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 首 语

2016-02-02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志民俗学学术

卷 首 语

中国民俗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同日本民俗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交互影响。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周作人、钟敬文等重要学者,都曾经留学日本。他们通过日本,部分地接受了西方民俗学及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日本民俗学所强调的“一国民俗学”思想与全面精细的研究风格,也在他们本人以及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取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另一方面,以钟敬文为代表的中国民俗学者的学术成果,也在日本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著名民俗学者关敬吾就曾坦言,自己是受钟敬文早年在日本发表的文章启发才开始有关日中口承文艺的比较研究的。然而,与两国学界多年来密切往来的事实相比,中国民俗学领域有关日本民俗学理论成就与发展历程具体信息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对于日本民俗学近年来适应社会变迁而在理论与方法方面发生的探索、论争和新创造等,尤其缺乏系统的认识。这种缺憾,无疑会对我们正确、深入地理解和反思中国民俗学这一曾深受日本民俗学影响的学科的学术渊源和发展道路,构成严重的阻碍。

有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发福田亚细男教授的系列文章。福田亚细男教授是日本民俗学界卓有成就的杰出学者,前些日子,应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邀请,他在北师大进行了系列学术讲演,这些文章即是在讲演基础上整理而成。文章对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主要特征以及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取向等做了十分系统、清晰的梳理,为中国同行深入了解“他山之石”并进而反思我们自己学术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既简明扼要又富于启发性的参考。其中有关日本民俗学历来重视历史变迁研究的归纳和说明,不仅有助于改变我们对于日本民俗学的偏颇印象(特别是对于早期的日本民俗学,认为它总是趋于保守或守旧),也为纠正历来视民俗学为“向后看”的古老学问的陈见做出了有力的回击。而从福田教授对于中国当代民俗学的初步理解也可以看出,两国学界之间的确缺少深度的交流,中国的学术成果与最新发展动态,尤其缺乏系统有力的对外介绍。这一点,又从一个侧面突显了加强“交互性交流”的重要性。

本期的“前沿话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交互性”对话与交流的特点。话题的主题,是“影像民族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它主要讨论的是影像民族志这一广泛应用于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当中的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影像民族志的发轫与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路径,但随着相关技术支持的日益成熟和便利,这种方法获得了日益普遍的运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分支学科,成了一种“美美与共”的知识结晶。本“话题”中的文章,结合民族志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论转向,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影像民族志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历程,不仅对影像民族志在国内外的发展脉络及其中所存在的种种理论与方法问题展开探讨,而且尤其注重对它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与经验的总结。这样的讨论,既展示出足够开阔的国际视野,又通过具有独特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国际性的知识系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就此而言,这组文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有关影像民族志本身的讨论所带来的启发。

本刊主编 安德明

猜你喜欢

民族志民俗学学术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总括*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