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竹枝词看明清时期广西的社会风貌

2016-02-02郑维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广西地方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竹枝词广西

郑维宽(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从竹枝词看明清时期广西的社会风貌

郑维宽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明清时期广西出现了大量竹枝词,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包括气候节令、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民族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对研究明清时期广西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清时期;广西;竹枝词;社会风貌

竹枝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特别体裁,较早流传于长江三峡地区,是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唐大历以后,由于受到文人青睐,逐渐演变为带有民歌特点的文人诗歌。作为特别的诗歌体裁,竹枝词与格律诗、绝句等存在较大区别,故清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说:“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竹枝词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避同字,可律可拗;在内容上多咏风土民情;在语言上多用方言口语,民谚民谣皆可写入,不避浅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明清时期竹枝词多演变为叙事诗,题目也包括“杂咏”“风谣”“口号”“蛮俗”“蛮歌”等称谓,从不同方面反映各地的社会生活,包括风土民情、民族特色、男女婚恋、生活时尚等。

明清时期广西的竹枝词多散见于地方志和各种诗文集中,其作者除了一小部分属于仕宦于广西的官员外,大多数为广西本地人,他们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生产生活、气候物产等非常了解,表达也较为传神准确,其竹枝词对研究区域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广西竹枝词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历史学者在利用竹枝词研究地域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还比较薄弱。有鉴于此,笔者试利用竹枝词所蕴含的史料信息,对明清时期广西的社会风貌进行初步探讨。

一、明代桂柳地区竹枝词反映的桂北社会风貌

广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其独特的气候节令、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等,使得外来之人颇感好奇,往往歌咏以记之,这些歌咏就成为竹枝词。明代是广西竹枝词创作的发端,创作者主要是外来的官员,他们为辖区内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用竹枝词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地域文化资料。尽管明代广西流传下来的竹枝词较少,但通过分析这少量的样本,仍然能够管窥其蕴含的社会风土信息。就笔者目力所及,主要收集到明人

曹学佺撰述的《桂林风谣》和桑悦的《记僮俗六首》。曹学佺是福建侯官人,于天启二年(1622年)到广西任右参议,《桂林风谣》是曹学佺在桂林做官期间对桂林风土人情的记载。桑悦是江苏常熟人,曾任柳州通判,他经常巡视柳州各地,接触到大量民俗特别是壮族的风俗,其创作的《记僮俗六首》,就是系统反映明代广西壮族风俗习惯的作品。因此,曹学佺、桑悦的竹枝词对反映桂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曹学佺的《桂林风谣》共十首,其中五首最能反映桂林风土的特点,内容包括水系、气候、医药(药物、疾病医治)、节庆(端午、中秋)、农业(种植芋头、山田施肥)、手工业(酿酒、刻碑)、商业(贩盐、商税)、民族风俗(瑶人的田赋、鸡卜、祭祀马援、瑶人习惯法、倚歌择偶)等①光绪临桂县志卷8舆地志二·风俗[Z].光绪三十一年刻本.。桂林境内湘水和漓水分派,分别是湖南和广东境内水系的上游,所谓“楚粤流皆仰,湘漓水自分”。桂林位于岭南,物候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加上地处南岭山区,山地气候明显,夜晚和冬季较为阴寒,所谓“物候中华隔,阴寒转苦卑”。虽然广西境内药物资源丰富,但因老百姓信巫不信医,对疾病的医治不积极,所谓“岭西饶药物,病嬾亦难医”。曹学佺主要描述了桂林一年中端午节与中秋节的盛况,端午节漓江上举行龙舟竞渡,江边的水东街上游人如织,身穿罗裙的女子摩肩接踵,竞相观赏赛龙舟。中秋节桂林城内各处演戏,箫鼓喧阗,人们买鱼烹调,中午聚餐饮酒,大街上随处可见喝得醉醺醺的人,晚上家家户户门口悬挂月兔灯,孩子们放纸鸢玩耍。城内的酿酒业、刻碑业发达,主要酿造桑寄生酒;广东的盐商将食盐运到桂林销售,盐仓堆满了白花花的食盐,而官府通过征收过桥税支付戍兵的军饷。明人谢肇淛在《百粤风土记》中记载:“粤西食盐,非地所产,皆取给于粤东。”②(明)谢肇淛.百粤风土记[M].中国风土文献汇编第一册[G].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114.可见广西的食盐来自广东。桂林的农业因为山多平地少,需要广垦山田,用粪和草木灰作肥料,种植芋头等作物。此外,桂林境内居住着不少瑶民,瑶民虽然也向官府交纳田赋,往往征收较难,而且瑶人首领并未完全向化,所谓“猺粮难猝办,村老未全驯”。瑶人的风俗重视鸡卜,春秋二季也祭祀马援。他们遵守习惯法(山例),触犯者往往被处死,即“法依山例峻”。而青年男女的婚恋形式则是倚歌择偶。

桑悦的《记僮俗六首》虽然主要是描写明代柳州府境内壮族的风俗,但与广西其他地方的僮俗相比,亦是大同小异,因此这里的僮俗代表了明代广西壮族风俗的基本情况。分析六首竹枝词蕴含的壮族风俗信息,主要包括报仇赔偿、迎神赛会与信仰、战斗与占卜吉凶、服饰饮食、生产、恋爱、姓氏称谓、社会组织等方面。原文如下:

动请襄公九世仇,通情洗面只偿牛。亲邻相助歌迎鬼,男女分行戏打毬。

赴敌护头装凤翅,占疑随手掷鸡头。几回缉事军先觉,木刻传村有别谋。

饮食行藏总异人,衣襟刺绣作文身。鼠毛火净连皮炙,牛骨糟酣似酒醇。

小语相侵随致怨,清歌互答自成亲。趁墟亦有能装束,数朵银花缀网巾。

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女髻风鬟纯黑绾,男头雨笠尽红尖。

租田亦与人分稂,摘穟惟将手当镰。间有十冬匡赋后,欲询无计召交谭。

村村竹木占山乡,屡杀人民似犬羊。冬尽水干兼送哨,春来箐密喜装塘。

能通官语惟村老,惯结同年是熟商。夫子居夷心一片,清灯闲坐细思量。

除夜双盘贮鹧鸪,清晨蚁集看何如。斫牛伏地心先动,牵犬登山乐事多。

毒药煎成封弩箭,纯钢炼就作干戈。杀人每讲赔头物,有数从来实不孚。

姓同处处是华宗,朝甫先加老唤公。三界有灵焉助虐,诸冯非祀肯相容。

只将劫夺为生理,亦以均分示至公。谁把峰峦齐一铲,平畴万里尽归农。①乾隆马平县志卷10艺文[Z].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关于报仇和赔偿的习俗。壮人一语不合,便结仇怨,“小语相侵随致怨”,一旦报仇,屡世不休,故称“动请襄公九世仇”;壮人男子与他人之妻私通被发现,只要向对方赔偿一定的牛、酒等物就可了结,称为“洗面”;壮人杀人,可以用牛赔偿命价,也可以用羊、猪代替,所谓“杀人每讲赔头物,有数从来实不孚”。

关于迎神赛会和信仰的习俗。壮人每于冬月迎神赛鬼,每逢一个村寨做事,需杀牛、猪数十头,亲邻各携牲畜来相助,赛会上不仅歌舞以娱神,而且男女分成两行,打毬助兴。壮人信仰多神,比如莫一大王、花楼圣母等,而三界神信仰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横州通判王济对三界神的灵异和两广瑶、僮族群对三界神的敬畏有着详细的描述,他说:“邻壤贵县有冯姓之家,世以神异显。……其家神异者世有一人,立召风雨、鬼神、虎豹,言人祸福,无不验。自苍梧上至南宁,皆敬信,不可言。两广瑶贼事之尤谨,皆以祖公呼之。”②(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M].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三界有灵焉助虐,诸冯非祀肯相容”正是对广西壮人虔诚信奉冯三界的生动写照。

关于战斗和占卜吉凶的习俗。壮人民风犷悍,擅长使用弓弩和毒箭,用钢铁打制兵器,戴护头盔,而且每逢打仗,都要用鸡头占卜以问吉凶,所谓“毒药煎成封弩箭,纯钢炼就作干戈”“赴敌护头装凤翅,占疑随手掷鸡头”。此外,除夕之夜用鹧鸪占卜来年汉、壮强弱之势,其做法是将油炙后的两盘鹧鸪放到地上,第二天早晨查看,如果鹧鸪上聚集的黄蚁多,则表示汉人强,黑蚁多则表示壮人强,所谓“除夜双盘贮鹧鸪,清晨蚁集看何如”。壮人每次准备到汉人的地界劫掠,先用利刃杀牛,如果牛很快伏地而死,则出而行劫,若牛仍跳跃不止,则停止行动,所谓“斫牛伏地心先动”。劫掠往往造成人民死伤,对劫夺来的东西,则实行平均分配。村与村之间的沟通、发动起事则用木刻传信。

关于服饰饮食习俗。壮人的服饰、饮食与汉人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衣襟刺绣,吃老鼠肉、牛骨糟等,所谓“饮食行藏总异人,衣襟刺绣作文身。鼠毛火净连皮炙,牛骨糟酣似酒醇”。明代广西壮人居住的山区往往没有食盐销售,不得不用蕉叶烧灰腌菜,所谓“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服饰上,女子用黑布绾发髻,男子头戴有红尖的斗笠,所谓“女髻风鬟纯黑绾,男头雨笠尽红尖”。壮人服饰有便装、盛装之别,便装是平时装束,而盛装则是节日与趁墟时的装束,所谓“趁墟亦有能装束,数朵银花缀网巾”。

关于生产习俗。壮人大多居住在山区,竹木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但收获时不像汉人那样在田间脱粒,而是用手摘取稻穗回家,晾置于谷仓中,到食用时才脱粒舂米,故桑悦称“摘穟惟将手当镰”。而且一些壮人没有自耕地,需要租田耕种,交纳地租。除了农耕,壮人还从事狩猎活动,“牵犬登山乐事多”即指其事。此外,壮人在冬春农闲时节还兼送哨、装塘等工作,“冬尽水干兼送哨,春来箐密喜装塘”。

关于恋爱习俗。壮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恋爱的途径就是互唱情歌,故壮族人称唱歌为唱欢,亦即倚歌择偶,“清歌互答自成亲”就是真实的写照。

关于姓氏、称谓习俗。壮人姓氏较为集中,不像汉人姓氏那样复杂,据清人汪森记载:“谚云‘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皆族姓之大者也。又宋时有四道侬氏(安平、武勒、思浪、七源)、四道黄氏(安德、归乐、泗城、田州)、蒙氏(抚水、安化)、莫氏(南丹),西原则侬、黄之外,又有韦氏、周氏。”③(清)汪森.粤西丛载卷17姓氏之异[C].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据清人沈日霖说:“粤西土著之民,其姓多僻,除黎、莫二姓最繁外,其他则曰容、曰明、曰蓝、曰银、曰木、曰易。又僮民多姓覃,覃不识本音,音如陈。”①(清)沈日霖.粤西琐记[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因为姓氏较少,故壮族同姓者比比皆是。壮人称同姓者为华宗,所以桑悦称壮人“姓同处处是华宗”。壮人的称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据宋人吴处厚记载:“岭南风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小名呼其父母。元丰中,余任大理丞,断宾州奏案,有民韦超,男名首,即呼韦超作父首,韦遨男名满,即呼韦遨作父满,韦全女名插娘,即呼韦全作父插,韦庶女名睡娘,即呼韦庶作父睡、妻作婶睡。”②(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7.桑悦在对“朝甫先加老唤公”的注释中也说,壮人“初名朝某,长名甫某,老名公某”,这里的“甫”实际上是“父”的同音异写,可见从宋至明,壮人的这一称谓习俗沿袭不变。

关于社会组织习俗。明王朝在广西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委任土官对土民实行管辖。在土司治理结构中,大者为土官,小者为土目,最基层者为村老、寨老。土官、村老等是与汉官、汉人打交道的代表,他们也是最先学会官话的人,故桑悦说“能通官语惟村老”。《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庆远府属思恩县“百人内有一二人能官语者,谓之头人,即一村头目也”③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15庆远府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6.,也能证明这一点。村老等头人常担任冬头(相当于汉人之“甲”),负责在壮人中催征赋税。

二、清代广西竹枝词反映的各地生产生活和风俗信仰面貌

清代是广西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产生了“临桂词派”“杉湖七子”和“岭西十三家”,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与明代相比,清代广西竹枝词的创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作品数量多;二是竹枝词的地域分布更为广泛;三是作者基本上为广西本地人,反映出由明代的“他者”书写向清代“我者”书写的转变;四是内容更丰富,反映了广西人在生产生活、信仰习俗、节日赛会、恋爱婚姻、丧葬服制、物产贸易等各方面情况。笔者通过系统爬梳广西地方志、清人诗文集等著述,发现清代广西的竹枝词分布地域非常广泛,涵盖了桂东、桂中、桂西、桂南各区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广西各地的社会风貌。具体而言,有桂东的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浔州府,桂中的柳州府,桂西的思恩府、太平府、镇安府、泗城府、庆远府、百色直隶厅,桂南的南宁府等地④参见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王利器.历代竹枝词[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憨斋.话竹枝词[J].阅读与写作,2005(2).。

在桂东北地区,清后期全州人蒋琦龄所作《桂林竹枝词》十六首⑤(清)蒋琦龄.空青水碧斋诗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500-501.,有六首是描述桂林城风景,其他则为反映气候、农事、物产饮食、风俗的内容。明清为中国气候史上的小冰期,桂林虽处岭南,冬季气候亦较寒冷,有下雪结冰现象,故蒋琦龄写道:“冬酒围炉倒玉瓶,瓦沟瞥见水晶钉。卷帘一幅王维画,小院寒蕉雪里青。五岭宜人独始安,梅花牵雪度严关。晓妆抹手频呵冻,翠帽貂檐解御寒。”农事重点描写了山里人家春季采茶和平坝农家插秧的情况,所谓“茶山天气渐清和,谷雨清明次第过。青帕蒙头携伴去,前村唱遍采茶歌。春在山家茶事忙,江村农月又分秧”。桂林较有特色的饮食包括乌饭(青精饭)、盐豉、禾花鲤、槟榔、年糕等,其中盐豉、禾花鲤是全州的特产,而吃乌饭、嚼槟榔、做年糕则是广西普遍的饮食民俗,乌饭在节日食用,槟榔是婚聘必须品,年糕用糯米制作而成,作为新年馈赠的礼品。风俗包括佛诞、中秋、秋收祭神、槟榔为聘等,佛诞日家家户户吃乌饭,这应是全州的风俗,据嘉庆《全州志》载:“四月八日,以南天烛叶煮汁,溲秫米蒸之,色如鷖,曰乌饭,即青精饭也,亲友相馈遗。”⑥嘉庆全州志卷1舆地·风俗[Z].嘉庆四年刻本.中秋节,烧柚香以供月,刚结婚未生育的少妇,其女伴于深夜潜入他人园中摘瓜,送至少妇房中,称为“送子”,所谓“莫愁新嫁年十五,女伴相邀去送瓜”;为祈求来年丰收举办迎神赛会,所谓“秋晚神祠沸管弦,杯珓叠掷赛丰年。小巫歌罢老巫醉,乌烛烧分利市钱”;女子成年后行试花礼(即醮女),已到出嫁年龄,受聘时需用羔、雁、槟榔为礼,所谓“试花十月早梅妆,盒子签题照两厢。明日前堂列羔雁,新红夜染喜槟榔”。

在桂东南地区,乾嘉年间唐声振和袁珏分别创作了反映平南县社会风貌的竹枝词。唐声振《龚阳竹枝词》共有八首,分别描述了疍民生计、平民服饰、女子织布与趁圩、乡间“赎魂”的巫术活动等①平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平南县历代诗词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34.。袁珏《平南风景十二首》则更为系统地刻画了平南农村的节日民俗与生产生活图景,包括新年与清明节习俗、气候物产、圩市交易、家庭纺织业、疍民与食鱼生习俗、婚俗、“赎魂”仪式等内容②道光平南县志卷20艺文二·七言绝句[Z].道光十五年刻本.。可见,唐声振和袁珏在疍民生计、女子织布与趁圩、乡间“赎魂”的巫术活动方面的记载相似,也有各自不同的观察点。唐声振注意到平南的平民即使在冬天也身着葛布单衣,“科头跣足懒加冠,山罽应无御岁寒”;乡村的女子既辛勤织布换取食盐,也担负荔枝到圩市上出售,所谓“参差三五搭香肩,箩担斜挑渡碧川;笑指趁圩天气好,水晶香荔易红钱”。袁珏作为平南人,其描述更为完整细致,比如演采茶剧闹新年的情况:“照路挑灯簇簇红,茶娘结队合茶公;沿村萧鼓迎门闹,则剧今年处处同。”清明节“挑出山头乌米饭,新坟随处有悲声”。平南的气候条件优越,水热充足,水稻一年可以两熟,其中“洗犁”是早稻品种,农历五月即可成熟收割;早稻收获后又需赶种晚稻,所谓“早稻才收秧又插,晚禾米好不宜迟”。趁圩是清代广西农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平南一个月有九个圩期,在圩市上出售柴、米,购买油、盐、丝、棉等物。家庭纺织业是传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通过种植棉、麻等织物,或者从市场上购买,在家中纺织成棉麻布并制成衣物,所谓“作絮拖棉上纺车,广花暖自胜洋花。麻经棉纬频加意,不贵横斜与密斜”正是家庭纺织业的生动反映。从袁珏的竹枝词可知嘉庆时平南已有洋花出售,但在老百姓心中,还是认为“广花暖自胜洋花”。平南最为著名的饮食是鱼生,从“脍鱼曾说阖庐城,异味当筵合絮羹。姜芥盐梅堪杂乱,细劓薄劈掺鱼生”的描述可知制作鱼生的要领:一是鱼片要切得既细且薄;二是调味的作料要全,包括姜、芥、盐、梅等。食槟榔和婚姻以槟榔为礼的习俗甚为浓厚,所谓“槟榔染就一千口,盘里青蒌数可俦;此物合婚缘底事,祝郎多子愿扶留”。民间巫术活动作为农家精神信仰的重要体现,它渗透到每个农民家庭中。从唐声振和袁珏的描述可知,平南农村有赎魂的仪式,仪式由茅山教徒(着女装的巫)主持,巫师“低吹牛角细鸣锣”,在夜半烧符,唱鸡歌和暖花歌。每逢闰年,乡村还有“跳鬼”的祭祀活动,所谓“巫师建醮曰跳鬼,又曰作村坊,多于闰年为之”。

在桂西地区,清代的竹枝词系统反映了农作与狩猎等生产活动、婚恋习俗、居室特色、手工纺织、纠纷调处等社会风貌。道光年间,黄彦坊在《岭山农事纪候咏十二首并序》③光绪武缘县图经卷1地略上·气候[Z].光绪十三年刻本.的竹枝词中,以歌咏的形式完整描述了武缘县全年的农事,其中一至九月的物候和农作情况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一个地区生产节律的重要史料。原文如下:

陆作艰难可奈何,祈将粟米遍山阿。莫言元日田功缓,绿树村边叱犊多。(正月)

种芋须兼播旱禾,最宜小雨夜来过。陇头不事耕耘早,大麦河边有几多。(二月)

春雨初晴刈麦天,饼香时拂暖风前。腴田更拟更番种,一派新秧漾绿烟。(三月)

菽麦奢收十斛多,浓云一片雨滂沱。前村处处催秧马,我独无牛可奈何。(四月)

离离小米傍烟畦,转盻新秧绿又齐。最爱耘田疏雨过,一家扶杖夕阳西。(五月)

夏月田间庆有秋,更逢诸谷熟冈头。雷声忽送千峰雨,依旧新秧绿意抽。(六月)

昨夜西风一叶飞,田禾滋秀芋苗肥。荒村星夜闻言语,播麦人人趁月归。(七月)

黄云千里拥江干,秋社人人笑语欢。一粒几经辛苦得,好些收刈莫阑珊。(八月)

早稻才收晚稻黄,家家炊玉十分香。但祈岁岁逢甘雨,粒我蒸民圣泽长。(九月)

从上述武缘县农民一年中九个月份的农业生产轨迹,可以窥见其终年辛勤劳作、以求温饱的一面。正月本是许多地方农闲的时节,但由于武缘纬度低,农时早,因此此时已是“绿树村边叱犊多”,正月主要播种小米、花生、子等山坡杂粮作物。二月“种芋须兼播旱禾”,芋种岭上,二月下种,六月收;旱禾有早、晚两种,早者二月播种,六月收,晚者四月播种,八月收。三月时春雨初晴,农民一方面要收割头年十月播种的麫麦,同时在腴田可种双季稻者,则需栽插早稻。四月收割头年十二月播种的菽麦,称为春麦,春麦收获后又赶紧在田中插秧种稻。五月收割正月播种在河边沙田的小米,然后加紧犁田以种稻。六月是大收获的月份,不仅早稻本月成熟,而且种植在山岭上的小米、籼子、高粱、旱禾等也成熟了。七月芋子成熟,同时需要播种菽麦,称为冬麦。八月,于五月种植于江边沙田的水稻成熟收割。九月,秔糯及晚稻成熟收割。至此,一年中的农事才算大致完毕。

倚歌择偶是桂西壮人的重要婚恋习俗,不仅外来的文人士大夫多有记载,广西本地人更有传神描述。武缘人韦丰华就在《廖江竹枝词》①转引自憨斋.话竹枝词[J].阅读与写作,2005(2).中描述了清代武缘县廖江地区壮族青年男女歌圩传情、交友恋爱的情景。他写道:

相牵相挽笑眉开,小步寻芳往复回。特地勾留岔路侧,待看如玉少年来。

无因倾吐爱花情,挹颈连肩巧比声。唱到风流欢喜曲,娇娃春意一齐生。

人逢故识注青眸,不觉留连小渡头。绮语飞来心更醉,情通袅袅短长讴。

士也耽兮女也耽,行歌互答当心谈。欢场易散愁同结,恼杀西山落日衔。

平林忽暮噪归鸦,蜂尚迷香蝶恋花。离曲唱来心绪乱,行行还止路三叉。

浓香惯引得芳魂,爱我哥哥送到村。春庆未阑重订约,姣音遥递话黄昏。

竹枝词中描述了壮族青年男女歌圩传情的盛况,歌墟是壮族青年男女交往的重要场所,每逢墟期,姑娘们成群结队、相互牵挽、喜笑颜开前往,有的特地停留在岔路口,等待中意的美貌男子到来。到了歌墟地点,男女各站成一排,手拉手,肩并肩,相向对歌,所谓“挹颈连肩巧比声”即指此。随着对唱的深入,唱词的内容逐渐转变为倾吐情愫,真可谓“唱到风流欢喜曲,娇娃春意一齐生”。互相中意的情侣长歌短讴,互道衷肠,只恨时间过得太快,“恼杀西山落日衔”,暮将至鸦归巢,但“蜂尚迷香蝶恋花”,情侣们依依不舍,离别的曲子听来更是让人心绪纷乱,他们走走停停,到了三叉路口不忍分离,所谓“离曲唱来心绪乱,行行还止路三叉”。也有男子将自己心仪的姑娘送到村口才回首。虽然最终不免一别,但情侣们已经订好了下次的约会,所谓“春庆未阑重订约,姣音遥递话黄昏”。这是多么一幅生动的男欢女爱的画卷。

梁作舟在《罗墟竹枝词》②民国上林县志卷15艺文部下[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也描述了清代上林县罗墟地方的壮族青年男女在春天借踏青之际谈情说爱的场景,其写道:“香风吹暖白蘋汀,士女如云竞踏青;欲问同心何处结,枝枝松柏似西冷。钗光钿影自成行,罗绮风来扑地香;行到小红丛绿处,几回惊起野鸳鸯。”竹枝词中的“结同心”就是指交朋友,在明媚的春光里,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头插钗钿,银光闪闪,她们结队而行,经过之处,香气宜人,所谓“钗光钿影自成行,罗绮风来扑地香”。男女青年通过唱歌互答,情投意合者便双双来到松柏树下、花草丛中,进一步谈情说爱,稍不注意,就会碰上别的情侣,所谓“行到小红丛绿处,几回惊起野鸳鸯”即指此。

此外,有关壮族人民的生计方式、居室特色、手工纺织、纠纷调处等社会风貌也在竹枝词中多有涉及。李维垿在《周安竹枝词》①民国上林县志卷15艺文部下[Z].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描述了清后期上林县周安地方壮人的生活面貌,词中描述道:“峒里从来乏水田,杂粮先后种山边。南瓜苞粟家家有,八口还堪度岁年。傍崖筑室耸嶙嶒,板架区分上下层。置畜栖人称两便,经营结构擅殊能。少年射猎碧山隈,日暮纷携野兽回。厨下烹调供饮馔,欢呼明月照残杯。乡里纷纷雀鼠争,共求团局判分明。入门先馈茶偕酒,酬谢钱看事重轻。……少女勤劳习妇工,织成土锦绿兼红。于归裁作合欢被,文采鸳鸯灿室中。”周安地处上林县山区,山多田少,壮民生计较为艰难,多以种植玉米、南瓜等杂粮作物为生,故词中称“南瓜苞粟家家有,八口还堪度岁年”。周安壮民的居室都傍崖依山而建,属于典型的山区干栏式建筑,房屋分上、下两层,中间用木板隔开,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由于山区植被良好,野兽较多,狩猎成为周安人生计的一种重要补充。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周安的壮族少女从小就学会了织壮锦,并将自己亲手织成的壮锦作为嫁妆。当然,随着清后期外来因素的影响,周安民风也在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比如乡里纠纷频发,而调处纠纷的团绅等往往根据事情的大小收取酬谢。

三、结 语

通过上文对散见于地方志、诗文集中的竹枝词的爬梳,我们可以得到有关明清时期广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节日民俗、精神信仰、物产资源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并从中管窥明清时期广西社会的风貌。鉴于同一区域、同一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民俗信仰、物产资源等方面存在大致相同的特点,因此,选取某区域某一地的竹枝词包含的信息来分析该区域的社会风貌具有可行性。在上文的分析中,明代柳州府境内有关壮族报仇赔偿的情况,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广西境内壮族中普遍存在的习俗。据明人王士性记载:“瑶僮之俗,祖宗有仇,子孙至九世犹兴杀伐,但以强弱为起灭,谓之打冤。……两村相杀,命毙不偿,毙者以头计,每头赔百两或几十两,以积数之多寡为贵,实无两也,而以件代之,如豕一为一两,而一鸡一布亦为一两也。抚安僮老为其和毕,则截刀为誓,始不报冤,谓之赔头。”②(明)王士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广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武缘县和上林县在地理上毗邻,主体民族都是壮族,因此两地赶歌圩、“倚歌择偶”的表现形式几乎完全相同,而且我们将其与明清时期广西其他地方壮族的婚恋习俗相比,发现“倚歌择偶”长期以来都是各地壮族人民的婚恋方式,是具有壮族特色的典型风俗。事实上,上林县壮民广泛种植杂粮、农闲狩猎、住干栏、女子织壮锦、社会组织与纠纷调处等习俗也是其他各地壮族普遍共有的情况。柳州府壮民的姓氏称谓代表了壮族在命名上的特点,壮民喜欢吃老鼠肉、牛骨糟等则是壮族食谱广泛的一个反映,武缘县壮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画面也是广西各地壮民从事农作的生动写照。平南县食鱼生的习俗其实是广西沿江居民普遍的饮食习惯,包括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等所辖沿江州县。而沿江疍民的生计方式也是一致的,他们浮家泛宅,以捕鱼为生。据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广西》载:“三江蜑户其初多广东人,产业、牲畜皆在舟中,即子孙长而分家,不过为造一舟耳。婚姻亦以蜑嫁蜑,州县埠头乃其籍贯也,是所谓浮家泛宅者。”此外,从不同竹枝词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和物产资源分析,可以发现广西南部地区物候的一致性,比如平南县、武缘县都种植双季稻等。

从明清时期广西的竹枝词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习俗是广西全境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比如食槟榔和婚姻“以槟榔为礼”、男逸女劳与妇女趁圩交易、家庭纺纱织布、清明节吃乌饭、秋收祭神、乡村“赎魂”的仪式、三界神信仰等。上述所论,足见竹枝词在反映明清时期广西社会风貌中的重要史料价值。

K291/297

B

1003-434X(2016)01-0052-0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S017);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竹枝词广西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竹枝词两首》其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