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2016-02-01唐晓岚贾艳艳
唐晓岚 杨 慧 贾艳艳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唐晓岚杨慧贾艳艳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
摘要: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定位,探讨了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首先应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团队;第三,通过项目实践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第四,运用激励法提升研究生团队的拼博精神;第五,通过互动交流提升研究生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对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关键词: 风景园林;团队精神;研究生培养
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信息的融合,团队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技人力资源组织模式和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各高校也应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团队精神培养的内容。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1],并在人居环境范围内形成了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大学科并驾齐驱的格局[2-3],随着风景园林专业地位的提升,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也逐渐增多,学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
当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新趋势[4],如何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是每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及一些设计竞赛类活动。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知识涵盖面广、综合性强,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除了依靠主创设计师的设计规划和项目负责人的协调管理外,更离不开各个相关设计人员的协同合作,即个体智慧和群体劳动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具备扎实的设计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更应注重对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团队精神的源起
追根溯源,团队精神与东方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儒家“和”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为了讲求无差别的“同一”而抹杀个性,孔子曾鲜明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承认个体之间存在着矛盾性以及差异性,但同时又能够在更远大的利益面前达成统一和谐,产生远超个体效率之和的反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开始重视这种效应,并推出了团队精神这一概念。
团队是一个有核心、有凝聚力的组织,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团体中的重要体现,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准确、具有针对性的定义。在英文中,团队精神(team spirit)最初是指一个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通过主动调节群体内部的矛盾和行为,而呈现出通力合作、一致对外的精神面貌。人们对团队精神通常的解释是指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以集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为重的一种心态和行为方式[6-8]。还有研究者认为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是实干精神,也是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的统一。
二、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内涵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团队精神的作用贯穿于其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的始终,而且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更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素质。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9]。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虽在提升,但人才市场却呈现饱和的状态,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只有立足团队才能求生存、图发展,团队协作既有利于个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也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共同发展。
此外,团队精神还能够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创新力,社会心理学实验[8]证明,“两个人作为团队一起工作比两个人单独地工作会做得更好。”英国学者魏斯特和沃莱斯[10]的研究表明,一个团队本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个人因素关系不大,团队是否具有创新力主要是取决于成员是否有团队精神。也就是说,团队精神能够提高工作的创新力,而创新力是滋养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源泉,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创新精神的养成,将大大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果。
三、团队精神在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一)研究生的社会价值通过团队精神得以体现
团队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的一种精神[11]。科学研究工作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在做科研项目时仅是团队中的一员,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使科研项目更好地完成。团队精神已不只局限于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是上升到了广义的“团队与团队的协作”,强调互惠共赢,通力协作[12]。
(二)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团队精神的引导
当代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差。因此,注重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团队精神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如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在诚聘人才时极其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和团队管理能力;泛亚国际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在招聘景观设计师、种植设计师及其他岗位人才时都强调应聘者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在就业时,只有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才能获得主动权。因此,团队精神培养的相关课程应当列入高校必修课程当中,这将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需要团队精神的推动
风景园林专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风景园林学已正式成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团队精神是联系专业和个体的有力桥梁。在团队精神的影响下,个体的专业能力能够有较好地提高,个体能力的不断增强又会推动整个团队的强大,进而有利于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四、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措施
(一)培养团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求新、求异、求科学、求发展的具有讨论意义与批评审视导向的思维能力。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指导思想,能为学生树立新的研究方向[1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周都要针对科研项目或专业最新理论进行学术研究汇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在研讨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了解他人想法。导师还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活动,如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举办的大学生设计竞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举办的大学生设计竞赛等,这些竞赛的获奖方案往往都是创意新颖、体现创新理念的项目。这些竞赛项目一般都是由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在竞赛过程中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也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二)建设优秀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团队
模范标杆法是指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和先进群体、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感染和启发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不断提高的教育方法[14]。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题组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团队齐心协力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具有优秀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无形中也促进了研究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了“以团队带团队”的标杆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的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团队有“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研究生团队、“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研究生团队、“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研究”研究生团队、“湿地公园适宜性研究”研究生团队和“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雨洪管理研究”研究生团队等。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学校鼓励分组式学习方式,并定期开展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以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
(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项目中由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分工、安排进度和时间,在不同的阶段对各研究生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在方案构思阶段研究生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共同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分区详细设计阶段每个研究生成员以总体方案为依托进行细部深化,每个研究生成员的设计成果必须紧扣主题、风格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研究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让研究生学会如何进行个人之间、团队之间的协调,如何提高团队中的合作程度,并最终形成特有的团队精神,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魅力,从而自发地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
(四)运用激励法提升团队的拼博精神
团队激励法是以团体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激励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15]。团队激励法主要是将荣誉激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相结合。团队激励可以通过表彰、嘉奖,对一个团队整体付出做出肯定,增强团队间的进一步协作,促进团队精神的进一步提升。如在每一个设计项目顺利通过后,项目负责人可以对团队成员进行总结表彰,鼓励成员继续拼博,通力合作。
(五)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精神的凝聚也离不开团队内部的交流。在每一次设计项目中,小组成员都要进行3~4次的集中讨论与交流,商讨方案构思、设计下一步的任务、确定工作进度等。每一次交流都有助于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随着团队成员之间了解的加深,团队成员的相处会更加融洽,团队的凝聚力也会随之增强。团队精神虽然体现在实践中,但归根结底是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因此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成效
(一)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在2011~2015届“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中,研究生的规划作品、规划设计论文在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均占有一定数量,在鼓励奖、荣誉奖和单项奖中也占有较大数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每年在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主办的学生设计竞赛和国际景观竞赛中,均有较好的表现。此外,研究生授权的专利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4年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15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每年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十佳毕业生、优秀毕业生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二)提高了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近几年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先后承担了基于3S技术的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村落景观特色研究、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绿美乡村树种配置与景观构建方法与示范、长江三角洲区域农村绿化规划研究、耐盐碱海州常山种质资源利用、楸树优良无性系扩繁及苗木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传统特色名花桂花耐盐新品种选育等100多项行业服务研究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生团队承担了河北正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扬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威海市植物园规划设计、广西南宁市绿地品质提升规划、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40多项规划设计项目,研究生用所学的知识较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增强了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凭借较强的团队意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职业需要,有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为项目经理、有的担任项目主创设计师,有的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中国科学院等重要部门任职;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深造[16]。2016年6月毕业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有的已被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知名景观设计院提前聘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研究生依然能进入园林行业知名企业工作,既是研究生优秀素质的体现,也是研究生优秀团队精神的体现。
(四)提高了风景园林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有国内外70多所高等院校派人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进行考察学习,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愿意与学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企业单位逐年增多。
同时,学院还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国外知名教授来学院讲学,学院每年都有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的增加,不仅为研究生团队成员开拓了视野,也为学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资助项目:江苏省2009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和创新研究——以风景园林硕士教育为例”;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林科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039;江苏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林业院校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特殊使命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1/01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2011-03-08)[2016-06-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34/201104/116439.html.
[2]何昉.站在新起点 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
[3]王浩.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J].风景园林,2011(2):20.
[4]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5]孔丘.论语·大学·中庸[M].李浴华,马银华,注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03.
[6]刘瑛,黎民.知识经济与“团队精神”[J].青年研究,1998(10):11-14.
[7]何华宇.构建合作式互动机制 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基于广州高校研究生团队精神调查的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28-34.
[8]纪朋艳,刘玉莲,李庆华.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J].中国校外教育,2014(3):61.
[9]LISA T.Effects of protocol differences on the study of status and social influence[J].Current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2001,6(13):182-205.
[10]WEST M A,WALLACE M.Innovation in health care teams[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21(4):303-315.
[11]魏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82-93.
[12]刘健权.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8):86-88.
[13]王崑,杨婧,洪丽,等.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3):82-83.
[14]胡宝.论团队精神及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64.
[15]刘江花,陈加洲.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的选择决策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4):34-38.
[16]严军,王良桂,陈继阳.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21-24.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