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水平
2016-02-01夏柱林
张 明 高 倩 夏柱林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艺术系,合肥 230031)
运用激励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水平
张明高倩夏柱林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艺术系,合肥230031)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艺术生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基础较差、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问题凸显等特点,探讨了将激励理论引入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工作中的途径。首先,应结合期望理论,帮助艺术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应重视需求理论,激发艺术生的职业兴趣。第三,运用强化理论,加强艺术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第四,引入挫折理论,做好对艺术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实践结果表明,引入激励理论后,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风班风明显改善,艺术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艺术生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职院校;艺术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增设了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在教学、管理上都有其独特性,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1]。激励理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能最大限度调动、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人在没有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如果有良好的内、外部激励条件,可发挥个人潜力的80%~90%[3]。早期的激励理论是对于“需要”的研究,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亚当斯的挫折理论等。笔者借鉴激励理论的部分内容,将其应用到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工作中,以期解决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一)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基础较差
在对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艺术生高考成绩进行统计时发现,其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专业课成绩则相对较高,很多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可以达到三本甚至二本院校的录取线,但因为文化课成绩较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多数艺术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盎然,对文化课的学习则索然无味,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二)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我行我素,而这些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艺术生身上则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较倾向于持批评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3]。由于艺术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艺术生自高中起就采取了班级和画室两个学习途径,相较于非艺术生班级的集中学习的形式,艺术生与外界联系较多,接触到的不良诱惑也多,迷恋网游、吸烟饮酒以及早恋等行为的比例均大于非艺术生。
(三)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问题凸显
与非艺术生相比,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优越,父母对其学习和今后的就业也没有明确要求。加上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误区,把职业教育当做三流教育来看待,造成很多艺术生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乐于在学校“混日子”。学习目标的缺失,使很多高职艺术生的思想缺乏深度,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艺术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心理问题凸显出来,比如心情郁闷、焦虑不安、心理失衡等。
(四)生活自由散漫,理想信念淡薄
高职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着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开放、自由、“随遇而安”,对纪律教育和思想教育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大多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喜欢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欣赏”,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常轨道,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部分艺术生表现出颓废的人生态度。
二、在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艺术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而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大部分人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中经常会受到批评和阻碍,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存在倦怠的情绪,从而产生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而这种心理和情绪又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疾患。通过运用激励手段,将有助于教师充分调动高职艺术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完美人格。
(二)有助于艺术生的个性培养
个性发展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对高职艺术生来说也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可以分为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等在内的8个范畴,不同范畴的组合会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呈现出来的是兴趣、爱好的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发展的方向也不同[4]。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要制造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产品”。教师要认同并尊重高职艺术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不同的智力水平,帮助他们发现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教师运用激励机制,搭建起个性展示的平台,让艺术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展示其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实现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发展。
(三)有助于构建科学育人的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5]。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特别是缺少对高职艺术生的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的趋势显示社会是多元的,因此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应是多元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更应当是多元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转变思维,提高认识,改进做法,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点出发去开展教学工作,实现从传统一元化的教育方式向现代多元化教育方式的转变,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高职艺术生教育管理机制。
三、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结合期望理论,指导艺术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促使人们做某事的激励力依赖于其努力后取得成果的效价和努力后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期望率。当效价和期望率的乘积很高时,就会对受体产生巨大的激励力[6]。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其具体应用,它是指个人和组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其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7]。
对于高职艺术生来说,由于其学习目标和未来目标不明确,教师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来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高职一年级的艺术生主要以自我知觉为主,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身的价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高职二年级的艺术生应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对于高职三年级的艺术生,教师则应注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讲,帮助艺术生掌握就业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等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奋斗和成功的历程,以提升艺术生的职业信心,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
(二)基于需求理论,激发艺术生的职业兴趣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逐级上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其教育的中心任务。职业技能竞赛则是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
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职业技能大赛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让艺术生重拾信心,获得尊重。长时间以来,由于考试评价方法单一,他们是家长、老师口中的“笨孩子”“坏孩子”,相对于非艺术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被尊重、被认可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要更强烈。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展示他们的“优秀”,获得别人的尊重。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迎合了他们的需要。相对与文化课来说,艺术生的艺术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他们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主角。同时,职业技能大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催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既是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的平台,也是他们重拾信心、获得尊重的平台。
(三)运用强化理论,加强艺术生行为规范的培养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人的行为[8]。对于学生来说,学风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而高职艺术生在学风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欠缺尤其明显,他们不愿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较差,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夜不归宿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如果不尽早控制和杜绝,会给整个高职艺术生群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渐进式培养模式来对高职艺术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塑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期望分类。行为符合规范时使用正强化,不符合规范时使用负强化,同时辅以奖罚措施作为塑造学生行为规范的强化手段。首先可以从健全制度入手,在入学之初,教师将学校各项管理规定告知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提出基础目标。其次从学习、生活方面着手,学习中应严格考勤,强调课程纪律;生活中,应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检查、监督力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评优中予以优先考虑,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学生则给予相应的惩罚。同时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正强化的积极作用和负强化的消极作用。
(四)引入挫折理论,做好艺术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亚当斯的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与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关。所谓挫折容忍力,是指人受到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衣食无忧,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是温室里的花朵,挫折容忍力较弱,而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挫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挫折,正确认识挫折,了解挫折具有的客观性、两重性,分析个体受到的挫折与动机实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过去的受挫经历进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说服、开导,老师启发、引导等方式,改变他们的情绪感受,从而运用适度的行为来释放不愉快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素质拓展、心理测验、管理游戏、竞赛等形式,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感受挫折,锻炼意志,增强他们应对挫折的积极性。
四、在高职院校艺术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初步成效
(一)学风班风明显改善
以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190名艺术生为例,艺术生中数学、英语的高考分数在60分以下的比例为85.7%和73.6%。运用激励理论对艺术生进行管理后,艺术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班风、学风都得到明显改善,迟到、早退、旷课等厌学现象大幅度下降,宿舍卫生、管理方面也有很大提升。全国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91.6%,全国英语等级考试B级通过率达到了80.3%,基本接近非艺术生的水平。有58人参加了党校学习,占全班人数的30.5%,有7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有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49人获得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10人被评为优秀团员,15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19人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奖率达到53.2%,个别奖项超过同期非艺术生班级。
(二)职业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教师的引导,艺术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使艺术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全年级190名艺术生,在全校职业技能大赛中,有10人获得一等奖,28人获得二等奖,25人获得三等奖,获奖率达到33.2%。在国家级、省市级多项技能比赛中,共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其中有1名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个人项目二等奖,这是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次获得此奖项。
(三)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艺术生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使就业目标更加明确,从而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从就业效果来看,2011级艺术生一次就业率达到75.8%,最终就业率达到94.7%,在全院名列前茅;对口就业率也接近50%,其比例超过了非艺术生的对口就业率。近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批艺术生在工作岗位上态度端正、爱岗敬业、素质较高,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少数毕业生月薪已经达到上万元。
资助项目: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班级管理模式新探索”,项目编号Lrw201303。
参考文献
[1]郝辽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5):12-17.
[2]陈天.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12):208-209.
[3]赵柏仙.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大学生逆反心理[J].科教文汇,2007(8):41-42.
[4]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J].教育科学,2002(4):28-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30)[2016-05-28].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7/30/content_20605477.htm.
[6]曹元坤,占小军.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J].当代财经,2003(12):57-61.
[7]孙烨,曾天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思考——合适的目标与职业生涯[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09-210.
[8]钟力平.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2):70-71.
(责任编辑王伟)