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庆丰年”话咸丰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文章系列之一
2016-02-02李春国
文/李春国
“咸庆丰年”话咸丰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文章系列之一
文/李春国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与大巴山之间、鄂西南边陲;扼楚蜀之腹心,为荆南之要地,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今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古属廪君地,历史上系由鄂入蜀陆路要道必经之地。
“先有咸丰县,再有咸丰年”。中国的县名和古代年号相同者有之,如浙江的绍兴、永嘉,上海的嘉定等县名,是根据年号的寓意命名的;也有县名和年号相同全因巧合的,湖北的咸丰县即是如此。
咸丰县始建于公元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县名取“咸庆丰年”之意,早于作为年号的“咸丰”(公元1851-1861年),是为数不多的与古代年号同名的县。
咸丰县名由来的传说
咸丰县名来历虽有史志记载,但民间传说却有多个版本,本文仅叙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
相传,清朝时期施南府西边有个地方叫清水塘,该地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水池,池边有片高大的柳树群落,取名柳池。柳池旁边有一座庙,因柳池而得名,叫柳池寺。庙里有位得道高僧叫吴相,他寿终时恰巧咸丰皇帝奕詝降生,正是吴相和尚投胎降世人间。
奕詝登基当晚,梦见一座寺庙,庙内香烟缭绕,神位上供奉有十八罗汉与神仙佛像。庙外有一口池塘,塘边古木参天,柳树成行,曲径通幽,绿水青山,恰似得道高僧修行之居所。奕詝在这人间仙境正如痴如醉时,一位道人走来,对他说:“奕詝,这里叫柳池寺,寺里原有位和尚叫吴相。他虔心修行,感动上天。升仙界后,玉皇大帝派他到人间治理天下。你就是他的投胎转世。”说罢,道人无了影踪。奕詝醒来后,梦里的情景,清清楚楚、历历如真。他立即传旨,在全国各地寻找柳池寺,要亲自动驾去朝访。
湖广巡抚接到圣旨,派人到施南府境内查找。不久,官差找到一处景物和奕詝梦见的地方一模一样。巡抚大人到现场查验后,欢天喜地,果然池水清清、绿柳成荫,景色迷人、恰似仙境。
听说皇帝动驾来柳池寺朝访,当地官员生怕招待不周、出了差池,丢了乌纱帽、掉了脑袋,地方百姓担心招待花费大、摊派不堪重负,官民共议出了一个妙计。当天晚上,各家各户从自家锅底刮了几大箩锅烟墨,全倒进了柳池,池水变得黢黑。第二天早上,巡抚看到池子里一汪碧水变成了墨黑,风景也显得平淡无奇了,认为是不祥的兆头。于是问当地百姓这里到底叫什么。这百姓恰好是衙门官差装扮的,个个都说叫“墨池寺”,不叫柳池寺。巡抚只好启程进京,把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奏明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听后甚是失望,但梦中情景总是在挥之不去,他左思右想,传旨要在墨池寺周边修一座城池,设一个县,以他的年号“咸丰”为名。湖广巡抚领旨回府后不敢怠慢,连忙来到清水塘墨池寺准备动工修城。建城池要选土质重的地方,他称了方圆几千米地的土,都不及高乐山下的土重,就决定把县城修到高乐山下。从那时起,就有了咸丰县。
传说中的地名人物查考
传说中所叙述的关键地名、人物,即柳池寺、墨池寺、墨池、咸丰皇帝。
古刹柳池寺在清坪镇集镇西北2500米处。据记载,“莲池”与“柳池”为法兄弟,莲池吴人,柳池楚人,各以道显结庵。咸邑治北4000米,法名无相所居,虎豹驯服,苗族和揖。涅槃时,吐火自焚,乡人建寺以祀。寺门前有一池,池水碧绿清亮,池塘岸上有几棵大柳树,故而起名为“柳池寺”。庙宇古老、建筑庄严,古树茂密、地势幽丽。“前有花堡清水塘,后有灯笼照四方,左有石人跨骏马,右有二将守金庄”。当年,柳池寺香火旺盛,又设塾多年,现寺庙荡然,地名犹存。
墨池寺在现坪坝营镇 (原甲马池镇)集镇东边1500米处。传说该地原有一烂泥水池,因蛤蟆较多,称蛤蟆池。待蛤蟆走后,池子里的水变成像墨水一样,又称墨池。后在墨池边建有寺庙,故名墨池寺。
墨池在咸丰县城内,是咸丰“八景”之一,名墨池生香。池在城北老文庙(孔圣庙)基旁,其地多墨石墨泥,水泉香美。后因修建,墨池已不复存在。《咸丰县志》载有蒋仕槐(咸丰县人,道光岁贡,汉阳府学训导),诗赞咸丰“八景”之墨池生香:谁教池泼墨,顿使水生香;浅泄旃檀气,深涵黑玉光。龟鱼凭涅染,芹藻袭芬芳;好待文人饮,含馨沁锦肠。孔圣祠边水一池,生香不断色黟黧;宫墙数仞迁何处,翰墨流馨尚在兹。土家语中的“墨池”是地名,土家语称“天”曰“墨”,“池”是靠近、顶的意思。“墨池”就是“靠近天”“顶天”的意思。因地处高山地带,就有了一个夸张的地名 “墨池”。“墨池寺”就是建造在高山上的寺庙。
奕詝1851年继位,次年改年号为 “咸丰”,此年号共使用了11年。咸丰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满族,道光帝第四子,是清兵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第八位皇帝。20岁时登基,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制继承皇位的皇帝。咸丰皇帝登基不久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侵北京,火烧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位期间国内时局动荡、外敌入侵。他于31岁时病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清东陵定陵(河北遵化县马兰山峪山西),传位于独子载淳,即同治皇帝。
史志记载中的咸丰县名
周朝以前,今咸丰县属“蛮夷国”,周期初年属“巴子国”,以后为“子国”地。春秋时期,为巴子国地。战国时,是楚国“巫郡”地。
秦朝时,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地,东汉时属“南郡”。三国至晋,属“建平郡”。南朝齐梁时,属“宜都郡”。 北周时,现咸丰、来凤、宣恩三县划分命名为“乌飞县”。
隋朝时,将今咸丰、来凤两县所处的地方取名“开夷县”,属施州管辖。唐朝将州改为郡,取消开夷县设 “清江县”(包括现在的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地)。五代又划分现在的咸丰、来凤两县地方为“感化州”。
宋朝为富州地,后改为羁縻柔远州,初名懿州,后改为“安定州”。元朝改州设“散毛府”,至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改为“散毛寨”,同时设置唐崖司、龙潭司、金峒司。明朝洪武五年 (公元1372年)定其地,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丰县龙潭河以南地)设大田军民千户所,辖大旺、龙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大田军民千户守御,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置大田军民千户所。
清朝雍正十三年 (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将大田军民大户所及唐崖、龙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共设一县,经湖广总督迈柱奏请清世宗皇帝钦定为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直隶于省;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属荆南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属施鹤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广道复隶于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属鄂西行政委员会;民国二十一年 (公元1932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四月十六日,改为第七督察区专员公署,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咸丰均属之。
1949年11月11日,咸丰县解放,咸丰县人民政府随之成立,隶属湖北省恩施地区行政公署(原为恩施地区专员公署)。自1970年后,属恩施地区。1983年起,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后,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咸丰县是中国为数不多与皇帝年号同名的县,但该县设置却与清朝咸丰皇帝毫无关联。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考,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置咸丰县,到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咸丰帝登基,设置咸丰县之日远比咸丰皇帝年号早了116年。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宗局)
责任编辑:邱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