民族学学科分类之中。他还使用了一个核心概念——“民族平衡”(зТНИЧескоераВНОВИе)。民族平衡与否受民族群体数,民族群体居住区域以及民族群体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

费孝通先生对史禄国(Shirokogoroff)的学术观点有过如下总结:“他的Ethons论最精彩的分析是可以用算术公式来表示的一个可视作Ethons单位,即民族认同的群体,在和同类单位接触中所表现出各自的能量。所以在他的理论最后一句话是“Ethons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类学研究就是研究Ethons的变化过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民族的兴衰消长,是一个动态的研究。”通过一些学者努力,史禄国(Shirokogoroff)在国外出版的书目和文章得以翻译成俄语版本,他的学术观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史禄国(Shirokogoroff)才是俄罗斯民族理论的真正开创者。

(四)列·尼·吉米列夫(L.N.Gumilyov)的民族理论及其社会影响

1.一些未知的能量在地球特定的区域出现,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热情去研究这些能量,这就使得在任何一个地区生活的群体都有“独特的心理状态”。

2.国家由人口组成,不但是一个生物性集合体,而且是自然存在。通过研究社会发展法则来研究国家现象极其荒谬。在民族群体生活中,“热情”始终扮演特殊角色。“热情”是个让人觉得惊奇,而且可以帮助民族群体从生活环境中汲取所需能量。吉米列夫把国民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激情澎湃型”和“无精打采型”。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Gumikei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期,民族学理论的社会影响逐渐得到加强,吉米列夫也因此从一个学科“边缘者”成为“学术大师”。他的影响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后同样不可动摇。阿尔泰共和国还因此在2002年把一座山命名为吉米列夫山。在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列·尼·吉米列夫的民族起源及民族理论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民族学

(一)新方向的开辟

20世纪90年代后,俄罗斯民族学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在传统研究方法上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方法论。例如宗教研究,移民研究,性别问题,都市人类学,法学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动物行为科学,文化人类学,政治人类学,视觉人类学,以及民族冲突和民族关系的研究。俄罗斯民族学的研究主题成为民族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俄罗斯民族学研究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领土变化、正统历史及功能、海外俄罗斯人的身份地位及俄罗斯移民史。

(二)俄罗斯民族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科研创新不足

虽然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陆续发表,但是研究质量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很多文章缺乏现实意义且研究主题重复,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影响了学者的工作热情。

2.人才培养不足和学科队伍建设不够

有的学者用“老态龙钟”形容俄罗斯民族学研究团队。近些年,年轻学者非常稀缺。很多中年学者鉴于经济或者其他因素考虑因素,要么选择到国外大学工作,要么选择直接进入工厂。有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研究队伍的“老态龙钟”,其中民族学社会地位不高而且得到的报酬很低是主要原因。

3.科研资金短缺

俄罗斯民族学发展过程中,很多科研项目都需要资金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是,科研基金不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除了依赖国家的财政预算外,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组织也从多渠道支持科研项目的基金需求。但就当前情况看,科研基金申请制度还不完善,和国家中心研究机构相比,一些地方性的研究机构只能申请到少量资金支持,因而那些地方民族学的发展就受到严重阻碍。

4.俄罗斯民族学很难实现国际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民族学被认为是国际民族学和人类学的一部分,要想取得更多发展,就必须缩小与国际学术圈的差距。在与世界研究团队合作交流过程中,语言不通和基金不足成为最大阻碍,仅有少数学者能阅读外文文献,对国外研究动态也知之甚少。在美国举行的两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名单上都没有俄罗斯学者的名字便是一个佐证。只有少部分学者意识到与西方学术圈子接轨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就成为西方学术思想的“翻译者”和“传达者”。但是由于西方民族学学术观点更新较快,许多传播到俄罗斯的西方的学术思想都有所“延迟”。

5.缺乏群体“统一性”意识和“身份认同”

俄罗斯民族学在20多年的发展中,学者对俄罗斯民族学是否形成了一个稳定统一的学术群体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形成了稳固统一的群体,因为民族学学科很早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还有大量的民族学研究者客观存在的。然而,另一些学者却认为,不管是从组织团体还是精神层面来说都还不存在真正的团体。有的只是一些散乱的研究队伍和学术内讧。

季什科夫(Tishkov)说:“民族学研究团体存在与否对我个人来说毫无意义。我想从事的是投入自身精力来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学科队伍,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学研究团体,而我们,就是团体中的一员。否则,我们该为何人?”

许多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有学者希望像俄罗斯民族学学术期刊一样,民族学反思应具备在学术团体建立过程中更重要的角色。另外,学者非常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网站与全国学者资源共享,在网站上刊发最新的论文,文章,田野笔记等。相信这些建议未来将有助于俄罗斯民族学朝一体化发展,并在发展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尽管俄罗斯民族学在苏联解体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也逐渐摆脱“危机”,并且还取得了一些小成就。但也应承认,民族学学科依旧面临诸多困境。其中,学科团队建设缺乏和人才培养不足是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民族学科研机构的相互协作,在深化课程改革和教育系统改革的同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训练机制的改变。纵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虽然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挑战,但俄罗斯还是取得了一些骄人成绩。其中,“转型”和“创新”始终贯穿于俄罗斯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祝立业

K511.2

A

1009-5241(2016)05-0074-04

黄彦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讲师 陕西 西安 710100任宏伟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 贵州 贵阳 5500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50006)

猜你喜欢

民族学解体苏联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反思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