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汉壁画墓中西王母图像缺少的原因

2016-02-02戎天佑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王母画像石壁画

戎天佑 贺 俊

探析汉壁画墓中西王母图像缺少的原因

戎天佑 贺 俊

汉墓壁画作为一种宗教行为,必然受当时社会宗教信仰发展的影响。西王母信仰在汉代受到推崇,但其图像却在壁画墓中较少见到,而在画像石墓中大量出现,这一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从影响汉制形成的因素上可以看出壁画墓具有的中上阶层贵族属性,结合汉代神仙思想分析,阶层间的信仰差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考古发现和文献中记载的相互印证上可以看出西王母形象流变也是该现象产生的另一原因。

汉壁画墓;西王母图像;画像石墓

西王母是中国古老的女神,在先秦文献,尤其是《山海经》里是半人半兽的刑杀之神,到了汉代被改造成了道教的女仙形象,最后演变到一直流传至今的西天王母娘娘。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存在着广泛的西王母信仰。近年来,关于西王母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在西王母图像研究上,许多学者都把画像石和壁画墓中西王母形象不加区分地放在了一起,而没有注意到汉壁画墓中缺少西王母图像、壁画墓中的西王母图像和画像石墓中图像存在差异性的现象。汪小洋先生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壁画墓和画像石墓所代表两个阶层信仰的不同引起的,笔者比较认同这一观点。本文将从影响汉制形成的因素上论证壁画墓的中上阶层贵族属性,结合汉代神仙思想分析阶层间的信仰差异,并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西王母形象流变的相互印证上对该现象做进一步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汉代壁画墓的发现较之画像石、画像砖墓来说并不多。据《秦汉卷》统计,20世纪5O年代到90年代发掘的壁画墓仅70余座。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20—521页。笔者搜集了相关资料,目前在壁画墓中出土有西王母图像的有以下几处:

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为西汉昭宣时期的壁画墓②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6期,第8页。,汪小洋先生在《汉壁画墓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一书中认为,目前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资料上的推断,主观性很强。③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0—191页。孙作云先生④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年第6期,第19页。、贺西林先生⑤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室壁画的再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第73—74页。均持肯定态度。笔者认为,通过“三足乌”“玉兔”“九尾狐”等西王母构图中常见的附属物像来分析,即使墓主人对面的女子形象不是西王母本人或者其侍女,但也显示了西王母宗教信仰因素的存在。另外就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⑥洛阳第二考古工作队:《洛阳偃师辛村新莽壁画墓》,《文物》,1992年第12期,第6页。、陕西定边郝滩县壁画墓(其时代为王莽到东汉初期),⑦吕智荣:《郝滩东汉壁画墓升天图考释》,《中原文物》,2014年第2期,第87页。两墓内西王母图像不存在争议。俞伟超先生的《东汉佛教图像考》介绍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发现西王母和东王公图像和榜题的记载。该墓西王母图像是李作智先生,后来因壁画脱落,目前西王母形象存在与否尚未可知。随着汉代墓葬发掘工作的继续进行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汉壁画墓中发现新的西王母图像的可能性一定是存在的。

俞伟超先生在《中国古墓壁画内容变化的阶段性》中指出:“我国的壁画墓,起自西汉前期,西汉晚期开始发达起来,元明以后则已衰落。”①俞伟超:《中国古墓壁画内容变化的阶段性》,《文物》,1996年第6期,第63页。按照贺西林先生专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的时代分法,汉壁画墓的发展有四个时期:开创与借鉴的西汉前期,整饬与定型的西汉后期,延续与滋衍的新莽至东汉前期,拓展与刷新的东汉后期至汉魏之际。②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据蒋英炬先生和杨爱国先生《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一书,汉画像石大致产生于汉武帝之后,衰亡或消亡于东汉末年。信立祥先生在《汉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提出,汉画像石墓早在西汉中期就已开始出现并流行。由此可见,汉画像石墓产生时间晚于壁画墓。最早的西王母图像或者信仰在昭宣时期壁画墓内已有体现。画像石内西王母图像的出现则在汉哀帝之后,并在东汉时期形成了以西王母为首的庞大仙系,而东汉时期壁画墓内缺乏西王母图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对阶层属性间信仰的差异、考古资料和西王母形象的流变的关联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二、阶层间信仰差异的探析

(一)汉壁画墓和画像石墓所代表的阶层分析和探讨

1.汉壁画墓所代表的阶层分析

汪小洋先生在《汉壁画墓墓主人阶层的探讨》一文中,从这些墓葬分布的地理位置,以及目前公布的墓主人资料、壁画内容等方面分析,提出了墓主人是中上阶层贵族的观点。③汪小洋:《汉壁画墓墓主人阶层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5页。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还要从汉制的形成上进行分析。韩国河先生在《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汉制的形成是“承周制”“融楚俗” “袭秦制”的结果。④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56页。墓葬葬俗、葬制是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汉壁画墓具有中上阶层贵族属性的现象也应当是这些因素的影响。

(1)承周制

壁画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在墓葬建设中,考古工作者认为,陕西扶风西周墓葬中的白色菱纹组成的图案即为壁画的痕迹。“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那么墓葬中出现壁画也应是大事,享有者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孔子家语•观周篇》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 ,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 …”⑤(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不论孔子观明堂之事真实与否,至少说明壁画这种艺术形式早已出现,并被孔子认为是维护和宣传周朝礼制的重要手段。可见,周制中壁画已是统治者宣扬教化的工具。

(2)融楚俗

中国早期的绘画,如著名的战国时期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铭旌,即以帛画的形式分现了男女墓主借助于神异动物而升仙的场面。

贺西林先生在谈到柿园墓壁画时指出:“在曾侯乙墓漆棺、马王堆汉墓漆棺、马王堆汉墓帛画以及砂子塘汉墓漆棺画等众多的楚和西汉早期丧葬艺术中,都可以嗅到这种浓烈的装饰气息。”他还特别注意到湖南民沙马王堆1号墓第三重朱地漆棺左侧板画面的造型、构图、色彩等与柿园梁王壁画墓顶部壁画惊人相似。此外,他还比较了西汉铜镜、织锦等艺术形式,得出结论是:“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从图像到风格上都带有其他丧葬绘画的痕迹。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传统艺术的借鉴与挪用。”①郑岩:《关于汉壁画墓起源问题的思考》,《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第61页。也就是说,墓内壁画的形成可能与楚地早期墓内帛画和墓棺漆画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无论帛画、墓棺漆画抑或后来的壁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这些贵族阶层虽然能把玉器、陶器、车马器等生前象征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东西带入另一个世界,但对于升仙层面的需求和长生世界的构造却只能靠墓室帛画或者壁画来实现。所以从这一点讲,笔者并不认为壁画墓完全就是中下阶层来表达自己生前所没有享用的东西而绘在墓壁上,而王侯贵族乃至帝陵内无壁画的观点。

东汉人王逸认为,屈原《天问》所描述的是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内的壁画。据孙作云先生统计,其内容除了日月星辰、雨师风神、昆仑山外,还有一些人物故事。这些历史人物也成为早期墓内绘画经常表现的题材。例如在洛阳烧沟61号墓的壁画中也出现了“二桃杀三士”的画面。②郑岩:《关于汉壁画墓起源问题的思考》,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第69页。由此可见,汉壁画墓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吸纳了楚文化贵族阶层与壁画的这种紧密联系的特点。

(3)袭秦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③(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如何去表达“天文”,笔者认为壁画是一种极好的选择。墓顶绘有天体星象这一形式在汉代壁画墓中多有体现。由于秦汉帝陵均为挖掘,所以我们并不能排除其中有表达升仙和天象的壁画。

在秦都咸阳第一和第三宫殿建筑倒塌的建筑堆积中发现了一些壁画残块。壁画的内容包括车马、人物、建筑以及几何图案。秦始皇陵即按照咸阳城所布局,那么,帝陵地宫也极有可能存在壁画作为装饰。

综上所述,无论从壁画墓使用非普遍性、还是目前能确认的墓主身份或者是壁画墓形成的文化影响因素去分析,笔者认为汉代壁画墓墓主应属于中上阶层。也正如张亚娜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所说:“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推测,王侯贵族等上层统治阶级有使用壁画装饰墓葬的传统。其二,在壁画墓和画像石墓的题材内容方面,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从目前发现的汉代壁画墓看,其题材内容多日月星辰、升仙打鬼、出行射猎、宴饮舞乐等,少见画像石中的耕种、农业生产等图像。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画像石墓和壁画墓墓主等级的差别。④张亚娜:《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5年,第50页。

2.汉画像石墓所代表阶层分析

关于汉画像石墓是汉代社会中下阶层的遗存这一观点,罗伟先⑤罗伟先:《汉墓石刻画像与墓主人身份等级研究》,《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第27页。、李银德⑥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中原文物》,1993年第2期,第38页。、周保平⑦保平:《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第34页。等先生均撰有相关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画像石墓主要为中下层人民所享有,墓主基本上是以俸秩在两千石以下的中下层官吏和商贾富豪为主,当然也包含俸秩在两千石的官吏和平民百姓,但这两个群体所占比例很小。

壁画墓墓主是两千石及以上官吏,属中上阶层。由此我们分析两千石是否是一个“界标”?韩国河先生在《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中,结合文献中官秩和墓葬实际情况把汉墓划分为四个等级:①帝后墓,②诸侯王、列侯、郡太守及二千石以上官秩墓葬,③县令或相仿等级墓葬,④中小地主及庶民墓。①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如果我们把①②张华:《汉代文学中的神话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第98—100页。归为中上阶层,③李艳洁:《汉代神话仙话化倾向的时代特征》,《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第7—10页。④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60—62页。即为中下阶层。那么,官秩为两千石(又分为:中两千石、两千石、比两千石)是否是中上阶层和中下阶层的一个分割点?抑或是属于中层阶级?如果把这个点界定的太死,又难以和史实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两千石是在研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点。文章中暂且引用汪小洋先生的观点,把汉代社会划为“主流社会”和“中下阶层”。

(二)结合汉代神仙思想分析壁画墓中西王母图像缺少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和“仙”分属两个概念,在产生时间上,“神”的观念应当早于“仙”的观念,即“神”为春秋以前,而“仙”为战国时期。《太平广记》将“神”与“仙”分为两类,“神话”与“仙话”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②到了汉代,仙话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一部分神话在流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向仙话转化的倾向。由于方术思想、长生不死信仰在汉代盛行,推动了包括黄帝、女娲、舜、后羿等神人完成了向仙人的转化。这一点在刘安《淮南子》中也多有体现。③因此,在汉代声势浩大的造仙运动中,西王母也完成了由神到仙的转化。而伏羲、女娲等神话人物逐渐增添了仙化的色彩。

据信立祥先生研究,在汉之前的先秦时期是绝对没有“升天”“死后升天” 的想法。这种状况到佛教传入中土并成为主要的社会宗教以前的两汉时期一直没有变化。在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之下,人总是被动的,面对灾难,只能诚惶诚恐地去跪地祈祷,普通民众是不可能有升天思想的。但现实的苦难和对死亡的恐惧推动着人们把追求幸福和长寿寄托于宗教的幻想。因蓬莱、昆仑山等地在方士的鼓吹下成了仙人世界的领地。仙人的世界出现了。④虽然天界在汉人心中是令人害怕的,但以天帝“太一”为首的诸神体系在汉代却是国家宗教的核心内容,因为它被赋予了神化政权的合理性和维护政权运行的任务,它是政治神学的产物。主流社会希望现实的王系得到神系的支持。对于统治者阶层而言,现实世界政权的稳定和运行是第一位的,即使成仙,其目的也是为了享受坐稳江山的利益,所以在现实世界中神系地位自然高于仙系。⑤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8—209页。

壁画墓是中上阶层贵族的墓葬建设,其中的宗教思想受国家宗教的制约,必然以神系为主(但此时的神系中的一些神已经具有了仙化的色彩,这也就解释了西汉壁画墓中为什么西王母图像少,但其升仙思想并不缺乏的现象)。正如汪小洋先生所说,概言之,汉壁画墓是对天界的描述,汉画像石墓是对仙界的描述。汉壁画墓依托的是国家政权维持的国家宗教。汉画像石墓依托的民间传播的西王母信仰和其他神仙体系。⑥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1页。

三、考古发现和西王母形象流变的关联

(一)两汉时期西王母形象流变

据汪小洋先生研究,西王母形象的流变过程,大体上是从汉之前《山海经》诸经的半人半兽的凶神形象,逐渐到西汉初至西汉中叶的《淮南子》《史记》《大人赋》等记载中西王母脱离原始神灵的信息,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长生不老问题,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转移。从西汉中叶以后,西王母形象面临着国家宗教和民间宗教的选择,其发展也有了两种趋势,一是全民信仰的仙化的西王母。长生不死的仙性符合了统治阶层的求仙需求,且仙化的西王母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政治要求,所以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统治阶层的一系列求仙活动必然要影响到下面的官吏,从而使求仙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因而仙化的西王母是自上而下的求仙运动的产物,带有一定的主流社会宗教信仰色彩;二是民间神话的西王母。据《汉书》中的《哀帝纪》《天文志》《五行志》载,在汉哀帝建平四年春,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西王母运动。在这次流民事件中,西王母被赋予了“救世”“免祸袪灾”等神的功能,这种民间神化的西王母提出了相应的政治要求,已经具有了与汉王朝政权发生冲突的性质。中上阶层贵族是主流社会的成员,维护政权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们利益所在。此时的西王母地位降低应是必然的。后来,据《汉书•元后传》王莽又将这次流民事件与他的篡政意图相联系。因此,新莽之后的东汉统治阶层在信仰体系中对待西王母的态度是冷淡的。正如信立祥先生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这次流民事件之后不久,西王母信仰在民间迅速蔓延至全国,甚至远达朝鲜半岛。并且这种民间信仰在汉画像石和祠堂中得以迅速发展和体现。 最终在东汉时期形成了以西王母为首的庞大仙系。

(二)从考古资料来看两汉时期西王母形象流变

西王母信仰在西汉中期向着仙化和神化两个方向发展,仙化的西王母形象曾在求仙之风浓厚的主流社会受到推崇,并影响到了中下阶层。但随着中下阶层赋予西王母形象以神的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治要求,到王莽利用此进行篡政,所以到东汉时期,主流社会对西王母的态度是冷淡的,而中下阶层对待西王母却是极为热情的。

西汉昭宣时期卜千秋壁画墓出现西王母图像,可能就是仙化的西王母信仰曾在主流社会得到推崇的一个缩影。鉴于考古资料有限,尚不能通过其他墓葬来印证这一点,但如果卜千秋墓中图五为西王母,那么,此时西王母构图还处在四分之三侧面角度。据相关学者研究,出现正面图像需要有至上神的支撑。而该图没有达到正面像所展示的偶像神的阶段,这也符合此时尚未实现神化而处在仙化阶段的西王母的史实。

洛阳偃师辛村新莽时期壁画墓和陕西定边郝滩县新莽至东汉初壁画墓内均出现西王母图像。我们推测了新莽至东汉初时期,由于王莽利用西王母信仰篡权,所以在主流社会部分跟随王莽的贵族,对于支撑王莽篡权的西王母形象是认可的。且这两座壁画墓距离政治中心不远,所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时期存在的其他墓葬不存在西王母图像,可能跟当时政治有关。在两汉之际,许多在王莽当政时期不仕王莽的官员在光武帝时期都得到了提拔。这在《后汉书》里有许多记载,如:陈宣,不仕王莽,仕光武,光武即位,拜谏议大夫;宣秉不仕王莽,光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另外还有郭贺王良、申屠刚、蔡茂、陈宣、刘茂等许多人,此处不一一列举。 从两座壁画墓里西王母构图看,仍四分之三侧面式,笔者认为原因是,虽然此时已在流民事件发生后不久,但作为神化的西王母信仰仍存在在中下阶层,主流社会对于西王母信仰的关注点仍集中在长生之术和不死之药上。

从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看,东汉中晚期壁画墓数量大增且分布范围扩大,但均未发现有西王母图像。这与东汉时期主流社会的冷淡态度是密切相关的。与此相反,流民事件后的汉画像石墓里出现了大量的西王母图像,且都是正面构图,具有偶像神的意义。画像石墓中最早出现的西王母图像是在汉哀帝之后。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在流民事件之前,西王母信仰虽在全社会普及,但带有明显的主流社会信仰色彩,这也可能是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变化的不同步的表现。

综上所述,壁画墓中西王母图像出现较少的原因是由社会阶层间信仰的差异造就的,而西王母形象的发展流变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并成为这一现象的重要体现。

[责任编辑:冯 莉]

K234

A

1008-7214(2016)04-0115-05

戎天佑,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贺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王母画像石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壁画上的数学
北朝、隋唐壁画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