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的军事谋略制胜机理
2016-02-02邬进平WuJinping
邬进平/ Wu Jinping
论孙子的军事谋略制胜机理
邬进平/ Wu Jinping
在《形》《势》《虚实》三篇中,孙子阐释了其作战层面上的军事谋略制胜方法。孙子的军事谋略思想其直接目标是要在作战之前为我方部队谋求有利的“形”与“势”,其手段是“诡道”之法,其实施的前提是“形人而我无形”的情报优势。
孙子 军事谋略 制胜机理
《孙子兵法》中,《形》《势》《虚实》是专门讨论作战问题的三篇。钮先钟先生将这三篇称为一组,叫做“用兵”论。①孙子在这三篇中阐述了其军事谋略制胜机理。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孙子的谋略思想是一种特殊的战略思想。其制胜机理是,在情报优势的基础上利用“诡道”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在战场上获取有利的“形”与“势”。孙子谋略思想直接的目标是有利的战场形势,根本的手段是“诡道”,而其前提条件是情报优势。
一、“形”与“势”是孙子军事谋略的直接目标
在《计篇》中,孙子指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庙算过后,战争决策已定,就要营造于我有利的战场态势。为了研究有利于制胜的因素,孙子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形”与“势”。
在“形”的概念方面,许多学者认为其指军事实力。《孙子校释》认为:“‘形’,指事物的实质,在本篇中当谓军事实力。”②黄朴民先生认为:“‘形’乃指事物之本质,在本篇中指军事实力及其外在表现”。③《孙子兵法军官读本》认为:“这里的形是指军事实力及其表现。”④然而,笔者认为,“形”应从其本意。《说文解字》解释是:“形,象也”,也就是外在的样子。⑤《虚实》篇中,“形”字是一个关键字,分别出现在“形人而我无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以及“兵无成势,无恒形”(银雀山汉简本)等句中,在这些句子中“形”字并没有离开“形状、样子”之本意。因此,不应该因为《形》篇多涉及军事实力问题而将“形”这一概念理解为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军事概念,“形”主要应指军事力量的外在表现,包括其强弱、部署、配置、投放等。尽管“形”与军事实力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形”是军事实力之“体”,而军事实力则是“形”之“用”。在作战过程中,通常要通过“形”来判断军事实力的强弱,判断对方的军情。但正如《管子·地图》所言:“知其形不如知其能,知其能不如知其意。”知道“形”并不一定就能掌握对方的真实实力,正是因为“形”的这一特点,才造就了谋略的变幻莫测。
关于“势”的概念,《孙子校释》认为:“势是物质的运动,军事实力形成的态势。”⑥黄朴民先生认为:“所谓‘势’,孙子认为就是兵势,亦即根据一定客观作战意图而部署兵力和掌握运用作战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一种客观作战态势。”⑦其他很多孙子研究学者也多持这一观点。然而笔者认为,用现代军事所讲的“态势”或“作战态势”来解释孙子以及我国古代兵学所讲的“势”有失妥当。“势”字最初的字义,更符合中国古代兵学“势”的概念。势,古字为勢,上埶下力。埶为种植之意,勢字面上应为力的培养之意。《说文解字》解释为:“盛力權也”,即充满权与力的状态。孙子所说的“势”,在军事上即是部队在战场上蓄积的打击效能之意。孙子所说的“势”,是一支部队在战场上所拥有的属性,与双方兵力部署共同形成的“作战态势”或“战场形势”并不相同。孙子以“彍弩”喻指我方部队战前所应形成的“势”,也表明“势”是具有所属性的。这也是古代兵学中“势”的概念与今天“形势”“态势”等概念的一大区别。
尽管“形”与“势”两个古代兵学概念与军事实力、作战态势等概念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形”与“势”均是在军事实力基础上形成的,“形”是军事实力在空间上的外在显像,而“势”是兵力所蓄积的打击效能。从关系上讲,“势”的产生离不开“形”,而“形”的物质基础是军事实力。在特定的战场上,一支部队的军事实力是固定不变的,但其“形”与“势”是不断变化的。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及其“形”与“势”,共同构成了战场上的作战态势。孙子军事谋略制胜机理的关键,也就是要立足于现有的兵力条件,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为我方军事实力营造良好的“形”与“势”,从而实现战前在战场态势上的优势。
孙子强调,要在战前形成必胜的战场优势,要做“胜兵”。孙子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作战之前,要通过度、量、数、称、胜五步算法,做到“称胜”。在作战中,要“胜于易胜”,要“所措必胜”,要“胜已败者”,要在作战行动发起前形成必胜之“形”,要在主战方向上不断积累兵力,“积水于千仞之谿”,形成数量优势,以实现在作战过程中“避实击虚”“以镒称铢”“以碫投卵”。除此之外,为了取得战场优势,孙子还强调通过“出奇”求“势”。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要使部队获得最大的打击效能,就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形成有备对无备之优势。“奇”作为作战艺术的要求,本质上在于求得心理上的奇袭,使敌惊骇震撼,而我则收“胜易胜”的效果。正如揭暄子所言:“凡事以未意而来者,则心必骇,心骇则仓促不能谋。”因此,孙子军事谋略的主要目标是要达成兵力与突然性两方面的非对称战场优势。
二、“诡道”是孙子军事谋略实现的基本手段
为了达成谋“形”造“势”的目标,实现战场优势,孙子在《计》篇中提出要运用“诡道”之法。至于何为“诡道”,孙子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列举了具体的手段。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关于“诡道”之义,在学者间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十一家注中多以“诡诈”“诈”来解释。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⑧李荃注:“军不厌诈。”⑨梅尧臣认为行“诡道”必以“谲”,而王晳则将“诡”与“信”对照,也是以“诈”来理解“诡道”。⑩张文穆先生也认为:“‘诡道’,就是战时对敌人所用的诈术。”⑪另一种观点强调“诡道”是“异术”“变道”。美国学者黄柱华认为:应“把‘诡’训定作‘非常’”;“于是‘诡道’便是‘非常手段’”⑫。钮先钟先生也认为:“‘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形式”⑬。即为“权变的手段”或“权变的艺术”。⑭此外,还有一种训解就是将“诈”与“变”结合起来。《孙子校释》将“诡道”解释为:“欺诈、多变的方式。”⑮黄朴民先生认为:“诡道”是“诡诈、张晓军先生在《〈孙子〉“诡道”解》一文中则提出:应该以“权变”来解释“诡”字,“诡道”谲变的行为或方式。”⑯
笔者认为,诚如钮先钟先生所言,“诡道”在孙子所在时代并非通用的兵学概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孙子的思想中“诡道”具有较为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这两者是统一的。在外延方面,从孙子所列举出的例子来看,它主要包括“示形欺骗”与“非常手段”两类,而这也正好与“诡”字“诈”“异”这两层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因此,将“诡道”训作“诡诈之法”尽管因保留了“诡”字略显含糊,但却并非十分不妥,因为在现代汉语中确实难以找到其他一个同时能涵盖这两层意思的词。仅用“非常手段”来解释“诡道”也有失妥当,尽管“非常手段”、“变”术、“权变”之法等词也可勉强认为包括“欺骗手段”,但单独用这些词来解释“诡”字却并不能反映“诈”在“诡”中的突出地位。通过“示形”欺骗,做到“多方以误之”,无疑是军事谋略最为倚重的手段。在《军争》篇中,孙子强调“兵以诈立”。众多兵家也对欺骗这一谋略手段倍加推崇。韩非子说:“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揭暄子认为:“克敌之要,非徒以力制,乃以术误之也。”
因此,在寻找一个贴切的词来解释“诡道”时,学者间存在分歧,但“诡道”的含义本身是非常明确的。同时,“诡道”中的欺诈手段和“固己弱敌”的非常规手段也正是《势》与《虚实》篇中实现“奇正变化”与“虚实转化”所依靠的方法。孙子指出:“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孙子指出要以“奇正”“虚实”二法来谋求战场优势,并在《势》《虚实》两篇中对这两种方法加以阐述。
奇正之法,关键在于奇正之变。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又说,“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诚如唐太宗所言:“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使意其正,则吾奇击之。”⑰为了实现奇正相生,孙子指出,要通过“形人而我无形”使敌将不能识别我之正兵、奇兵,做到奇正变换。这其中使用的这些“示形”欺骗的方法,也正是对“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诡道”手段阐释与运用。
虚实之法,就是要夺取战场主动权,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使敌处处陷于被动,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达成避实击虚之势。为了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认为,要通过“利之”“害之”来左右敌人,要通过“劳之”“饥之”“动之”使敌不佚、不饱、不安,使敌常虚。同时,作战过程中,要保证我方“行千里而不劳”“攻而必取”“守而必固”,保持常实之势。这也无疑是对“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诡道”手段使用方法的详解。
因此,奇正与虚实之法,正如张文穆先生所说,实则是对《计篇》“诡道”的阐释、推衍⑱,而“诡道”则是孙子军事谋略实现战场优势目标所使用的基本手段。
三、情报优势是孙子军事谋略的重要前提
为了灵活运用“诡道”之法、达成造势目标,孙子认为首先要在彼我的认知领域进行斗争,造成战场认知上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态势。孙子认为,谋略的成功实施,在于将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智”对于将领来说非常重要,但“智”的发挥,却受到情报工作的影响。孙子强调,获取敌方情报非常重要,认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是因为“先知”。同时,孙子也非常重视反情报的作用,认为做到“无形”,就能使敌方虽有“智者”也“不能谋”,就能“为敌之司命”。为此,孙子在《虚实》篇中强调,在作战上要做到“形人而我无形”的情报优势,才能灵活施计用谋,掌握战场主动,调动敌我兵力,对敌我兵力的“形”与“势”进行重新配置,达成有利于我的战场态势。
孙子军事谋略在运用“诡道”手段实现战场优势时,都是以情报优势为基础的。孙子认为,为了做到疲敌弱敌,可以运用“佚而劳之、饱而饥之、安能动之”等手段,但这要求我方能够“出其所必趋”,掌握敌方部队的动向情报。在行军中,我方要“行千里而不劳”,就要“行于无人之地”,就要掌握敌军的部署情况。在进攻中,孙子强调,为了做到“攻而必取”,就要“攻其所不守”,掌握敌方防守的薄弱环节。在防御中,为了做到“守而必固”,就要“守其所不攻”,掌握敌人进攻方向这一核心情报。同时,孙子强调,要积极做好反情报工作,实现“我无形”,使敌“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不能辨别我之“治乱”“勇怯”“强弱”之形,以实现“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之目的。同时,还要使敌“不知战地,不知战日”,使敌“不知其所守”“不知其所攻”,不能定下决心。
孙子认为,情报优势非常有利于我方局部战场态势的形成。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由于我方拥有情报优势,掌握了敌方的情况,我就能集中兵力,而敌方由于不能掌握我方的情报,只能处处戒备,致使兵力分散。这样我当面之敌就相对较少,局部战场形势也就于我有利。另外,由于我方的情报优势,我能“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就可以“千里而战”,而敌方“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所以,由于敌方处于情报劣势,其部署的兵力在作战时不能相互支援,不能形成合力,而我方是集中兵力于一处,所以战场局部优势也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情报优势实是孙子军事谋略达成战场优势目标的重要前提。
为了实现情报优势,孙子提出要通过情报分析、战场试探、战场观察、间谍等多种手段获取敌方的真实情报,同时还要积极隐蔽伪装,运用反间等手段削弱敌方的情报获取能力。
在“形人”方面,孙子认为在临战前要通过“动敌”之法掌握敌方的谋划、部署、弱点等重要情况。孙子指出,要“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要通过“策”“作”“形”“角”等四种行动,评估敌人作战计划之优劣得失,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判断其生死命脉所在,掌握敌人部署之虚实,最终实现掌握敌军企图、计划、部署等重要情报的目的。黄朴民先生指出:这些“动敌”之法,“都是在临战状态之下为了获取敌人情报而采用的方法,是孙子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并在战争实践中屡试不爽”⑲。同时,孙子认为,作战前还要运用“相敌”之法,做好敌军状态、实力、活动等方面的情报分析。获取战场情报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战场侦察。孙子在《行军》篇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相敌”问题。孙子的“相敌三十二法”,涉及敌军士气状态、战场环境等各个方面,“包括通过对敌人言论行动的观察以判断敌人作战意图,通过对鸟兽草木和尘埃的观察以判断敌人的行动意向,通过对敌人活动状况的观察来判断敌人的劳逸、虚实、士气以及后勤补给等情况。”⑳“相敌之法”实质上就是战场情报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情报分析从观察或侦察获得的表面现象中提取出有用的敌情情报。最后,孙子强调,要积极使用间谍获取敌方情报。孙子非常重视运用间谍手段获取敌方情报。孙子指出:“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在任何军事行动前,都要先获取敌方的情报。孙子说:“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在用间手段方面,孙子指出要“五间俱起”。“五间”,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前三者是敌方人员为我所用,而后两者是我主动派出的谍报人员。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五种情报人员。若能综合加以运用,不仅能提高情报获取的效率,确保情报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还能将各种途径所获情报相互加以印证,提升“形人”工作的效果。
在实现“我无形”方面,孙子首先强调要伪装欺骗。孙子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为了做到“无形”,就要“形兵”。《孙子校释》认为:“形兵,指的是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言我示形于敌,使敌不得其真,以至形迹俱无。”㉑张预注:“始以虚实形敌,敌不能测,故其极致,卒归于无形。”㉑为了真正达成“无形”的目标,就要进行各种伪装和欺骗活动。其次,要做好保密工作。在保密方面,孙子强调,“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要“运兵计谋,为不可测”,防止秘密泄露。在间事方面,孙子说:“事莫密于间”“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闻与所告者皆死”。同时,孙子还认为,“五间俱起”,通过多种情报获取手段获取情报,可以使敌方“莫知其道”,不能掌握我方情报工作的规律,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我情报获取渠道,也起到了对情报源进行保密的作用。最后,孙子强调要做好反间工作。孙子非常重视情报工作,认为其是“人君之宝”。同时,孙子也看到敌方间谍对我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特别重视反间工作,强调“必索敌之来间我者”,做好反间工作。
注释
①钮先钟:《孙子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年,第38页。
②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52-53页。
③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岳麓书社,长沙,2011,第53页。
④任力主编:《孙子兵法军官读本》,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63页。
⑤张文穆:《孙子解故》,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139页。
⑥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68页。
⑦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岳麓书社,长沙,2011,第69页。
⑧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北京,2012年,第12页。
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北京,2012年,第12页。
⑩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北京,2012年,第12页。
⑪张文穆:《孙子解故》,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48页。
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177页。
⑬钮先钟:《孙子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年,第16页。
⑭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第181页。
⑮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12页。
⑯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岳麓书社,长沙,2011,第8页。
⑰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第30页。
⑱张文穆:《孙子解故》,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160页。
⑲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第90页。
⑳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第89页。
㉑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第100页。
㉒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2012年,第122页。
(责任编辑:周亨祥)
Review of the Winning Mechanism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es
In the chapter of Tactical Dispositions , Energy and Weak Poins and Strong , Sun Zi interprets the military winning methods in the battel level. The direct goal of Sun Zi’s military strategic thinking is to seek the favorable “tactical dispositions” and “energy” for one’s own army. The method is “deception.” The implementation precondition is th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of“ discovering the enemy's dispositions and remaining invisible ourselves.”
Sun Zi; Military Strategy; Winning Mechanism
E8
A
2095-9176(2016)05-0018-06
2016-5-18
邬进平,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