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子兵法》承继前人昭示后世的伟大贡献

2016-02-02YuJiang

孙子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兵学孙子兵法孙子

喻 江/ Yu Jiang

论《孙子兵法》承继前人昭示后世的伟大贡献

喻 江/ Yu Jiang

《孙子兵法》承继、发展并超越了前人的兵学思想和实践成果,成为中国古代兵书的巅峰之作和中华民族兵学的原典,成为历代军事人才的兵学教本,成为各国兵家学者研究军事、探讨战略战术时必读的古典名著,其思想精华犹如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照亮当代和未来军事家探索新思想、新理论的道路。

《孙子兵法》 承继前人 昭示后世 伟大贡献

明代茅元仪说:“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要之,学兵诀者,学孙子焉,可也。”①这个评语意谓孙子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鼻祖:早于孙子的兵书,其思想无不已包含在孙子之中;晚于孙子的兵书,无不借鉴和传承了孙子的兵学思想,都没有超越孙子;孙子以外的各类兵书,可以说是对孙子的注疏。学习兵法的关键,实质上就是学习孙子。茅元仪的概括简约而全面,也是明代人对孙子兵法历史地位的认定。《孙子兵法》是古代战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孙武自身战争经验的总结。全书共13篇,以精炼、隽永的语言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和最高成就,是对中国古代兵学的继承与超越,历经时间长河的荡涤冲刷,影响经久不衰。

首先,《孙子兵法》以恢弘的气度和广博的视野,总结了中华民族上古军事史中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兵学体系,达到了所处时代的兵学高峰,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巅峰之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军事思想进入成熟期。中国古代兵学滥觞于三代时期,早在商周之际,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发展。一些专门论述军事的书籍开始出现,如散见于史籍记载的《军志》《军政》,古《司马法》和《令典》等,就其内容而言,这些兵书似乎主要还是军事制度和军事法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军事理论。然而这些兵书仅存的佚文中,具备了理论的稚嫩形态。孙武在思考和撰写《孙子兵法》的过程中承继了上述兵书的思想,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归师勿遏”“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等,与《军志》中的“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②,“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③等内涵接近。《军争篇》中甚至直接引用了《军政》里的话:“《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司马)穰苴能申明之。”“《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这里的“孙”即应指孙武。从目前所见史料文献看,《孙子兵法》中有些思想或引自《司马法》,或对其相关思想进行了介绍和阐发。不仅如此,孙子还注重从战争史中汲取营养,如《火攻篇》中引证了“昔殷之兴也,伊摯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的战例。对于与其处同时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关于战争的思想精髓,孙子则兼收并蓄。如《计篇》中“兵者,国之大事”与《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有刘康公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争篇》中的“兵以诈立”与《韩非子·难一》载有晋文公时代的大夫舅犯的“战阵之间,不厌诈伪”的思想观点;《计篇》提出将帅应具备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④中以智为先与春秋末期的楚臣(后到秦国)申包胥提出“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⑤中将“智”摆在首位等等,都十分相近。这充分表明,孙子吸收了这些先贤和同时代人思想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创造,构筑了新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全面总结了以往的历史经验,《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思想认识才达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形成包括其时代及之前时代军事思想精华,具备完整形态、整体流传的军事理论著作的集大成者。

其次,《孙子兵法》构建了传统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导引了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中华民族兵学的原典

像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经典著作一样,《孙子兵法》所涵盖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人军事思维开采的思想矿床。《孙子兵法》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军事理论思想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囊括了战争观、战争指导原则、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作战原则、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军事思维方式等基本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文献特别是中国历代军事文献中的兵学著作,总体上可以说是“祖述孙子”,没有脱离孙子所构建的兵学理论思想体系和框架。他们或是依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战争理论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或是根据战争实践,对战争战役作战原理进行阐发,使之更加具体;或是根据战争思维认识的提高,对战争理论的一些旧的范畴进行改铸,使之更加完善、合理与充实。据专家统计,孙武子身后,在古代兵书中,直接为《孙子兵法》校勘、注释、阐发、考证、辑佚和进行研究的共有312部,历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仅留下姓名的就有237家。

据考证,“祖述孙子”在《孙子兵法》问世不久就开始了。战国初期,卫国人吴起著的《吴子·论将》中“治众如治寡”一语就出自《孙子兵法·势篇》;《治兵》“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应变》“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源自于《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的“客绝水而来……令半济而击之”,这些说明吴起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孙武的启发。战国中期,孙武的后人孙膑著的《孙膑兵法》中则引用了较多的孙子思想。对此,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霍印章先生在论《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师承关系一文中,作了丰富的阐述:“以首篇《擒庞涓》为例,孙膑先后为田忌谋划四条妙计,每条都与孙子的理论惟妙惟肖;第一条‘南攻平陵’,向敌‘示之疑’‘示之不知事’,实即孙子《计篇》所讲的‘强而避之’‘用而示之不用’;第二条平陵佯攻,故意牺牲齐城、高唐二大夫,实即《计篇》所讲的‘能而示之不能’和《九地篇》所讲的‘顺详敌之意’;第三条‘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实即孙子《计篇》所讲的‘怒而挠之’和《虚实篇》所讲的‘攻其所必救’;第四条桂陵设伏,一举歼敌,实即孙子《势篇》所讲的出奇制胜和《计篇》所讲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四条既反映了《孙膑兵法》的一些主要特点,也反映了《孙子兵法》的一些精华思想,充分体现了二者在意境上的息息相通,水乳相融”⑥。再如,约与孙膑同期的尉缭子,其所著的《尉缭子》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如当中的《将理》引“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是直引《孙子兵法·用间篇》之语;《战威》中认为:“凡兴师,必申内外之权。”⑦“内外之权”就是敌我之情。又说:“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⑧这些思想观点,与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论断一致。战国以后,这个军事思想承继与发展传统流传下来,如,在宋代,《孙子兵法》作为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发展的著作之一,在颁定的《武经七书》⑨中,被列为七书之首。宋人认为“古今兵法尽于七书,而七书尽于《孙子》”。自此《武经七书》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置武经博士,武举考试以其命题,从而促进了武学、武举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又如,明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作《投笔肤谈》,“仿孙子遗旨”,在阐述战争问题看法的基础上,使孙子构建的兵学体系更加完善。正如《<投笔肤谈>引》中表明研究兵学的动因那样:“余目击时艰,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间尝亦仿《孙子》遗旨,出一隙之管窥,谬成十三篇,题曰:《投笔肤谈》。”此外,《孙子兵法》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影响,以《十一家注孙子》最为代表。它是《孙子兵法》以辑注形式传世的重要刊本之一。由于该书内容丰富,故为近世研究《孙子兵法》者所重视。

其三,《孙子兵法》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兵学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历代兵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历代军事人才的兵学教本

中国古近代的大多数军事家,尽管成长经历的时代不同,所参与战争实践有别,但他们或是孙子兵学的热心传人,或是孙子思想的执着实践者,或是孙子兵学乳汁哺育下成长的将帅,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孙子兵学有所学习、运用、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孙子兵学》是中国历代军事人才的兵学教本。即使那些马上征战案头无书的兵家,也不能说他们的战绩与孙子兵学毫无关系。我们只要翻开史册,沿着他们的生平轨迹,探寻他们的战争经历,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许多战争思想认识和行为“暗合”孙子思想。这种“暗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孙子阐述的一些战争指导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等,都是普遍规律性的反映,是不受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客观真理;二是《孙子兵法》作为反映军事实践客观真理的兵书,它的流传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是已经化作思想血脉,“遗传”于后代思想的深层意识当中,成为支配他们行动的内在理念;三是后世兵家军事实践与《孙子兵法》思想传统的“暗合”,并不是军事历史现象的简单重合,而是共同对军事斗争规律把握的精神契合,为孙子思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注入的新的血液和活的元力。正如《汉书·霍去病传》中,汉武帝“欲教之吴(起)、孙(武)兵法”,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表面上看,霍去病不愿读《孙子兵法》,然观其作为大军统帅,六次北击匈奴,其“方略”不少地方“暗合”孙子谋略。以此论之,霍去病只是反对照搬“古兵法”、不当书奴而已。

其四,《孙子兵法》作为最早系统、精辟地论述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学著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各国兵家学者研究军事、探讨战略战术时必须阅读的古典名著

世界军事发展的历史表明,《孙子兵法》不仅是东方兵学最早最杰出的代表,而且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专门论述军事谋略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是古代东方军事学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古代军事学史上的奇迹。孙子作为中国兵学的代表,其威名已经排在世界最有影响的军事家、战略家、兵学家汉尼拔、凯撒、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克劳塞维茨、苏沃洛夫之前。这不仅是孙子的荣耀,更是孙子的历史地位。

在东方,《孙子兵法》走出国门,首传日本。史料记载,唐朝中期,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把《孙子兵法》《吴子》等书带回日本。从11世纪起,日本不断涌现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等为代表的通晓《孙子兵法》的名将。日本战国时代(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70年代)的著名武将武田信玄甚至将《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四句话写在军旗上,竖于军门。其所著《甲阳军鉴》明显地受到了孙子“十三篇”中“慎战”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还把孙子和孔子并列推崇,评论说:“孔夫子者,儒圣也;孙夫子者,兵圣也。……后世儒者不能外于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于孙夫子而别进矣。是以文武并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谓二圣人功,极大极盛矣!”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官尾川敬二说:“孙子是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东方各种兵法,说皆出自《孙子》,实是不错”。在东方的其他国家,如在朝鲜和越南,也都流传《孙子兵法》一书。据《朝鲜通史》记载,15世纪李朝的义宗至世祖时期,曾出版过《武经七书》的注释本,其中首部即《孙子兵法》。在越南,1961年刊行过施达志的《孙子》译本。

在西方,史料记载,《孙子兵法》最先“西渐”至法国。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密欧选择了几部中国军事名著,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题名“中国军事艺术”,其中有《孙子兵法》和《司马法》。英文版《孙子兵法》是1905年一位叫卡尔斯罗普的皇家野战炮兵上尉翻译的,先是在日本东京问世,后于1908年在伦敦出版。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说:“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英国蒙哥马利元帅1961年会见毛泽东主席时,曾提出要把中国的《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学院的教材。德文版《孙子兵法》是1910年由布鲁诺·纳瓦拉翻译,并在柏林出版。《孙子兵法》的俄文本最早出版于1860年,是由斯列兹涅夫斯基翻译的。《孙子兵法》的荷兰文译本,于1986年首次由荷兰科学出版社出版。美国普遍开展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位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之前。美军西点陆军学院、国防指挥参谋学院等著名院校均将《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美军《作战纲要》开宗明义地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兵贵胜,不贵久”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美国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纳森·波拉克1989年参加首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他在《孙子与美国军事思想》一文中说:“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据“孙子兵法全球行”者韩胜宝先生的收集和统计,目前有近40个语种的《孙子兵法》。孙武的思想和理论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影响经久不衰。但我们应该看到,当今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的“升温”,则是来源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行动对西方的震撼。因为西方人很想知道自己受挫的原因和中国胜利的思想历史根源,认为《孙子兵法》是一部对高层决策者培养战略博弈思维的高水平指导著作。

其五,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优秀的军事文化,其思想精华犹如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照亮当代和未来军事家探索新思想、新理论前进的道路

一是《孙子兵法》的辩证方法可以作为研究信息化战争的思想武器。军事理论的开拓探索,需要慧眼,需要灵感,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的方法。信息化是军事领域的一次全方位的革命,不仅涉及军事技术,而且涉及军事学说和军队体制,其中以军事思想的革新尤为艰巨。在这一点上,孙子的认识和分析军事问题的辩证方法仍然可资借鉴。军事辩证法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也是它生命力的源泉。正是依靠军事辩证法,人们才能在军事思维上做到观察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展结合,从而提炼出先进的军事理论。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军事问题更需要辩证法。诸如冲突与竞争、物力与智力、空间与时间、作战与备战等关系,都需要人们用辩证法的观点客观、冷静地去认识与观察。对此,我们在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借鉴孙子的军事辩证法,一定有助于把握信息化的脉搏,得出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和判断。

二是《孙子兵法》的战争观仍可作为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基准点。在信息化时代,战争形态和战争方式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战争的本质却不会改变,仍然是为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信息时代的战争也不会是一场无限距离进行的、不流血、零伤亡的战争。在战争王国中流通的仍将是死亡和毁灭。克劳塞维茨曾指出:“企图将博爱主义塞进战争哲学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由于科学的进步、武器的不断发展,使战争成为更为“暴力”的东西。“火药的发展、武器的不断改进已经充分地表明,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妨碍或改变战争概念所固有的消灭敌人的倾向”。不管军队采用多少先进技术,残酷状况只会更加残酷。显然,研究信息化战争决不能把它看作是与政治无关的电子游戏,也不能单纯地从技术角度研究具体战法,仍然必须从战争的政治本质出发,把握政治对信息化战争的决定作用。牢记孙子的教诲,既要高度重视战争,又要慎重对待战争,坚持以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为最高准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争取胜利与避免战争的关系。

三是《孙子兵法》的谋略思维可为研究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战术提供启示。借鉴孙子的谋略思维研究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当今时代的需要。美国的乔治·斯坦教授指出:信息战的攻击目标是人的思想,特别是那些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决策权的人士的思想,在军界则是那些决定是否用兵、何时用兵和以什么方式用兵的人士的思想。用孙子的话讲,就是“上兵伐谋”。“诡道十二法”以及“因敌而制胜”的一系列思想都可以在新的历史平台上融入新的内涵,借助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出新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部卓越的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虽然写于2500多年前,但是由于它思想的精邃、哲理的深刻,至今读来依然备受启迪。毛泽东指出:承继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⑩,今人研究《孙子兵法》的主要目的正在这里。

注释

①《武备志·孙子诀评·序》,转引自《孙子兵法辞典》,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②《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③《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④《计篇》。

⑤《国语·吴语》。

⑥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

⑦《兵教下》。

⑧《战威》。

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并雕刻刊行,号称《七书》。

⑩《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99页。

(责任编辑:曹永孚)

Review of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Art of War in Inherit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Ancestors and Enlightening the Successors

The Art of War inherits, develops and exceeds the military science thinking and pracice achievements made b the ancestors, thus becoming a summit work 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books as well as an original edition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science, a military sciene education textbook for the succcesive generatiosn of military talents, and a must ancient classical work for the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search the military affairs and explore the military tactics. Its thinking essence, like a lantern that will never extinguish, lights the road for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istic military strategists to explore the new thinking and new theories.

The Art of War ; Inheri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Ancestors; Enlightening the Successors; Great Contributions

E8

A

2095-9176(2016)05-0024-06

2016-6-13

喻江,军事科学院中国历代军事历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兵学孙子兵法孙子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壵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