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2016-02-01张宏宇
张宏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张宏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和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是两种不同心理距离视角。自我沉浸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种自我反思视角,即个体反复体验过去自传性记忆情境,并试图问“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等类的问题。自我抽离是指个体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区分情境与真实自我的关系,采用退一步,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分析自我相关信息,并产生超越自我的整体加工视角认识。两种不同认知视角影响人们的情绪、决策、身心健康、职业满意度和亲社会行为等。
自我沉浸;自我抽离;情绪;决策
自我沉浸(Self-immersed) 和自我抽离(Self-distanced)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距离视角。自我沉浸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是一种自我反思视角,即个体反复体验过去自传性记忆情境,并试图问“为什么?”或“应该怎样?”等类的问题。自我抽离视角(self-Distanced perspective)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Decentered perspective),又称“墙上苍蝇视角(Flies on the wall)”是指个体通过转移以自我参照为焦点,退后一步,像局外人一样来对自身的记忆或经历进行分析。不同的认知视角影响人们的情境信息反馈、焦点识别、注意操作、心理表象、记忆编码、问题处理、技能学习、推理判断以及语言理解等。例如,研究发现,个体遭遇消极情境时认知视角差异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感受[1]。消极刺激产生更消极的情绪感受,个体消耗更长时间调节情绪来获得心理感受的舒适度。Kross等人研究发现,个体越接近消极处境,个体消极情绪唤醒程度越增加[2]。并且Kala Phillips[3]实证研究发现,能够更好鉴别自我感受的个体回应消极景象反应时间短于中性景象反应的时间。
1.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情绪的影响
Mor&Winquist(2002)借助于文献元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自我关注形式,沉浸视角更多地依从于消极情绪感受。如人们倾向反思刚被激怒的情景,就像汽油助燃火势一样,激进情绪和愤怒被强化。愤怒和激进情绪不仅导致消极情绪的、生理行为的、教育的、系统的以及治疗的后果,也产生各类危险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等。然而,对于女性,男性表现出更明显的攻击倾向和自杀行为[4]。因为该视角更多的采用反刍思维来回忆已过事件的细节,并自动地产生逃避非期望目标的逃避动机和追求期望目标的趋近动机。尽管这些动机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消极情绪,但努力去理解消极情绪状态也更容易将个体自我纠缠在自我中心的模糊情境中不能自拔,增加痛苦。自我抽离视角则相反,它是凌驾于自我中心之上的视角,不受自我沉浸情绪感受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抽离视角可以降低儿童和成年人愤怒情绪,舒缓心理承受力,并有助于调节主体负情绪感受程度,缓解抑郁、转移认知焦点、降低血压、提高情绪控制能力[5]。
不同心理距离视角产生不同的认知差异,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自我沉浸视角是近距离视角,由于“当局者迷”而不能正确鉴别情境与真实自我,产生情境中自我错觉。要么,负情绪得到强化,自我认同感降低,错误归因于外部因素导致失败,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和机遇而不自信、抑郁、焦虑、愤怒、甚至自杀情绪等;或者,正情绪得到强化,自尊感增强,过分高估自己能力,提升自我感受。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个体遭遇不愉快事件产生负性情绪时,通常会自我沉浸,并反复追想当时情景,以重获新的体验感受,并获得启示提升幸福感。但多数学者则认为,个体遭遇消极事件时,自我沉浸会加重负性情绪感受,强化矛盾冲突有害身心健康,滋生许多消极隐患。
正确调节心理感受和心理承受弹性是临床心理学研究关注焦点。Ayduk&Kross等人认为调节自我观察视角,可以改变个体对事件情绪感受的程度[6]。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抽离视角墙上苍蝇视角可以转移个体关注焦点,退后几步来看待问题。作为自我的观察者角度来重新评估局面所带来的影响。自我抽离视角分析引导个体通过减少消极事件的自我陈述频率和增加建构水平即以注重事物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转向侧重事物的抽象特征、主要特点。借助于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形成事物的一般性认识。心理距离增大以后,抽象水平认识更有助于增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消极情绪对自我感受的影响,更多理性、冷静;突出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提升感受。
2.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决策的影响
Liberman等人研究发现,不同心理距离产生与特定的心理加工有关,并且,心理距离有时间、空间、社会、和发生可能性远近距离感受[7]。当个体知觉事件心理距离较近时,如自我沉浸自我反思视角,个体倾向于采用自下而上的、具体的且反映复杂、非图示背景化叙述(Recounting)事件。自我沉浸视角下,自我认知与过去事件心理距离较近,沉思内容叙述增多,导致更细节性认知加工,重建内容少。因此,个体很难区分情境化背景下的真实自我情形,不能作出正确推理决策即“当局者迷”,并且还出现越迷越深的可能。负性情绪得到强化,有害身心健康。当个体知觉心理距离较远时,如自我抽离自我-他人决策视角,个体倾向于从上向下、抽象的和去背景化本质表征来重新建构(reconstructing)事件,并且在自我抽离视角下,个体自我和过去负性事件体验心理距离增大,叙述内容减少,重建内容增多;建构水平提高,推理视角广阔,并有一览众山小把握全局的决策能力。自我抽离视角可以提升个体掌握整体局面的自信感。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最后一轮辩论会中,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反复以尖利的问题试图激怒竞选对手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然而,奥巴马始终保持镇静。总结奥巴马竞选获胜行为时,纽约时报编辑David Brooks总结认为,奥巴马在每次应对尖酸刻薄的话题时,他本能的自我迁移并建立一个观察者的视角(An observer`s perspective)。通过调节观察视角,并以观察者视角反思情绪唤起情境降低攻击思想、感受、和行为。Dominik Mischkowski借助于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在盛怒之时第一时间转变反思视角,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他们自己的情绪和处境,自我抽离视角能够帮助人抵消攻击思想、感受、和行为。并且,相比较于分散注意力(Distraction),自我抽离视角更有适用性功能。尽管研究作者没有正面回答是否自我抽离视角帮助奥巴马在竞选中中和其激进情绪,但却证实比较与自我沉浸视角和无视角控制的被试组而言,自我抽离视角更能帮助人们在盛怒之时管控攻击行为冲动(Aggressive impulses),并做出合理明智的决策[4]。
3.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焦虑、抑郁、和高血压等心理和生理疾病与工作焦虑、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遗传和行为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社会焦虑、抑郁和高血压发展。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努力地、建设性地去分析来自职业关系、人际交往、社会经济状况等环境感知的要求;而这些环境感知的要求又超过个体适应处境的能力资源。暴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度被认为是产生焦虑的两个重要危险决定因素;对于敏感的焦虑者来说,长期不断地承受焦虑是产生抑郁和高血压等心理和生理疾病的主要根源[8]。
对于自我相关的信息,个体通常采用自我沉浸视角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来自述失败经历的细节,追求期望目标或逃避非期望目标。然而,当个体回忆消极事件时,自我沉浸视角会强化个体消极情感;自我抽离视角则跳出自述失败经历的细节,较少关注回忆到的相关信息细节,像自我的“观察者”即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我相关信息内容,自我参照记忆的消极体验被大大的削弱。
自我抽离视角是一种去自我中心化的认知视角,是心理距离加工自动化过程潜在重要方面,近期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情绪经历体验上,随着心理距离增加,消极情绪影响逐渐减弱。并且该视角借助于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功能可以去刻板化,可以缓解从职业焦虑、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压力等引起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的疾病。
4.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职业认知的影响
职业满意度是心理学者们普遍研究的课题。职业不同,职业压力不同,推理视角也不同。多数的成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他们的职业里,长期的工作压力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Karasek等人的工作压力模型是研究职业焦虑的最广泛模型,这个模型关注职业环境的两个共同特点,工作负荷和决定纬度(或控制员工的程度)[9]。高要求和低控制力即“高挫折”则产生更多工作焦虑。职业中的负载过度和不平衡的收入回报也是降低职业满意度的另外两个重要的维度。Ethan Kross和Igor Grossman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经历困难的个人生活问题时,个体倾向于通过自我沉浸来反思生活中经历的具体细节。自我沉浸视角不能提供合适的推理视角,并且自我沉浸视角在反思消极情境时,容易加深负情绪影响。
比较自我沉浸视角而言,自我抽离视角是一种整体加工视角。它通过引导人们退后几步来推理事件的情况是暂时的,且短暂的;将来的经济困难情况会改变,也会有得到更好机会的可能性。对于面对个人生活中的挑战问题而言,自我抽离视角是采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推理问题。学者们通过对57名未就业的被试进行两组对比实验研究,要求组一采用自我沉浸视角来反思将来职业环境压力,组二要求通过辩证思维来推理将来职业环境是变化的,工作机遇会改善;而后,通过情绪评分等级来测量被试的情绪得分情况。最终发现,自我抽离视角下实验被试情绪得分远远高于自我沉浸视角下的实验被试。自我抽离视角是智慧推理的视角是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并且该视角又是以超越环境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加工自我相关的信息,突出主要矛盾特征,正确应对自我与情境主客观辩证关系。自我抽离视角可以转移沉浸视角下的关注焦点,缓解职业焦虑,对于提高职业满意度是有帮助的[10]。
5.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道德观,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或是坏的,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始终是道德心理学家持续关注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道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人们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心理加工程序是多样性的,并且在道德上的判断是与社会有关的。道德判断也被认为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这就意味着道德判断和决策不仅有其社会性,也有其人际间关系的特征。
关系距离在人的社会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塑造人们的思想、感受、行为和幸福感。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各方面。我们都在社会这大关系网的中心部分我们构成了我们的人际间关系。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是导致我们能否正确推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缘由。自我沉浸视角是一种自我提升动机视角,是自我保护本能的延伸,是近距离视角。并且,自我沉浸视角是以自我焦点为中心,沉浸在自我的思想、情绪、感受中,忽视他人感受;甚至产生自私行为,损害社会关系。
自我抽离视角是远距离视角,人们通过该视角可以正确判断人际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改善认知角度,提升智慧和创造力、准确性、谈判能力、礼貌态度等社会行为。Walter James Sowd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抽离视角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道德决策、伦理关系建构、以及在忠诚困境情况下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11],产生感恩[12]和亲社会行为。
6.总结与展望
自我抽离视角研究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长期有抑郁情绪群体具有缓解心理压力的功效,增加心理弹性。转移自我关注视角以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局面,调节复杂情绪可以帮助病人摆脱自我沉浸下的抑郁、愤怒、忧虑等负性情绪。自我抽离视角也同样具有社会实用性价值。当人们反思并沉浸过去消极经历,尝试理解具体情境下的低水平建构。主体“当局者迷”不能理性推理,也不能前瞻性解决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自我抽离视角可以使主体摆脱“当局者迷”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并以观察者的角度采用自上而下整体、抽象、和去背景化的高水平建构视角决策冲突性问题适应整体和局部,时间和空间,主体与他人之间关系。自我抽离视角是脱离情境自我关注焦点,缓解情境中自我反思强度,提升心里孕融空间;并以墙上苍蝇的观察角度去总揽全局;把握事物主要矛盾,忽略或协调次要矛盾,做出合理判断。正确的观察视角会产生亲社会行为推理。
认知心理学仍然是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视角研究的重点领域,未来应该特别关注元认知、注意、以及推理决策方向研究,借助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眼动仪器,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来探究考察不同视角下推理、与决策时激活脑区水平差异和神经机制的研究。
[1]Ayduk,O.,&kross,E.(2008).Enhancing the pace of recovery;Self-distanced analysis of negative experiences reduces blood pressure reac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19(3),229-231.
[2]Ayduk,o.,&Kross,E. (2009).Asking“why”from a distance facilitates emotional processing;A reanalysis of Wimalaweera and Moulds(2008).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47(1),88-92.
[3]Kala Philips,(2013).Emotional Clarity As a predictor of decentering capacities.
[4]Mor,N.,&Winquist,J.(2002).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negative affc ect;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8,638-662.
[5]Dominik Mischkowski,(2012).Flies on the wall are less aggressive Effects of self-distancing on aggressive affect,cognition,and behavior.For th degree of master.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6]Ayduk,&Ethan Kross.(2010).Analyzing Negative Experiences without Ruminating;the role of self-Distancing in Enabling Adaptive Self-reflection.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841-854.
[7]Trope-Y.,&Liberman,N.(2010).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Psychological Review,117(2),440-463.
[8]Tanya M.Spruill.(2010).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 and Hypertension.
[9]Karasek RA,Baker D,Marxer F,et al.Job decision latitude,job demand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prospective study of Swedish men.Am J Public Health.1981;71;694-705.
[10]Ethan Kross&Igor Grossman(2012). Boosting Wisdom;Distance From the self Enhances Wise Reasoning,Attitudes,and Behavio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0096-344511 doi; 10.1037\a0024158.
[11]Walter James Sowden.(2015).Self-distance mitigates the effect of close relationships on moral reasoning.Doctor of philosophy(psychology)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2]Sana Rizvi.(2015).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istane in Forgiveness.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