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兵之本”的兵学文化价值及启示

2016-02-02陈相灵闫秋豪ChenXianglingYanQiuhao

孙子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兵学管仲齐国

陈相灵 闫秋豪/ Chen Xiangling Yan Qiuhao

“甲兵之本”的兵学文化价值及启示

陈相灵 闫秋豪/ Chen Xiangling Yan Qiuhao

齐鲁兵学文化是一座宝藏,除了孙子、孔子等军事思想外,管仲的富国强兵思想,至今对建设强大国防有重大启示价值。本文通过管仲“甲兵之本”这一重大命题的阐述,揭示了强兵与顺民之意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满足人民所愿,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不仅对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重大价值,而且对建设强大国防,应对各种安全危机有重大借鉴意义。

管仲 强兵 兵学文化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①。齐国为管仲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②为指导方针,以内政、经济和军事改革为手段,为齐国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最终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③,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实现“君霸王,社稷定”④的战略目标,在齐国争霸的过程中,管仲提出了强军目标的根本性问题:“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战,请先行民之所重。”⑤它揭示了经济决定军事、强军必先富民、用战必先顺民的基本规律。即使在管仲去世后,“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⑥,管仲的兵学思想,成为齐鲁兵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实意义也非常深远。

一、治国治军,必先富民,使民各安其业,方可应对战争危机

管仲认为,“民富则易治”,“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⑦,为此,他提出首先应解决百姓的土地和居住问题。当时,井田制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制度,由于是“同耕而耦”的集体劳动,人们耕种的积极性不高,社会生产率极为低下。管仲认识到,“不均之为恶也,地力不可竭,民力不可惮”⑧,只有让人们切实在劳动中受益,才能“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⑨,自觉关心生产。为此,管仲提出要“相地而衰征”⑩,一方面“均地、分力”,按照劳动力平均分配土地;另一方面“与之分货”,“视土地之美恶及其所出,以差征赋之轻重”⑪,即按照土地等级和数量,征收实物地租,从根本上消除了公田和私田的差别,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了更好的“尽地利”,安排专职的官员,负责改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等,提出“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⑫,实现“水无害于无故”⑬。同时,提倡根据地形土壤条件耕种,“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使五谷桑麻皆安其所处”⑭。另一方面,派人督促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观树艺,简六畜,劝勉百姓使力作无偷”⑮。针对十二类生活困难的人,国家予以救济帮扶,“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⑯,“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⑰。

为了解决百姓的安居问题,通过“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⑱,让民在拥有土地、宅地的同时,通过修树艺、修墙屋,大大改善安居环境。同时,为实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管仲强调,要把“士农工商四民”,看作“国之石民”⑲,并让他们分区而住,克服杂处的无序状态。由此可见,管仲的“必先于田宅”的思想,不仅要给民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条件,而且要通过正规化管理,使民生活有序,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富民富国,仅有好的客观条件还不够,管仲认为,还要充分让利于民。他主张“薄征敛,轻征赋”⑳,减少直接从百姓身上收税。为了解决国库收入问题,齐桓公曾设想通过房屋、林业、畜牧业、人头等形式收税。管仲认为这些做法可能导致百姓破产,都不可取。他提出“官山海”,通过盐铁直接专卖、统制销售的方式,收取赋税,既能增加财政收入,也不会加重百姓负担;同时发展冶铁事业,铸钱制币,活跃市场,稳定物价,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上述举措,看上去是发展经济,但实际上却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寓兵于民,以强大的国防体系,支撑战争所需

管仲的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建立强大的军队。他认为,大张旗鼓的“正卒伍、修甲兵”㉑,其他的大国也将效仿,一旦表现出征战的意向,小诸侯国则会做好防守准备,难以实现快速称霸天下的目的。为了不影响民事生产,又不引来邻国的军备竞赛,管仲提出“作内政而寓军令”㉒的对策,即将军事组织隐藏于行政系统之内,采取寓军于民、军政合一的制度,以保证战斗力生成。当时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士农的十五个乡中,每家出士兵一人,五人为伍、五十人为小戎、二百人为卒、二千人为旅、一万人为军,十五个乡可编为三军,全国常备军达到三万人。编入军队的士农相互是邻居,彼此熟悉,能够产生很强的战力。工商的六个乡不直接参加军事组织,担负后方供应。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百姓富有,兵源充足后,如何提高军队战斗力?管仲认为“器成卒选,则士知胜矣”㉓,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十战十胜、百战百胜”㉔。他提出“春以蒐振旅,秋以弥治兵”㉕,利用春秋两季农闲开展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当“民办军事”时,齐桓公提出要诛伐无道、“从事于诸侯”,管仲认为军队虽然已经练成,但条件仍不具备,兵器盔甲等武器装备的供应不足,他适时向齐桓公提出了“薄刑罚以厚甲兵”㉖的对策,建议“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皮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㉗,即根据小、轻、重的量刑差异,国家规定可以用不同价值的兵器或铜铁等金属赎罪。铜铁用以制作武器装备或农具。政策实施后,齐国的武器装备来源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扩大了财政收入,减轻了民众负担,减少了国内犯罪。由此可见,管仲的强兵战略,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众的潜能,从而使战争的消耗,建立在民众广泛支持的前提下。

三、满足“民之所重”,借用民众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战争,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管仲指出,要想让民参加战争,必须尊民所重。“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㉘。如果满足了民之所愿,百姓作战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相反,“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㉙。管仲把民乐作为调动民心的切入点,反映了人类文明进入高级阶段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没有这种追求的内在驱动,也就谈不上对文明的创造。而对君主而言,懂得民之所愿,以民为本,才能谈及军旅之事。卫灵公曾向孔子问阵,孔子却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㉚次日遂行。其实孔子很赞赏卫灵公对人才的器重。但交谈之后卫灵公不问政而直及用兵,自然不符合孔子的价值观,便直接拒绝。孔子并非不懂军旅之事,先教民尔后战的思想等,正是孔子军事观的体现。因此,先满足民之所愿,然后使民战,正体现了政略的决定作用。

饮食是民的基本需求,而侈乐则是民的精神需求。这一低一高,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认识,而且揭示了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价值所在。就齐地而言,《礼记·乐记》引用子夏的话说:“齐音敖辟乔志”,意指齐音偏邪,易使人骄逸。但这仅仅是后人的评价。就民众而言,音乐使人放松和享受,这恰是艺术的价值体现。正因为齐人的“靡靡之音”,后世便将此作为齐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种看法也未抓住问题的本质。对侈乐的追求,“靡音”仅是一小部分。民众娱乐的形式是多样的。齐国的都城临淄在春秋战国时期,包含吹拉弹唱的百戏技就是一种综合的娱乐形式。从齐国遗址中出土的汉化石砖,从沂南的北寨村挖掘出的汉乐舞百戏画像,就可以看出大量的内容丰富的百戏表演形式,其中有七盘舞、跳风弄剑、载竿等表演形式,同时还有震撼的乐队表演,有刀山走索表演,有马戏和鼓车表演等。这些表演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力,特别是腿部、腰部、顶部等部位的基本功。此外摔跤、角力等类型的项目被统称为角抵,形式包括持械相搏、徒手相搏以及徒手对器械角抵,这些项目也曾在齐国风靡一时。显然,全面的了解齐乐与各种表演艺术,恰能认清齐鲁大地文武结合的娱乐特点。因此,仅以侈乐作为齐亡的原因,显然是行不通的。更为重要的是,管仲所强调的侈乐,并非在“侈”本身,而是要求上下共“侈”,君王与民众同乐。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往往是“天经地义”的享乐者,而民众往往被排除在外,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往往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就齐国的国君而言,齐哀公惰于国政,荒于田猎,夜以继日,饮酒作乐。齐襄公也是锦衣美食,歌舞宴乐,荒淫无度。齐桓公称霸后,建台筑榭,屡屡不止。而相比“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㉛的民众,差距太大。管仲正是要缩小这种差距,才强调要满足民之所愿,这样他们在战场上,才能做到上下一心拼命杀敌。

“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揭示了强兵与顺民之意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民之所重的饮食、侈乐,则反映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管仲在齐国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实现了富国强兵,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管仲的兵学思想依然有重大现实意义。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个获得感,就是要满足人民所愿,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避免走向只满足部分人需求的畸形发展之路。同时,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反腐倡廉活动,就是要铲除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权为己私的腐败土壤,满足人民所愿,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从而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富国,并为强大的国防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这正是管仲的富国强兵思想在当代的重大价值。

注释

①《公羊传》。

①②⑥《史记·管晏列传》。

④《管子·大匡》。

⑤㉘㉙㉛《管子·侈靡》。

⑦《管子·治国》。

⑧⑨《管子·乘马》。

⑩⑪㉑㉕㉗《国语·齐语》。

⑫⑬⑰⑱⑲⑳《管子·五辅》。

⑭⑮《管子·立政》。

㉒《管子·小匡》。

㉓㉔《管子·七法》。

㉖《管子·中匡》。

㉚《论语·卫灵公》。

(责任编辑:孟祥才)

The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Concerning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Qilu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is a treasure. Besides the military thinking of Zun Zi and Confucius, Guan Gong’s thinking of making the country rich and building the military might until now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value for building up a powerful national defense.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important statement of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concerning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initiated by Guan Zhong,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up the military might and following the popular will and points out that satisfying people’s wishes and balancing the interest of various social levels not only can mobil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eople, create important value, but also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dealing with various kinds of safety crises.

Guan Zhong; Building Military Might;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E8

A

2095-9176(2016)05-0052-03

2016-6-13

陈相灵,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闫秋豪,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兵学管仲齐国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老马识途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齐国强 作品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