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直笔著信史 阐善瘅恶引风气
——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02-022015年12月29日王伟光
(2015年12月29日)王伟光
公心直笔著信史 阐善瘅恶引风气
——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29日)
王伟光
同志们:
今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这次会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批示、重要讲话,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对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为实现2020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目标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开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今后五年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之际,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紧紧把握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千万百计求突破,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地方志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各地基础文化工程的作用日益凸显,存史、育人、资治功能日益显现。一是地方志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依法治志为核心,“一纳入、八到位”为总抓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体制机制,执法检查、行政督查等为工作手段的地方志事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二是修志编鉴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二轮修志全面深入推进,综合年鉴编纂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进程加快,以地方综合志书、综合年鉴编纂为龙头,部门志鉴、行业志鉴、专题志、乡镇村志等为有机组成部分的地方志编纂体系日益成型。三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开发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志文化成果,以方志馆、地情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手机报、数据库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地情读物、教育读本、快报简讯等为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日益完善。四是地方志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的主动意识不断提升,以建立独立的方志学学科为目标,地方志基础理论、编纂理论、管理理论为主线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日益成熟。五是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机构职能得到优化,队伍新老交替逐步解决,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为核心,部门、行业、乡镇修志机构为延伸,专兼职修志人员相结合的地方志工作队伍日益壮大。面对大好形势,如何乘势而上,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找准发展定位,在当前良好发展形势下继续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展示方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国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命题。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他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从学科属性上讲,方志自古即有属历史书说、地理书说、史地书说、资料书说、时政书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属历史书说为学界多数人所认可。北宋著名学者李宗谔指出:“地志起于史官,郡记出于风土。”地志、郡记均为地方志的先源,据此可知古人对方志为史的属性早有认识。梁启超即断言:“最古之史,实为方志。”自隋唐确立地方志官修制度以来,方志人始终承担着记录历史、保存乡邦文献的史家职责,承担着“公心直笔著信史,阐善瘅(dàn)恶引风气”、探索和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几代方志人正是秉持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崇高情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岗位上,涌现了像山西燕居谦、河南郑永立等为修志奉献终生,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次联合表彰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这些先进模范,是时代的楷模,是精神的丰碑,是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正能量,是鲜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巨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模范,集中体现了方志人的精气神。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有了精神的引领,才能信心十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道路,瞄准既定的目标前进。有了精神的助推,才能前行不怠、开拓进取,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了精神的滋养,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涌现自觉担当大任、埋头苦干的优秀分子,才能让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才能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有了精神的凝聚,才能夯实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让无数人勠力同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态势,聚集起所有人的力量去成就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干什么事都必须有精气神,方志人的精气神是什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把“修志问道、直笔著史”作为方志人的精气神,明确为方志人精神,这既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代方志人精神风骨和价值追求的总结凝练,又明确了方志人的时代自觉和当代使命,同时为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词旨深远,意义重大。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基本要求。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4月16日,李克强总理作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一以贯之,要求利用地方志挖掘历史智慧、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为现实提供借鉴,为未来提供参考。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的。历朝历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成果,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仅承担着为国存史的使命,还应在直笔著史的同时,挖掘历史智慧,修志问道,探索区域发展历史兴衰,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宣扬先进人物事迹等,为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历史镜鉴,真正做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是对中华民族史家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我国自古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历史典籍汗牛充栋,诞生了一大批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史家,形成了追求“书法无隐”“实录直书”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时期晋国董狐记“赵盾弑其君”、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西汉司马迁虽遭“宫刑”仍完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直声动天下,英名耀古今。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史家传统在方志人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弘扬。一大批矢志不渝的方志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担当精神,默默坚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笔耕不辍,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用事业心和热心肠,把“冷板凳”坐热,把“冷部门”做热,打造出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形成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科成果群,为国家创造出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正是方志人继承、弘扬史家传统凝练形成的理想坚守和职业良知,是新时期方志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方志人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方志人身上的直接体现。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盛,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不能没有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高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目标,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代表的是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气神。编修地方志已作为特有的文化基因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传承文明与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肩负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爱国爱岗、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文化创新,促使绵延数千年的古老修志传统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四是几代方志人上下求索、扬鞭奋蹄精神的传神写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编地方志工作经过风雨洗礼,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几代方志人呕心沥血,奋发有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才逐步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发展新格局。回顾过去,一路征程,一路艰辛。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一辈方志人筚路蓝缕、奔走呼吁,寻人才、搭班子、建机构的事业开创,到90年代中后期为打破“一本书主义”局限而进行的上下求索、千辛万苦,再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为实施依法治志和推进地方志转型发展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一步一步走过来,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取得的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奋斗成就伟业。正是几代方志人的锲而不舍,才铸就了今天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是几代方志人的实践和智慧,才凝练出今天的方志人精神。
五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在看到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的同时,应居安思危,充分考虑面临的艰辛任务和复杂多样的矛盾、挑战,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地方志事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局面还没有扭转,到2020年实现“两个全面”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不少困难,地方志事业各业并举的根基还不够牢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志书编纂手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发展样态的影响日益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升,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等。要破解难题,化解挑战,创新发展,使方志之树枝繁叶茂、常绿常青,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更需要一种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生生不息,就不可能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秉持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可以为新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地前进。当前,党和国家建设事业进入了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大有可为,也可以大有作为。作为时代的记录员,作为民族文化的建设者,方志人承担着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的神圣职责。今天我们召开表彰会,既要表彰模范、先进,更要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更好地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交付的新时期史家的职责。自古以来,史家职责大抵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存信史,以明鉴戒;二是从现实中提出问题,以史经世。为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古人对史家提出“德、才、学、识”的要求和准则,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学”反映了史家的功力,“才”与“识”反映了史家的思想和创造性,“德”反映史家的治史态度;学是基础,识是水平,才是学与识的表现。“德、才、学、识”,是古人对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也是一个优秀史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历经锤炼,是古往今来治史经验的总结,于方志人同样适用,但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下面,我就如何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肩负起新时期史家职责,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树立“志德”。史家所言的“德”,是指著史的道德修养,即章学诚所说的“著书者之心术”。“心术”是什么?章学诚解释说:“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他说的“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客观性;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就是说要尊重客观历史,不要用史家的主观好恶去影响对历史客观性的判断和反映。史家慎于心术,才谈得上史德。因此,古人所言的“史德”,就是要求史家在著史时,要有“好是正直,善恶必书”的直书精神和“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高尚品德。今天我们提倡树立“志德”,也在于方志人的心术。而心术之慎,在于方志人的自我修养。树立“志德”,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认识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志德”,就必须具备家国和事业情怀,爱国爱乡,心怀职业的神圣感、劳动的光荣感,常怀敬畏之心,热爱地方志事业。树立“志德”,就必须具备史家伦理道德修养,临文摄心,不使气,不恣情,做到情真而气平,达到传人者文如其人、记事者文如其事的境界。
二是要提高“志才”。所谓“志才”,指的是方志人的能力,主要是掌握文献、驾驭文献的能力,运用志书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等。刘知几说:“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了丰富的史料,如何进行分析、组织、整理、加工,“刊勒一家,弥纶一代,使其始末圆备、表里无咎”,是需要一定才能的。故章学诚说:“非才无以善其文。”地方志编纂是一门学问,既不是简简单单的资料堆砌,也不是写议论文、编科普教材等,而是有着自身特殊的包括观点、体裁、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等方面的要求,没有相应的文献功底,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是无法胜任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唯有培根固本,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锻炼“志才”,才能做好地方志工作。当前,队伍新老交替基本完成,新加入地方志队伍的年轻同志更应注重提高“志才”,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以方志人精神作激励,不断进行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做一个合格的方志人。
三是要丰富“志学”。这里说的“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历史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pián nán)斧斤,弗能成室。”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无所不包,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就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知识错误,只能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方志人应该是个杂家,知识要广博,“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当然,要求每个方志人做到博学通贯、多闻多识、行行精通、面面俱到也不现实,但至少要努力做个多面手。唯有了解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资料,博观约取,才能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增强“志识”。所谓“志识”,主要指洞察历史、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它包括史家的器局和胆识,即对客观事物的见解、鉴别判断能力,观察历史的器识,承担历史责任的胆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见识等。纵有极为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判别史料真伪、牴牾的能力,没有“好是正直,善恶必书”的胆识,那也是枉然。所以,章学诚说:“非识无以断其义。”世事纷纷,地方志要发挥为国存史、育人资治的功能,关键在于方志人的“志识”。能否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好与坏、曲与直、善与恶,秉笔直书,是方志人是否具备“志识”的判断标准。“夫《尚书》之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之义也,以惩恶劝善为先。”志书要作为信史留存后世,方志人的器局要辽远,必须身怀“独见之明”,正确理解历史现象,正确记述历史事物,疏通知远,劝善惩恶,才能为后人提供历史智慧和历史借鉴。
同志们!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正在新的历史起点走向伟大复兴,全国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征程中昂首迈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有幸处于一个千帆竞发、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为榜样,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忠实履行反映时代面貌的神圣职责,切实肩负起为国存史的历史担当,编纂出更好更多的地方志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K29【文献标识码】B
1003-434X(2016)01-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